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志飞的头像

高志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9
分享

陕北年味.写春联

在陕北,年味是从大街小巷弥漫的烟火气里开始的,也是从家家户户精心准备的年茶饭中散发出来的。但要论最具文化韵味和仪式感的年俗,写春联绝对独占鳌头。它不只是简单的笔墨书写,更是陕北人对新年最质朴的祈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情。

春联,这一满溢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瑰宝,自古便有着“桃符”“门贴”等雅称。在陕北的乡野坊间,人们亲昵地称其为“贴对子”,这质朴的称呼里,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温情与对传统的执着坚守。

小时候,陕北的腊月天总是格外寒冷,哈出的气瞬间就能结成白霜。但年前最后一个集市却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赶来采购年货。集市的角落里,写对联的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摊主是大家公认的“笔杆子”,一手好字远近闻名。只见他先把桌面擦拭得一尘不染,随后缓缓铺开一张崭新的红纸,那鲜艳的红色如同陕北冬日里最炽热的暖阳,喜庆的氛围扑面而来。他慢悠悠地研墨,墨香与集市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萦绕在空气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在陕北人的文化观念里,对联可不只是简单的装饰。老一辈常说,对联是和神灵沟通的符号,承载着一家人对未来的期盼。写得好、贴得好,新的一年就能平平安安。所以,这位大叔写每一个字都全神贯注,笔下的每一笔都饱含着对生活的敬意和对新年的祝福。

其实,春联的历史源远流长。清代的《燕京岁时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追溯到更早的《淮南子》,其中提及早期的“桃符”是用一寸宽窄、七八寸长短的桃木精心制成,上面刻着祛灾降福的吉祥话语。每逢夏历年初一,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将其庄重地钉在门的两侧,称作“桃符板”,寓意辟邪降福,象征着“除旧更新”,那是百姓们对新岁最质朴的期许。到了宋代,悬挂“桃符”的风俗愈发盛行,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仪式。蜀后主孟昶写下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被视为我国最早的春联,自此开启了春联发展的新篇章。随着时代的变迁,桃木逐渐被纸张取代,神秘的符咒演变成了饱含深情的祝词,“桃符”华丽转身,成为了如今的春联,其文化内涵也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深厚。

大叔蘸饱墨汁,毛笔在红纸上挥洒自如,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字跃然纸上,引得围观人群阵阵赞叹。有人在旁边帮忙递纸、抻纸,大家一边看大叔写字,一边唠着家常。“老哥,你这字一年比一年写得好,今年可得给我家多写几副!”另一位大叔笑着说道。那时,我家的对联都是父亲写的。父亲不仅写自家的,还热心地帮邻居家写。我就像个小书童,在一旁帮忙递纸、抻纸。父亲写的对联内容丰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家添富贵人增寿,福满平安宅纳祥”;也有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像“五谷丰登农家乐,六畜兴旺财源广”。父亲一边写,一边给我讲起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户人家过年没请到人写对联,大年三十那天,男人唉声叹气,女人见状,让小儿拿来纸墨,可她自己也不会写,情急之下,拿碗底沾墨,单边涂七下,竟成了一副七字对联。

贴对联也有诸多讲究,先贴上联,再贴下联,最后贴横批,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有始有终。当一幅幅红彤彤的对联贴上家门,整个村子瞬间焕然一新,仿佛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我们一群孩子在村子里欢蹦乱跳,看着各家各户的对联,兴奋地讨论着哪副最好看。在陕北,不同场合贴的对联颜色不同,婚礼、开业、春节贴红色;丧葬贴白色;家里有老人去世后,三年不能贴红对联,第一年贴白色,第二年贴黄色,第三年贴蓝色。这些习俗背后,是陕北人对生命、对生活的尊重与感悟。

如今,时代在飞速发展,印刷春联越来越普及,但在陕北的很多地方,手写春联的传统依然坚守着。写春联,不仅是一种年俗,更是文化传承与情感延续的纽带,它将陕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通过笔墨传递给每一个人。在这一笔一划间,人们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文化的力量,以及对这片黄土地深深的眷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