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铜仁城的精灵。无水,铜仁城便失去了一半的美。那绕城而过,绿如翡翠,柔如绸缎的一湾碧水,便是锦江。夏日清晨,江面上总会浮着一层雾霭。乳白的雾,或浓或淡。浓时,一团堆积在另一团上面,上看不到天,下见不着水;淡时,薄薄的一层游走在水面,丝带一般将天与水连接了起来。倒影水中的杨树、柳树、岩石,在桨声中悠然滑行的渔船,展翅从水面掠过的飞鸟,静坐岸边手握鱼竿的钓者,草地上一招一式打太极拳的老人,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人间仙境般的水墨画。
锦江的源头是圣山梵净山。发源于南麓的叫大江,东麓的叫小江,两江从绿树成荫,遮天蔽日的梵净山涧淙淙流淌而来,在铜岩处交汇,形成了第三江——锦江。旧时的锦江,烟波浩渺,是铜仁通向洞庭,通向长江的主要商道。透过中南门商贾码头遗址,我们尽可以想象当时水上运输的繁忙。后因下游建坝,水位升高,水势减缓,形成了如湖一般平静的水面。然而1995年的7月,它却发了一次猛威,于是,整个铜仁城便水漫金山。
突兀于三江中心的铜岩是一块巨石。文人们在赞美锦江的诗文里,称它为中流砥柱,意喻铜仁人坚强不屈的精神。岩顶建有一亭,名跨鳌亭。翻建的跨鳌亭是六角攒尖的三层建筑,底层系石材堆砌的假山,上围石栏,栏心刻有二十四孝图;第二层外立六根圆柱,柱挂黑底填金楹联,中有三柱,有梯可上;顶层装花窗,藻井绘八卦图案和儒、道、释三教传说故事。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铜岩底,发现岩足如鼎,中有铜范三教像,便打捞而出。这三教像分别是儒教鼻祖孔子、道教始祖老子、佛教先祖释迦牟尼。整个亭子通体金黄,熠熠生辉,已无旧时身影。因了那三尊教像,铜仁城、锦江河便被罩上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光环。
锦江的美丽风景,除了铜岩,沿岸还有东山楼阁、云彩江声、两江春色、渔梁夜月、文笔凌云、金鳞游泳、西岭归樵、玉屏晴雪、南岳飞泉、石笏朝天、六洞岚光等被誉为十里锦江十里画廊的壮美景观。
桥,是锦江独特的风景。为方便两岸居民通商访友,先后在江面架起了十座大桥。站在耸立江畔的东山之巅俯瞰锦江,诸桥尽收眼底。它们或如巨龙腾空,气势磅礴:或如长虹卧波,婀娜多姿:或如新月出岫,端庄秀丽。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新建的侗族风雨桥。仿古的房檐,青灰的瓦片,伸向蓝天的翘角,无一不彰显着侗族建筑文化的古朴与厚重。入夜,桥栏霓虹闪烁,桥上游人如织。
端午的锦江,不仅有传统的龙舟比赛,还有独木舟比赛,水中抢鸭比赛等多项民间体育赛事。在众多的赛事中,唯独木舟最有趣。用作独木舟的材料,既可是圆木,也可是楠竹,只要能载人就行。《周易·系辞》)中“刳木为舟”的“舟”,指的就是独木舟,它是古代船舶的祖先。不过现在,作为交通工具的独木舟,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功能,演变成了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赛事。独木舟比赛,每队可一人,也可多人。参赛选手手持竹篙站在各自的独木舟上,待发令枪一响,便挥动竹篙,向前划行。岸边的啦啦队,随即扯起嗓子大喊加油。独木舟上选手的身影,时而左摆,时而右摇,时而前俯,时而后仰,重心掌握不好的,划行不到两米,噗咚一声摔进水中。两岸人头攒动的观众便轰然大笑。那欢快的笑声,犹如空灵美妙的梵音,贴着波光粼粼的水面,顺着流水,向远方飘去,飘去······
因了灵秀的水,因了多姿的桥,锦江引来了国家皮划艇队,引来了澳大利亚龙舟队,引来了万众瞩目的央视娱乐主持人毕福剑,引来了五湖四海,肤色各异的宾客。
锦江不但孕育了铜仁的秀丽热土,还孕育了像周逸群烈士这样的革命先驱。生于1896年的周逸群,7岁入铜仁城南小学,15岁考入铜仁南明学校中学部。1919年赴日本留学。1923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创办了《贵州青年》旬刊。1924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2期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与贺龙等赴湘西北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湘鄂西红军和苏区。1931年5月,在湖南岳阳贾家凉亭遭国民党军伏击,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缅怀周逸群烈士的丰功伟绩,原铜仁市(现碧江区)人民政府,于1988年3月,在锦江河畔的河滨公园内建立了周逸群烈士塑像。
喝锦江水长大的周逸群,是铜仁的骄傲!
锦江的美,不仅在水,在桥,在景,在人,还在于它给市民带来的愉悦与舒心。在绿水环绕的江边步行便道散步,你可以见到挂在树叶尖梢的晨露,可以呼吸到清新湿润的空气,可以听到鸟鸣,可以闻到花香,这时,一种爽心的惬意便会油然而生。于此,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生在锦江,活在锦江,实在是上苍的恩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四面青山楼外楼,新妆巧扮最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头。”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是对灵秀锦江的最美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