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写了一篇短文,叫《龙年谈龙》。龙是神奇而伟大的动物,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年谈龙,我的心情是多么的豪迈。按照中国的十二生肖,今年龙去蛇来。说起蛇,心想事来。顿时,一条长虫,扬着头,张着血盆大口,嘹着长须,圪囚圪囚地从我面前爬来。忽然全身毛骨悚然,“蛇”“蛇来了”!几乎要吼出来。定睛一看,眼前无影无踪,有惊无险。“踩着麻绳当毒蛇—有惊无险”。再加一句:“踩着井绳当是蛇—胆小鬼”。自己骂自己后,感觉心情平静,思维正常。想起中央电视台年前即颁布了蛇的吉祥图案,想起这样一副对联:龙舞丰年辞旧岁,蛇迎盛世贺新春
新年伊始,从心开始,提起笔来,抒发新愿,蛇年谈蛇。
一、蛇的世界
在十二生肖中,龙蛇仅差一级,但在人的心目里,却天壤之别,如常言道:成龙上天,成蛇钻草。把两者说的相差这个地步,真使人感到“识物术”有点问题,有眼不识“小龙”。
其实,自古以来,谁也没有见过龙,却谁都知道龙,龙之所以为龙,就在于此。
在中国大地上,龙之所以为龙,大概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想象和塑造,伟大而神秘的东方巨龙才横空出世。而且,在塑造龙的过程中,借鉴了蛇身,吸收了蛇的灵动和其它动物的优秀品质,龙才成为完美强者的形象。
蛇龙相比,蛇出现更早,分布更广,很接地气。它不用人类想象塑造,而是土生土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蛇,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是无足的爬虫类冷血动物的总称。
蛇的出现很早,大约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就出现到现在,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三千个种类的庞大家族,分布于除南北极、新西兰、夏威夷、亚逊尔群岛等地之外的世界各地。
蛇分无毒蛇和有毒蛇两种,无毒蛇占蛇全部种类的四分之三。
不同种类的蛇外形差异很大,最小的蛇为盲蛇,体长17厘米,形如蚯蚓。最大的无毒蛇是蟒蛇,体长6至10米,体重达到200多公斤。
与龙相比,蛇亦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动物,但与前者不同的是,蛇的莫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无论在山上、树林、草原、田野,还是水中,人们均能发现蛇的身影。蛇给人留下了无处不在的印象。
在温润潮热的地方,蛇类尤其多。所以中国闽南一带自古蛇多,福建省的简称“闽”,其字形在门里供奉一条蝮蛇。四川简称“蜀”,蜀字下也有虫。巴在古代是蛇的意思,陕西、四川交界之处有大巴山,四川又称巴蜀。这些地名或许源于蛇。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但是你若不小心触碰到它,它会本能地咬你一口,被毒性强的蛇咬上一口,伤者会毙命,所以人类不得不“谈蛇色变”,室外还有“杯弓蛇影”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有余悸”等成语及歇后语。
现实中的蛇,原本就是恐怖的东西。原始先民十分怕蛇,平时在森林里走路,见面时都要相互问候:“有它无”?不敢称“蛇”,而称“它”,可见恐怖之至。后来不太怕了,才在“它”旁加一个“虫”字,成为“蛇”。
蛇有不少令人费解之处,比如它能一口吞下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蛇平时喜欢以捕捉青蛙老鼠等小动物为食,但也有过蟒蛇袭击并吞噬美洲虎的记载。蛇的进食方式也很特别,它并非一口一口循序渐进,而是不管猎物有多大,一律张开血盆大口,整个将其吞下去,再在腹中慢慢消化。
远古时代“蛇能吞象”的神话广为流传。据《山海经》中记载,这种能吞大象的蛇叫巴蛇,它在吞进大象三年之后才会吐出象的骨头。有趣的是,宋人在《尔雅翼》中解释道:“巴”字其实就是指吞吃了大象的蛇,因为“巳”是古代蛇的一种写法,而“巴”比“巳”多出的那一竖便是吞入蛇腹中的那头象了。蛇的上述特点,被古人定义为“贪婪”,所以才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说法。
