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这片被岁月摩挲、黄土深情拥吻的厚土之上,陕北窗花就是一颗稀世明珠,它从民间烟火日常中袅袅而来,悄然将一扇扇窑洞之窗,幻化成如梦似幻的艺术长廊。一方小小的剪纸,是窑洞里的温情絮语,是窗户上的斑斓传奇,更是千百年间陕北人民情感与记忆的鲜活注脚。
窑洞,是陕北人世世代代的生命根系,是陕北人温暖的襁褓,庇佑着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生活。岁月的故事在一孔孔窑洞中沉淀,每一寸黄土都诉说着往昔的沧桑与坚韧。当窑洞的门窗框架傲然矗立,也似奏响了生活的崭新乐章,开启了新的征程。田野之中,男人们与黄土地赤诚相拥,挥洒着辛勤汗水,掘出生活的希望曙光;窑洞里,女人们以细腻巧手,操持家务、养育儿女,让烟火气息袅袅升腾。而窗户,则成了她们才情肆意流淌的独特画布,一幅幅满含民俗雅趣的鲜活画卷徐徐铺展。
犹记儿时,每逢过年,奶奶总是早早搬出她的剪纸“百宝箱”。那把剪刀,刃口微微发钝,手柄却被磨得光滑如镜,那是奶奶大半辈子剪纸时光的无声见证。她坐在炕头,仔细挑选着红纸。红纸质地柔韧,色泽鲜艳夺目,在日光照进窗的炕上闪烁着喜庆的光泽,仿佛已然预示着来年的红红火火。奶奶的剪纸“百宝箱”里,还藏着一些被烟熏黑的旧花样,那是她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窗花样样,每一张都承载着一段回忆。她常常会拿起一张旧花样,给我讲述她曾经剪下那个花样的情景,眼神里满是怀念。
陕北窗花深深扎根于农耕文明的深厚土壤,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流传着两种说法。其一,西汉之前,造纸术尚未发明,民间已有用薄片裁剪的工艺,人们运用镂空、雕刻之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不仅自己张贴,还赠予亲友。造纸术问世后,轻薄廉价的纸张取而代之。至宋元时期,迎春贴窗花改为春节张贴,这一习俗逐渐成型。其二,源于一则古老神话。传说远古尧帝在位时,有类似凤凰的鸾鹘鸟庇佑百姓。第七年,鸾鹘鸟未归,怪兽肆虐。此时,神鸟“重明”降临,力战猛兽,威名远扬。百姓崇敬它,可它每年仅降临数次,民间仍受鬼怪猛兽侵扰。于是,人们依照“重明”模样雕刻金鸟或木鸡置于窗前,鬼怪猛兽见之即逃。此后,这渐渐演变成民间习俗,随着人们不断创新,窗花样式日益繁多。在陕北的一些偏远村落,老人们至今还会在讲述这个传说时,加入一些祖辈口口相传的细节,比如重明鸟展翅时的光芒,以及它与猛兽搏斗时的震天吼声,让这个古老的传说更加生动鲜活。
明清时期,陕北窗花风格日臻成熟,与当地民俗文化相融相生,化作百姓生活中一抹温馨点缀,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炽热期许。每逢佳节,窗上红纸映光,喜乐氛围满溢。
制作陕北窗花,就像是一场指尖的灵动舞蹈。选材时,需挑选柔韧且色泽纯正的大红纸,鲜艳的色彩是陕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工具准备上,一把锋利尖头的剪刀必不可少,它如同艺人手中的“神来之笔”。心灵手巧的陕北婆姨们端坐炕头,构思先行,脑海中勾勒出万千图案,或是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或是田间劳作的质朴场景。我曾好奇凑到祖母身旁,问:“奶,您咋知道要剪啥呀?”祖母微笑着说:“这剪纸啊,都是咱心里想的好日子,看着啥高兴,就剪啥。”祖母说得胸有成竹,将红纸巧妙折叠,几层相叠,然后在表面订上熏黑的花样。下剪时,屏息敛气,剪刀于纸间轻盈游走,时而如蜻蜓点水,剪出婉转曲线;时而似利刃破竹,裁出刚劲直线。纸屑纷纷扬扬飘落在她的腿上。片刻间,花鸟鱼虫便渐次呈现。拆开订纸一刹那,一幅幅精巧绝伦的窗花惊艳亮相,指尖温度与艺术美感完美交融。村里有心灵手巧的婶娘们,还会在剪好的窗花边缘,用刻刀轻轻刻出一些细密的纹理,为窗花增添几分精致。
陕北的窗花寓意丰富而深刻,它就是一部部无言的民俗史诗。经典的《连年有余》,莲花朵朵盛放,娇艳欲滴,鱼儿在其间欢快嬉游。鱼谐音“余”,莲寓意“连”,寄托着陕北人对富足生活岁岁相伴的美好祈愿,期望家中粮食满仓、财富盈满,日子红红火火。《五谷丰登》中,饱满谷穗低垂,仿佛在倾诉丰收的喜悦,这是对一年辛勤劳作迎来丰收的热切盼望,饱含着陕北人依靠黄土地、感恩大自然馈赠的质朴情感,祈愿年年庄稼茁壮成长、收获满满。充满童趣的《老鼠娶亲》里,老鼠们身着盛装,抬着花轿,热热闹闹地娶亲。老鼠在民间文化中象征着繁衍能力强,此窗花寓意家族兴旺、人丁昌盛,童趣与民俗韵味交织,尽显陕北民俗文化的多元与活力。还有《龙凤呈祥》,龙与凤身姿矫健、相互呼应,龙象征着权威与力量,凤代表着吉祥与美好,二者组合寓意着家庭和谐美满、富贵荣华,常被张贴在新婚夫妇的窑洞窗户上,为新人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在陕北女人心中,窑洞门窗就是人的身躯,窗花则是灵动华饰,窗棂更是展示这些艺术珍品的绝佳“画框”。这些窗花带着主人独特的气质,蕴含悠长的文化意蕴。儿时,村里有一个刚嫁过来的新媳妇,过年时,她精心剪出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引得邻里纷纷夸赞。那精美的图案、细腻的线条,尽显她的心灵手巧。此后,每年过年,好几个婶娘们都跑去找她要花样,小小的窑洞满是欢声笑语。
悠悠时光里,陕北窗花穿越历史长河,深深扎根于窑洞之中,绽放在一扇扇窗户之上。它是民俗的奇珍异宝,镌刻着生活的本真模样,闪耀着陕北人的精神华光,是这片黄土地深情的喃喃细语。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都将永恒绽放光芒,暖彻人心,成为陕北文化永不褪色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