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白洋淀,尚未迎来冰封的静谧,水波依旧荡漾,苇海依旧苍茫。从新安北堤走下来,还没有走到岸边,就可以看到偶尔有小鱼跃出水面,然后倏然没入水中。阳光下,它们的尾鳍一闪,消失在波光粼粼之中。船划破水面,向着白洋淀的深处驶去,初冬的风吹起来,欢快的水花跳跃起来,有时飞溅进船舱,给游客带来一份意外的湿漉漉的问候。
白洋淀的水,清澈见底。快艇划过,水波荡漾,泛起层层涟漪,水面下的景致一览无余。而那飞溅的水花,如同洁白的花朵,在阳光下交相辉映。
白居易在《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中描绘:“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虽然此时尚未有南归的大雁,但抬头望去,那令人向往的蓝天另人神往。
白洋淀的天空,湛蓝如洗。正值初冬时节,芦苇已被染成金黄,天地间似乎少了几分绿意,但只要抬头,就会被那蓝天所吸引。它深远而广阔,仿佛触手可及,又似乎能窥见更远的天际。偶尔,几朵白云随风飘来,仿佛只要一跃而起,就能将它们揽入手心,轻轻呵护。
《诗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字数虽然少却勾勒出一幅鸟鸣、绿洲、流水的画面。诗句中提到的雎鸠,就是一种捕鱼的水鸟。白洋淀里不仅有能够捕鱼的水鸟,而且有机会还可以远观水鱼捕鱼的过程。
当我们的快艇深入白洋淀,四周都是鸟儿的身影。我虽对鸟类知之甚少,经过专业人员的讲解,知道自雄安新区成立以来,白洋淀的治理已初见成效,已有多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有一种看似野鸭的水鸟,竟是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还有一种鸟儿叫做震旦鸦雀,已有4.5亿年的历史,被誉为“鸟中活化石”。
这里是白洋淀鸟类的保护湿地,鸟儿们的乐园。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这片宁静。一些栖息在水面的鸟儿扑棱着翅膀躲进芦苇丛中,有些则振翅高飞,几声鸣叫划破天际,不知是在欢迎我们,还是在抗议我们打扰了它们的生活。
鸟是动物界的精灵,它们最擅长的方式就是用脚投票——哪里的自然环境好,它们就会在哪里安身。自雄安新区成立以来,白洋淀的鸟类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这离不开那些爱护和保护鸟类的人们。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严寒冬日,他们穿梭于芦苇荡中,行走在太阳下,踏过皑皑白雪,默默守护着这片湿地和它的居民。
目前,白洋淀的野生鸟类增加至28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就已经有13种。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鸟类保护工作者的汗水结晶。现在已经建设的9个鸟类栖息地和两个生态鸟岛,无一不印下了生态工作者们的足迹。当我们的小船驶到这些地方,监测人员都会告诉我们,将船开得慢一些,离鸟儿远一些,不要打扰它们安静的生活。
以前一直以为,如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所写的“惊起一滩鸥鹭”,那是一种风景。现在才明白,远观而不打扰,才是真正的呵护。
白洋淀,荷塘苇海,候鸟天堂,这是世界上最美的画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