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开明的头像

何开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2
分享

智慧为墨 岁月成画——在杨智勇的艺术世界里遇见时光的褶皱

三月的重庆合川嘉陵江在晨光里舒展画卷,重庆合川区美术馆的镂空花墙漏下细碎光斑,将展厅里的山水重彩映得愈发灵动。当我欣赏着“渝中画圣”杨智勇笔下那些在宣纸上生长的云雾与村寨,忽然明白:真正的艺术从不是灵感的偶然迸发,而是一个人将半生智慧熬成墨汁,在时光长卷上写下的精神密码。

杨智勇,号乙恭,重庆合川人,中央美术学院重彩画高研班执行导师、北京重彩画院副院长、重庆市合川区美术协荣誉顾问、重庆钓鱼城书画研究院荣誉顾问,少年师承著名国画家周北溪先生,在新疆当兵时接受了许多到边疆釆风的画家指导,进修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绘画专业。他广纳古今笔墨,吸三峡之灵气,撷巴蜀之秀美,泼墨点染,画面厚重,精钩细琢,构图奇巧,创作梦韵水墨、重彩山水,飞仙、祥福等系列作品,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及全国美展(赛)并获奖。

记忆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的中学时代。杨智勇,我的中学同学,自幼便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二岁时跟随“蜀中四老”之一的周北溪先生学习绘画。他说:“画画不是照葫芦画瓢,是用眼睛思考。”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粉笔灰在阳光里的漂浮轨迹,课间趴在课桌上同学的肩颈线条,都成了他观察世界的切入点。他的铅笔盒里永远备着三种不同硬度的铅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正午阳光投影短而实”“傍晚轮廓线要虚”的观察笔记——原来艺术的启蒙,始于对世界的智性凝视。

周末,杨智勇常独自在江边记录江上船只划过水面的波纹。当同学们惊叹于他笔下跃然纸上的生动场景时,却不知那些精准的线条背后,是成百上千次对生活细节的提炼与重构。就像他后来在重彩画中独创的“叠色皴染法”,看似绚烂的色彩层次,实则是对传统水墨皴法的现代解构,每一道笔触都藏着对材料特性与视觉规律的深度理解。

站在重庆合川美术馆的展厅里,杨智勇的近百幅作品构成了一部个人艺术史的立体图鉴。《三峡烟云》系列中,他用积墨法层层叠加出峡江的深邃,却在云雾留白处暗藏金箔碎光,让传统山水有了当代的光影诗学;《高原牧歌》里,牦牛蓬松的毛发与藏红袍的艳丽色块形成质感对比,看似冲突的视觉元素,因精准的色彩心理学运用而达成和谐。这些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个艺术家对生活、对时代的智性回应。

画展后,在班长刘炳英和同学蒙心组织的同学聚会上,当八位中学同学在文峰塔下笑谈往事时,杨智勇指着江面上闪烁的波光说:“小时候觉得画画是技巧,后来明白是对世界的理解。”那些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八一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齐白石艺术馆、安微美术馆、湖南美术馆、云南世博园、重庆合川美术馆、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一得阁美术馆、内蒙古正兰旗美术馆,泰国、韩国、俄罗斯、法国、威力斯、加拿大、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等艺术机构收藏的画作,早已超越了笔墨的范畴,成为东方智慧与世界美学对话的媒介。就像他笔下的重彩山水,看似浓墨重彩,实则每一道色彩都经过精准的光谱计算,每一处留白都暗含着“计白当黑”的哲学思考。

暮色中的重庆合川美术馆渐次亮起灯光,将杨智勇的画作投射在镂空外墙上,那些山水人物仿佛在光影中复活。忽然想起他在邀请函上的题字:“书写人文,自然交融”——原来真正的艺术光环,从来都是智慧在时光中发酵的光芒。当我们惊叹于画家笔下的绚烂世界时,更该看见那些隐藏在色彩与线条背后的,是一个艺术家将半生的观察、思考与积淀,化作笔尖流淌的精神长河。

嘉陵江的晚风送来春的气息,远处的文峰塔在暮色中勾勒出优美的剪影。杨智勇的画作还在展厅里静静诉说,而我们知道,那些将智慧融入艺术的人,早已在时光里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画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