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怀集县实验小学建校120周年
“我们是校友呀!”我对正在就读六年级、二年级的两个孙子说。小孙子瞪大眼睛说:“爷爷,你这么大的年纪和我是校友?没可能!”大孙子虽然不吱声,也满脸疑惑。
我说:“我也在县实验小学读过书,刚刚看到这间小学今年举办120周年校庆,才想起你爸爸也是在县实验小学毕业的,我们一家三代男的都是校友呀”。
两个孙子才如梦初醒,在他们幼稚思维里认为的“不可能”却是事实。
在孙子们的眼里,我已经算得上是“化石”级人物,他们哪里知道所就读学校的“年龄”比爷爷还大,已经120岁了。
120周年,满满两个甲子。这时间,对社会来说是朝代更新翻天覆地变化,对学校来讲是历史渊源悠久,对人类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见证了岁月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文的传承。
“一浪推一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我对这句网络语言不大心甘。
半个多世纪三代人同在一间小学念书,所受启蒙教育程度不同,效果一代比一代好,不然就是社会倒退了。特别是我这一代,没有进入幼儿园的机会,又经历了特殊的年代,所受的启蒙教育与儿子、孙子这两代没法比拟。但是,我这一代并没有颓废,在“风雨交加”中得到学校的“润土扶曳”,坚韧不拔,奋力为人生的发展打基础。
我是在县实验小学跨过第一个甲子年后才进校的学生,诚然只读到五年级,可是从四年级起就能阅读《山乡风云录》《三家巷》《红岩》《林海雪原》等长篇小说。可能有人问,那时候不是六年制吗?对,是六年制,可特殊年代我的一家已经被断绝了城镇粮食供应,只能和就读初一哥哥随着被清理遣返的母亲回原籍地,中断还了差一年就毕业的小学阶段学习。别看我仅读几年书,回到乡下后敢在门楼、厅屋里用红漆书写“听毛主席话 跟共产党走”“毛泽东思想万岁”这些今天还留着痕迹的标语口号。我“走另一条路子”读上初中后,老师经常以我的作文为范例抄在牛皮纸上供同学们学习;在全公社学校校长面前背诵《党章》;为五年级请假的老师代课了几天;用蜡纸刻编印《幸福小学》简报发到各班级......所有这些,尽管我没有自豪感,可是不少人认为在县实验小学读过书的就是比农村学生强!
“长江前浪推后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是出自宋代刘斧《青琐高议》的诗句,道出了我家三代人在同一间学校念书所获得不同的效果。
我的儿子就读小学时候,不仅阅读能力比我强,而且创作能力也比我强。他写的散文《一个小书包自述》刊登在县的《燕岩》杂志学生习作专栏。到孙子这一代,他们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创作能力比前两代更强,特别是如今就读六年级的大孙子,不仅身高超165米,智力也超常。去年,大孙子在全省中小学生棋类锦标赛小学A组中,与队友为团体夺得第一名; 在参加2024年全国象棋校际联赛暨广东省象棋协会象棋项目“培献杯”中,获得五年级男子组亚军;8月参加怀集县第十届全运会怀城街道象棋赛中与队友获团体铜牌;7月参加省第十五届、市第六届“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活动小学高年级机器人组中分别获得省、市一等奖。
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为孩子们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的儿子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服务家乡,哪怕经历了特殊年代的我,也奋力当上了公务员服务于家乡。
“名师出高徒”,我家三代人在学校所取得的进步,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培养教育。倘若,没有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我和儿子这两代的发展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大孙子也不会取得了省、市乃至全国级的名次。
12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如日中天,学校变化翻天覆地,无论硬件或软件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资源不断配强,校区不断扩大并成立了两间分校,排在全市同类学校的前列。我那个年代学校的木结构教学楼、泥沙体育场地早已抹去了痕迹,自修照明自带香烛、煤油灯、旧墨水瓶灯和学校午觉睡桌子、长凳的现象也早早成了历史。
去年,我的散文《接孙子》畅叙了接小孙子放学的感受:
“小孙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头几个月的时间里,每逢放学出到学校门口看到我,好像冲出笼子的小鸟扑到我身上,又攀又爬,有时拉我蹲下讲悄悄话,有时坐上我的大腿数白发......
那段时间,我不时看到小孙子额头、脸庞贴着小红花、大拇指等卡通图纸乃至糖果的鼓励,最引人注目的是,还不时拿着一张盖着老师个人图章的小小奖状.....
这些动作、这些鼓励,不会出现在读五年级的大孙子身上。
我不时在想,一年级,应该是小孩子从学龄前期转到学龄期的关键拐点,赞赏这些老师有丰富的儿童心里学知识,让小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度过幼稚到童真的缓冲期。”
我不了解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只能从接触孙子的表象感受“灵魂工程师”的变化,她们是一群受人尊敬的团队,给了我深深的印象。她们与我在校时候曾遇到班主任“你想参军,不用镜子照下,你的家庭是什么成份?”回复我的“参军梦”时所表露出的素质有天渊之别。
“人逢喜事精神爽”。县实验小学120周年校庆为蔡家三代带来了喜悦,且今年是大孙子小学毕业的年份,给了我当爷爷的借题施展爱好机会。我从小爱好剪纸,成了陶冶性情、激励工作的“伴侣”。我与大孙子商量,爷孙合作,用剪纸画《四君子》送给毕业班的老师,既庆祝120周年校庆又报答六年寒窗辛勤劳作的“灵魂工程师”们。如今,爷孙俩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剪纸画作,不亦乐乎。
喜庆之余,我也稍稍透露点“狭隘”的心里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希望孙子这一代冲出山区,向更广阔的天地进军、发挥才智,服务于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