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我办了两次喜宴,一次是去冬乔迁新居,在县城办的;另一次是今春儿子结婚,在乡下办的。这两次喜宴给我感受完全不同,县城酒店给我的印象,一个字概括为“冷”,没有一点喜庆的气氛;乡下给我的印象,一个字概括就是“热”,热情洋溢,叔侄们、叔婆孙们个个春风满面,他们脸上写着我娶儿媳妇的喜悦。
正月14日晚上,我请村里叔侄们围坐在文肃堂内商讨我儿子婚事的操办事宜。一向热心的宇良最先发言,说了一番祝福话,因他是媒人,我儿子结婚当天要一起去迎亲,所以就叫宇斌把具体工作作一个安排。操办红白喜事经验丰富的宇斌客套推辞一番,叔侄们一再要求他安排,他就把具体事项一一道来:厨房九个人,正厨杨冬梅,帮厨张海芳、阮元娥、刘玉萍、阮雪梅、陈星伟、万大妹、阮元宝,烧火潘美华。摆桌椅打盘五个人:宇力、宇湖、庆堂、升涛、邱敏。接礼志星和建民,发放礼品宇兴,递茶水金枝,分香烟宇胜,指挥车辆宇程,放炮庆礼等等,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人。最后叮嘱每一位叔侄一定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一桩喜事不是一家的喜事,而是满门的喜事,把事情做完美就是长了门风长了志气。
二十日那天,各位叔侄就忙碌起来了,有的我帮把柴火搬进文肃堂的厨房里;有的擦桌椅板凳;有的清洗餐具,大盆小盆里装满了热水和洗洁精,发出“哗哗”的水声;我带领我几个侄儿布置庭院和洞房。大家分工明确,却又默契十足,仿佛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村里的空气中一下子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氛围。那是期待与喜悦交织的情绪,是叔侄们淳朴真情的表达。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叔侄们便聚在一起,围着篝火聊天说笑,分享着各自的故事和见闻。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欢声笑语不断。这样的场景,让人心生暖意,仿佛整个村庄都变成了一个大家庭。
二十一日这天,大喜的日子。天刚蒙蒙亮,我家的院子里就已经热闹非凡了。叔侄们穿着干净的衣服,带着厚厚的祝福和沉重的贺礼纷纷前来贺喜,鞭炮声响彻云霄,整个村里上空洋溢着喜庆快乐的气氛。
祖堂内的厨房里,几位妇女正忙得不亦乐乎。她们熟练地切菜、炒菜、炖肉,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菜肴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动人的交响乐。
十二点多,八辆红旗牌轿车扎的鲜花香气馥郁,红旗飘飘,把我的期盼和喜悦、幸福带回来了,庆礼手脚麻利地点燃了烟花和鞭炮来迎接迎亲队伍的回来,一些亲友忙着扭开了礼花。烟花在空中欢快地呼啸,礼花筒内飞出的红心碎片在空中飞舞着,像一只只美丽蝴蝶跳着精彩的舞蹈。
随后,宴席正式开始了。一张张八仙桌整齐地摆放在文肃堂里,每张桌子上都铺上了红色的桌布,上面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红烧肉,肥而不腻,色泽红亮;有清蒸鱼,鱼肉鲜嫩,汤汁醇厚;还有糖醋排骨,酸甜可口,令人垂涎欲滴。有红烧鸡块,有番鸭炖海带,有牛排炖胡萝卜,有羊肉火锅,有烤鸭,有虎皮鸡脚爪,除了这些硬菜,还有凉拌黄瓜、清炒时蔬等小菜,清新爽口,解腻开胃。这些菜肴用佐料不多,味道纯正。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热烈而温馨。
在这样的场合下,食物的味道似乎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那份团聚的喜悦和乡亲之间的深厚情谊。大家举杯共饮,祝福声此起彼伏。老者讲述着过去的岁月和村里的趣事,年轻人则分享着自己的梦想和见闻。孩子们则在桌下捉迷藏、打闹嬉戏,为这场盛宴增添了几分活泼与欢乐。
我带着我妻子、儿子、儿媳妇向每桌亲友敬酒感谢,从而发现:宴席中,还有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那就是叔侄们的敬酒环节。有酒量的叔侄们端着酒杯,走到每一桌,向宾客表达周氏满门诚挚的感谢和祝福。有的还会即兴唱上一首山歌,或者讲上一个笑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样的互动,让宴席的氛围更加热烈和融洽。
没有酒量的叔侄则帮忙招待宾客,引导他们入座、倒茶递水。还热情地与宾客打招呼,询问他们的需求和喜好,让宾客感受到周家人的温暖。还有的则负责清理桌上的垃圾、维护场地卫生。叔侄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仿佛每个人都在这场喜宴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宴席结束后,叔侄们帮我送客,尽量不怠慢一个来客。然后,他们聚在一起收拾场地、清洗餐具,直到一切恢复原样才肯离去。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因为在这场喜宴中,他们不仅品尝到了美味的食物,更感受到了乡亲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温暖。
近日,叔侄们还会时不时地聚在一起,回味着宴席上的点点滴滴。他们会谈论哪道菜最好吃、哪个节目最精彩,也会分享着自己在宴席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这样的余韵,让这场喜宴的温情得以延续和升华。
从去冬今春两次喜宴中,我比较感受到:农村办酒席,不仅仅是一场美食的喜宴,更是一次叔侄们之间互帮互助的生动体现。在这样的场合下,没有人会计较得失、计较付出与回报。大家都怀着一颗淳朴而善良的心,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农村办酒席,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聚会。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精神的寄托。在这样的场合下,叔侄们之间的互帮互助和淳朴民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样的场景,让人心生敬意和感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人情味和乡村情怀。
写于乙巳年正月廿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