在我的故乡,每当时令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要着手开始“忙年”了。
忙年,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准备各种各样过年的美食,比如摊豆丝、搋糍粑、打豆腐、炸丸子、炒米泡、做米果、熬糖、腌制腊鱼腊肉,等等。这其中,对于小孩子来说,最让人嘴馋的就是熬糖了。
熬糖,即熬制麦芽糖。软糯香甜的麦芽糖是年之将至、团圆美好的象征,也是农家人忙活了一年后给予全家老少的甜蜜犒劳。
我小时候,母亲通常会在腊月里一个晴朗的日子,坐在门前明媚的阳光底下,精挑细选地择出一篮颗粒饱满的麦子,提到屋后的小河边,连篮子一起放进清亮的河水里,慢慢地淘洗。洗了两三遍,干净圆润的麦粒喝足了水,被母亲提回家,铺陈在垫着湿纱布的大筲箕中,用深颜色的布料盖着,然后就安安稳稳地在睡梦中生长和发芽了。
麦粒发芽的过程大约需要五六天时间。五六天里,母亲每天都会在暗地方打开布料的一角查看麦芽的长势,而后又迅疾盖上,生怕漏了光。最后,再浇上一些清水,放回原位,静待。
五六天后,眼看着青翠的麦芽长到寸把长了,母亲就在柴火灶上的大锅里煮熟了糯米饭,盛起来,凉着。然后,母亲又从暗地方将大筲箕端出来,端到屋后明亮的小河边,小心翼翼地将根须发达的麦芽从纱布上扯下来,一点点放进河水中清洗,去掉麦壳、烂芽以及其他杂质。洗净了的麦芽堆放在大盆子里,高高如一座小山,鲜嫩可人。
回到家,母亲将麦芽切碎,再把凉好了的糯米饭倒进来,互相掺和,用力搅拌。这个搅拌的过程非常辛苦,母亲常常累得气喘吁吁,却又时刻都满脸含笑。待到糯米饭与麦芽充分搅拌好之后,母亲就将大盆盖上,拿厚棉衣棉被包裹着,放到厨房的一角,等着它们发酵后渗出糖水……
在等待的时候,能干的母亲总是被左邻右舍或其他亲戚请去帮忙做摊豆丝、切豆丝、晒豆丝等活儿。我们呢,就跟着母亲东家来,西家去,肚子都被那些新鲜可口的豆丝填得饱饱的,脑袋里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了无比兴奋的期待,感觉空气中到处都跳跃着喜庆和欢乐的音符,就连门口大树上飞来飞去的麻雀也都在唱着“过年好快乐”的歌儿。
终于,大盆里的麦芽糯米饭开始渗出糖水来了,然后,越来越多。母亲赶回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纱布袋将所有的糖水都过滤和挤压出来,倒进大锅里,灶里添柴,开始慢慢地熬煮。
熬煮糖水的过程是香甜和温暖的。我们围站在灶台边,眼睛盯着大锅一眨也不眨。母亲不时地用锅铲搅动糖水,不时地提起锅铲看糖稀挂住的状态,不时地,就用筷子弄一点浓稠的糖稀,卷一下,塞进我们早就馋得要流出口水的小嘴里。
啊,这一口糖,甜甜的,软软的,热乎乎的,从舌尖滑入喉咙,直达心的深处,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过年的幸福和快乐已然弥漫全身。
熬好了的麦芽糖一般有三种吃法:一是直接盛放在大钵子里,想吃的时候就弄一些出来直接吃,或是化在水里喝也行;二是趁热与炒熟的米泡或芝麻粘在一起,整形,切块,或是滚成圆球状,做成米果和麻糖,这就是独具农家风味的香甜特产了;三是将糖提起来,套在一根固定的木棍上,来回拉扯,直到拉成白色,再切成一块块或一条条,放入陶瓷瓶里,随吃随取。
这无论哪一种吃法,嘴里都会长久地弥散着浓香的甜味,都饱含着满满的喜悦。常常,我们吃着,品着,笑着,乐着,年就来了,年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轰轰烈烈地到来,与我们一起在甜甜蜜蜜中欢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