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蔡汉伦的头像

蔡汉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4
分享

情愫缠绵文化场所

上世纪末,一座小小的山区县城建设有放映电影、演出戏剧三间文化娱乐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城里人引以为豪的骄傲,更成了乡下人奢侈的东西......或许,这也是城乡差别的最大“分界”线吧?

我家乡的县城——怀集县县城在那个年代就建设有三间这样的文化娱乐场所。

一间是怀城电影院。它是1958年在文庙遗址上建起来的所场,砖木结构,舞台可放映、演戏两用,有1100个座位,当时取了一个时髦的名称:“人民戏院”。1983年,把砖木结构的前楼放映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将其改名为“怀城电影院”。

一间是县大会场。它建于1960年,坐落在怀城电影院后右侧对面十字街口的东西角。砖木结构,舞台可放映、演戏两用,有900个座位。会场屋顶及四面墙壁没有装修,露出了木头大金字架和两则的大窗户,显得土气些。

一间是怀城影剧院。它于1984年竣工,与怀城电影院、县大会场侧面同一条街道,相隔300米左右。剧院有1527个座位,设有楼座,且有15个双人厢座。舞台设置宽敞,台前设有音乐池。地座有鼓风设备,楼座有吊扇,音响设备配套。1991年安装了中央空调。据称参考了广州友谊剧院的设计,这在当时属于现代化的影剧院,取名怀城影剧院,是县城人们引以自豪的建筑。

这三间文化娱乐场所建于不同的年代,功能作用有所区别: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大会场,以召开大会为主;影剧院,演戏和电影为主大会兼之。在影剧院未建设前,电影院、大会场虽各有则重,但都肩负着放映电影、文艺演出之类的任务。

这些文化设施诚然建筑年代不同,有砖木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座位均是用大块木板制作且连在一起、排成左中右三大组的折椅,与现在的“影城”固定软座相比,舒服度差了很多,观看完一场电影或戏剧人也腰酸骨痛。特别是在观众散场起立的时候,整个场所的座椅自动收起瞬间“噼噼、啪啪”声骤响,与人们的噪杂声混在一起,在场所上空回荡,形成了特有的“散场曲”。

电影院、大会场、影剧院尽管建设年代不同、作用有所区分,曾经兴旺一时,然而衰亡命运却是一致的:被改革开放后的形势所摒弃。

改革开放后,县城发展引入了市场机制,文化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之国有化管理已经无法维持现状,只能走市场化的路子。县大会场在1994年转建为县地税局业务大楼。怀城电影院在2000年卖给了私人用作商场,之后拆除建成商场旅馆。怀城影剧院在进入21世纪后转让私有公司,被拆除后建设商品公寓。

这些文化娱乐场所被全部拆除,笔者心里总不是滋味,与被保留下来的广州友谊剧院相比,令人有点儿惋惜,怎么山区县城就不能保留一点旧的文化设施给后人纪念呢?

我是在县城出生长大并参加工作的,虽然小时候有几年曾“隐匿”在乡间,可这三间已经销声匿迹的文化娱乐场所不仅给我深刻的印象,而且感谢它对我的人生成长曾起到“催化”作用。

启蒙心灵的动画影片。

今天的小孩子,经常沉浸在动画的世界里,而且品种多、内容丰富、国内外都有,不用出门就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学习机饱受眼福。可是在我那个年代,虽然已经有了黑白动画影片,可是要想看到它,只有等到学校组织安排的时候才能够观看到。我没有机会上幼儿园,是上了小学后才享受到学校组织观看的动画影片。那时怀城电影院放映的《动物世界》情景还历历在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大象为主角动物活动场景,大象在其它动物帮助下用鼻子卷起杉木盖房子。动画影片给了我神奇的想象,动物似人行为在我小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印痕,影响了整个童年。动物的团结、和睦、合作启蒙了我。