二、蛇入生肖
十二生肖中,为什么会有蛇?看来与远古时代人们对蛇习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清代刘宪逆在《广阳祭论》卷一中引述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的一段话,阐述了蛇入生肖的依据:“巳者,如月之卦,于是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巳属蛇。”
巳是古代记时法中十二时辰的巳时,现代的时间为9—11时。这种说法从蛇何时生活愉快,何时不伤人的角度推断蛇入生肖的原因,未免有点牵强。古人选择生肖注重的是动物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生命的关系,我们不妨顺着这个线索进一步探讨。
诗僧皎然说“珠生骊龙颔,或生灵蛇口。何似双琼章,英英曜吾手。”首先在于蛇能够为自己疗伤,其次是古人对生殖的崇拜。女娲由蛙变蛇,认为是父系制取代母系制的结果。于是,人们想象,蛇象征着男子性器。再次,在生肖动物中,蜕皮和冬眠是蛇独有的生理现象。古人看到蛇扭动身体,在粗糙的地方摩擦,蜕去旧皮,露出新的鳞片,如同再生,认为这就是死而复生。而人在年老时,却无法把满是皱纹的皮肤换掉,恢复青春年少的容颜,人们不禁对蛇充满了羡慕和崇敬。所以说,蛇实现了人类青春永驻,长生不老的理想。蛇入生肖,实际上寄托着人的希望,希望能借助互渗作用,把蛇去死回生的能力转移给人。
三、蛇在民间
对于蛇,人们是既畏惧又崇敬,这种矛盾心理在民俗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丰富多彩的蛇文化,反映了蛇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当中非常重要。体现了人们祈求得到平安和长寿的愿望。
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如今在人们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的习俗文化,蛇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并且在人们观念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左右着人们的信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民间,人们往往把蛇分为家蛇和野蛇,家蛇又称为苍龙、天龙、大仙等。人们认为家蛇是吉利的征兆,闽南和浙江西部把来到家里的蛇看作镇宅的家神,如果在家中发现蛇,绝不能打。老年人说蛇是祖先派来巡视的,看自己的后代是否生活得平安如意。蛇的到来,意味着祖先对你的关照。所以,非但不能打蛇,还要加以祭祀,用米粉做成母蛇和蛇蛋祭祀家蛇。
宜兴地区在每年的二月二日、清明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都要举行祭祀家蛇的活动,其中重阳节是最重要的,被认为是蛇的生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六至二十一日,福建南平市樟湖镇都要举行隆重的游蛇灯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参加,每夜一游,蛇灯由蛇头、蛇身和蛇尾三部分组成,蛇头蛇尾用竹篾扎成,外形彩纸裱糊,安装在长约4米的木板上,外贴鳞甲,造型古朴而夸张。蛇身由一长串灯板组成,每块灯板装三盏灯,灯上裱糊的纸,四周贴满花虫鸟鱼图案,还写上了许多吉祥的话语,灯内还插着蜡烛,一条蛇灯小的有30多块灯板,大的则有700多块,连起来长达几百米,舞动起来流光溢彩,蔚为壮观。
赛蛇神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举行,人们提前会把活蛇养在蓄蛇洞里,届时,人们举着过山旗,敲着清道锣,抬着活蛇王,蛇王塑像,拿着蛇王印,从蛇王庙出发游行。有人把蛇盘在脖子上,有人戏蛇于手臂,还有人戴枷锁装蛇犯,认为可以消灾免病。游行队伍会走遍村落的每一条街道,到江边以后就会把蛇放生。
喜欢蛇、崇拜蛇,自然少不了蛇玩具,常见的蛇玩具有竹蛇和马莲蛇。竹蛇由一节节竹竿连接而成,关节灵活,看起来既具有蛇的灵活性,又具有蛇的坚硬性。手持尾部手柄,竹蛇便会蜿蜒摇摆,左右探头,几可以假乱真。马莲蛇即为用马莲的叶子编的草蛇,马莲蛇的嘴可以由人来控制,只需轻轻一拉蛇身,蛇嘴就会闭合,也很有趣。
