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过年离不开羊肉。从腊月初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与羊肉相关的美食。
说起陕北的羊肉,那得先说陕北的羊。陕北山大沟深,土地雄浑。山羊漫山遍野地奔跑,以黄土高原上纯净无污染的天然饲草为食,特别是那星星点点散布在草丛中的地椒草,如同大自然特意为陕北羊肉准备的独特秘方。羊儿们大快朵颐,也将这祛除膻味的神奇力量吃进肚里,使得陕北羊肉肉质鲜嫩、少脂,带着一种别处难寻的纯粹鲜香,当之无愧地被誉为 “肉中人参”。
陕北人对羊肉的烹饪,就像是一场对美食艺术的虔诚演绎。细如发丝的剁荞麦面,滑过舌尖的瞬间,既有面的劲道,又有羊肉的浓郁鲜香,回溯至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这碗面便是他们在这里品尝到的第一顿热乎饭,连毛主席品尝后都忍不住称赞,自此,它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成为陕北饮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而铁锅炖羊肉,堪称陕北羊肉烹饪技艺的集大成者。从挑选羊只开始,陕北人就展现出对食材的严苛与尊重。他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在羊群中精准选出最适合炖煮的羊。烹饪时,火候的掌控是关键,武火将水煮沸,让羊肉在热烈中初步释放鲜香,随后文火慢炖,时间仿佛被拉长,羊肉在锅里与调料慢慢交融。花椒、干类椒,葱姜等调料,在恰当的时机加入,不多一分也不少一毫,精准地为羊肉增添醇厚风味。最终炖出的羊肉,色泽诱人,入口酥嫩,肥瘦恰到好处,每一丝纹理都饱含着浓郁的香味,越嚼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陕北风情。
陕北羊肉不仅是满足味蕾的珍馐,更是养生的佳品。它性温而不燥,在数九寒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吃上几块鲜嫩的羊肉,身体瞬间被温暖,仿佛有一股力量在体内升腾,抵御着外界的严寒。因此,羊肉在陕北人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无论是招待贵客时的盛情宴请,还是春节阖家团圆的年夜饭,羊肉都是餐桌上的主角,是传递情谊、表达祝福的珍贵礼物。
在陕北春节的美食谱系里,羊肉扁食有着独特的地位。腊月时节,农家的地窖宛如一座藏着生机的宝库。从里面取出一筐筐黄澄澄的胡萝卜,它们带着泥土的质朴气息,那是农户们春夏辛勤耕耘的成果。在院子的水井旁,冰凉的井水冲洗掉胡萝卜身上的泥土,它们变得晶莹剔透。放在擦板上,“呲啦呲啦”,胡萝卜丝如细密的雨丝纷纷落下。入锅蒸熟,软糯香甜,再经菜刀快速剁碎,装入纱布使劲挤压,淡黄色的汁水挤出,留下干爽的萝卜末,这是即将与羊肉相遇的美味前奏。
与此同时,从冷窑梁上取下的跑山羊腿,是农户专为过年准备的。那羊腿纹理清晰,肉质紧实,一看便知饱含着黄土高原赋予的活力。手起刀落,剔骨剁肉,羊肉很快变成细腻的肉沫。将羊肉与萝卜末拌匀,紧接着,各种调料依次加入,每一种调料的分量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搅拌均匀后,羊肉和萝卜末充分吸收了调料的馥郁香气。此时,加入本地红葱,那独特的辛辣气息瞬间在空气中爆开,如同烟花绽放,将馅料的香味提升到新的高度。
准备面皮也是一场细致的工艺。和好的面团在案板上被反复揉搓,面团渐渐变得光滑且富有韧性,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擀面杖在面团上缓缓滚动,面饼越擀越大、越擀越薄,薄到近乎透明,却依旧坚韧。用圆形模具一压,一个个如满月般的扁食皮整齐排列。一家人围坐在炕头,开启包扁食的温馨时光。老人手法娴熟,指尖轻捻,一个个饱满圆润、褶皱均匀的扁食就像艺术品般诞生;年轻人虚心学习,虽手法略显生疏,但认真的模样满是对传统的敬意;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闹,时不时也动手包上几个形状各异的扁食,给这温馨的场景增添了无限欢乐。
扁食包好,下锅前的准备同样精彩。陕北老人秉持着 “原汤化原食” 的饮食智慧,将精心熬制的高汤舀入锅中。若是羊骨汤,那浓郁的奶白色汤汁散发着醇厚的膻香,这是岁月沉淀的味道;若是鸡汤,则满是清新的鲜香。高汤煮沸,放入细长的粉条,粉条在汤中翻滚,迅速吸饱汤汁,变得软糯而有嚼劲。再加入金黄酥脆的炸豆腐条,它们在汤汁中变得外软内硬,口感丰富。撒上木耳、黄花,这些来自山野的馈赠,为汤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别样的风味。
当锅中汤汁欢快地翻滚,扁食如同欢快的鱼儿般跃入其中。起初,它们在锅底沉睡,不一会儿,便如同被唤醒的精灵,纷纷浮出水面,变得白白胖胖,可爱至极。舀上一碗,白胖胖的扁食在色彩斑斓的汤汁中漂浮,面皮像海绵一样,充分吸纳了各种食材的香气,变得更加诱人。最后,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和香菜,瞬间,香气扑鼻而来。一口咬下,喷香流油的扁食在舌尖上绽放出羊肉与萝卜的鲜美,紧接着是面皮的软糯、红葱的辛辣,还有滚烫的汤汁裹挟着粉条、炸豆腐等食材的醇厚口感,这股暖意顺着喉咙直抵全身,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慰藉了疲惫的心灵。
这一口粉汤羊肉扁食,是陕北人过年时的舌尖至味,更是他们心中永远的乡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记忆中泛起这熟悉的味道,陕北游子们便能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那片承载着无数回忆的黄土地,想起在窑炕上围坐的温暖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