红色熏陶的电影戏剧。

电影戏剧是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是“苗圃”阶段的得益者。那个年代,能看到黑白电影是最大的精神享受,《上甘岭》、《地道战》、《红孩子》、《英雄儿女》、《马兰花》等电影记忆犹新,对我这一代都有着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些影片的主题歌曲至今还会唱。哪怕是特殊时期的“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华虎山》、《红色娘子军》的电影或戏剧片段,我如今还会哼主题歌曲或一些剧词,家里今天还保存着这些“样板戏”的字帖、宣传画图书。我读初中的时候观看《红灯记》后还向电影院投观后感文章被采纳,刊登在电影院进场大堂的宣传橱窗里,这是我第一篇被学校外单位采用的稿件。特殊时期的“样板戏”,给了我对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审美观:英雄人物必然是身材高大威武、脸庞宽大威严,反之脸如猴子人矮小的必定是坏人。这也成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观看电影、戏剧辨别人物好坏的“特定样板”标准。

精彩绝伦的戏剧武功。

如今已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剧,人们很难在现场感受到武生翻跟斗动作的震撼样子。我对戏剧的印象源于怀城电影院,因为家里承担不起票价,我经常偷偷钻进去观看。舞台上醒红如海水波浪般的大戏幕、左右两边层叠的深绿色大条幅,特别是宽大的背景图,不时变出半立体的图画,给了我一个恢弘的感觉,好像世界都浓缩在里面,这也给我小时候将纸盒子挖空加绒布制作成小舞台玩具的灵感。观看大戏,我喜爱看武生穿着红色紧身戏装和戴着红色的帽子,身子轻盈,配合着锣鼓钗翻跟斗。看到他们有时连翻十几个跟斗,以为这才是世上最有武功的人,令我大饱眼福,心里痛快。其实,我并不懂剧情,也看不明白他们在演什么,更不会欣赏他们的唱腔,小小的心灵只是被大戏外表所震撼,被氛围所感染,觉得看戏与看电影的区别就在这里。

增长才干的文化场所。

几十年后看今朝,一名干部的成长离不开组织对你长期培养教育,除了领导的耳濡目染和工作的磨炼践行,文化场所也“功不可没”,它看似无关却是对个人增长才干的“陶冶之地”。我工作后,在这些文化场所参加过很多很多的会议、辅导、培训等活动,特别是任了股级干部以后,这些活动成了家常便饭,有机会聆听到专家、学者或领导的讲话,这对增长知识、提升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也为认识领导、熟悉领导演讲技巧拉近了距离。特别是由于一些工作取得成绩,使我有机会在电影院的舞台上表现一番自己。从1980年起我连续三年获得市团委授予的“新长征突击手”称号,颁奖都是在怀城电影院举行。有一次,在怀城电影院召开的全县精神文明会议上,我上台介绍了系统共青团的工作经验。早几年,我曾为县工公路局参加全市公路系统汇演的节目《路》设计创作剪纸背景,在怀城影剧院、肇庆七星岩广场上演出,节目获得了市的二等奖。

人情世故的“萌芽”序幕

特殊时期造成人们文化生活贫乏,改革开放让人们对文化生活渴望蜂拥而至,这时的电影成了一票难求“奢侈品”。因家离电影院近,我从小就与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甚至美术人员混得挺熟,不仅自己能够经常钻进去看电影,也助人为乐拉“关系”买电影票,开始懂得运用“人脉”的招数。这些“人脉”,也为我的美术爱好打下了基础。最令我难忘的是,电影院还曾是我“避难”的场所。特殊时期我就读的小学兴起了造红樱枪活动,我也想仿造一枝木长枪“威风”下,一个人偷偷地到正在重建的怀城大桥工地上,拿回一条10公分长、6公厘大的钢筋回家,趁家里煮饭的时候放进灶里烧红,想打扁变成刺刀。谁知在准备锻打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拿错了方向,左手抓住了烧红的那一头铁枝,手掌心一下子红起来,痛得我跳了起来,连忙用冷水浸手。怕家里人知道,又跑到电影院钻进去看电影“解痛”, 电影院经常成了我情绪波动的“安抚”场所。

人的成长经历过许许多多,可能有人认为文化生活当不了饭成不了水,不影响“快高长大”。不然!文化生活虽然不是物质的东西,但它却是人生正常发展的必须品,缺少了它,活人与僵尸无异,我的几十年哪里离开过文化生活?如今的《情愫缠绵文化场所》就是当年文化生活的体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