同时也有许多蛇的禁忌。旧时民间忌见蛇交尾,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如果看见了就要赶快拔掉一根头发,撕掉一颗纽扣表示忏悔,并立刻走开。贵州苗族把两蛇交尾视为不祥之兆,如果看见,进家就要先进厕所或请巫师念咒攘除,否则就会把灾难带进家门。海南黎族在插秧那天忌见蛇,认为不吉利。如果遇见了回家之后要在门梢上插上一束稻草,表示谢绝来访。
四、金蛇狂舞
蛇全身灵活,在动物世界它可称为天生舞蹈家。
在东南亚不少国家,有着上千年的舞蛇传统,今天仍在延续。捕蛇者把含有剧毒的毒蛇缠绕在自己身上,蛇似乎听得懂音乐,能伴随着笛子发出的乐声翩翩起舞,舞得如痴如醉,这场景神奇而引人入胜。我国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也曾创作了一支民族乐曲《金蛇狂舞》,它旋律昂扬,锣鼓铿锵,宛如一群金蛇热烈起舞,气氛欢腾。
实际上蛇并非天生舞蹈家,它其实是听力障碍者。之所以能闻乐起舞,实际是耍蛇人演奏笛箫,笛箫下端吹出的气流刺激了蛇,蛇就在气流的瘙痒下扭动起来。
蛇虽无足却游走神速,它是依赖蛇身上的鳞片与地面的摩擦力前行,蛇类蜿蜒盘旋和迅捷行动姿态,给了军事家许多启示。《孙子兵法》中说:“三军如率然”,率然是传说中一种蛇的名字,如果它头部受到了攻击,尾部就会来援救;如果尾部受到了攻击,头部就会来援救;腰部受到攻击,头尾一齐来援救。古代军事家以率然为例,认为作战时全军各部应相互呼应,发挥整体效应,才能克敌制胜。据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明代兵部尚书于谦设计的八阵图就应用了这种原理。蛇作为仿生对象,还用在武术、舞蹈中。中国武术中圆柔为主的拳法参照了蛇的动作。据说太极拳便源于“鹰蛇相搏”的启发。八卦掌中有蛇形掌,形意拳中也有蛇形拳,以刚猛为主的拳法中也参照了蛇的动作;少林拳、南拳等拳种都有蛇拳。
五、美丑并存
人们对蛇既畏惧又崇敬的矛盾心理在文学艺术中也有充分体现。用哲学的观点看,这叫做美丑并存,对立统一。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蛇的形状不禁令人害怕,而且是贪婪、狡猾、冷血的。《农夫与蛇》的寓言讲的是好心的农夫,温暖了冻僵的蛇,蛇却在苏醒之后将农夫咬死的故事。这个寓言告诫人们不要对蛇及“蛇蝎心肠”的人具有怜悯之心。总之,蛇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似乎代表着邪恶。
但在语言和文学艺术中,许多都涉及到蛇,其内涵却截然不同。故事和传说中的蛇常常代表女性,她美丽善良,富有正义感。相传三国时期曹丕的妻子甄姬仿照蛇的缠绕姿态做成了一种名叫“灵蛇簪”的发型,巧夺天工,每日不同。而清代施鸿保在《闽杂记》中说,福州郊外的农妇头戴一种名叫“蛇簪”的银饰,它长五寸许,形状做成蛇昂首的样子,为农妇平添了几许美丽。
中国有许多蛇与人相恋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白蛇传与杯弓蛇影,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在明代的《西湖三塔记》和《警世通言》中都有记载,后来还搬上了戏剧舞台,产生了《盗仙草》《断桥》等折子戏和整体的《白蛇传》。
在《白蛇传》里,作者对蛇做了拟人化和理想化的描写,白娘子美丽温柔,忠贞不渝,精明贤惠,令人难以忘怀。小青忠于友情,侠肝义胆,疾恶如仇,令人颇为敬佩。《白蛇传》实际上寄托了人们对忠贞爱情及美好生活的歌颂和向往,白娘子成为大胆追求爱情,为爱情可以舍生忘死的青年女子的化身。而法海则成为封建的卫道士和扼杀人间美好爱情的“刽子手”的代名词。
六、化毒为宝
现实中的蛇,确实是恐怖的东西,很多人都怕蛇,尤其是毒蛇,你若不妨触碰到它,它会本能地咬你一口,特别是在山野树林等处,极有可能触到它,被毒蛇咬了一口,伤者可能毙命。
我国南方常见的毒蛇有很多,比如银环蛇、竹叶青、水蛇、眼镜蛇、大眼镜蛇、蝰蛇、蝮蛇、五步蛇、龟壳花蛇、响尾蛇等。
尽管蛇令人恐怖,却与人类关系密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经常遇见它,蛇能伤人,但对人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益处。蛇以鼠类为食,减轻了农作物的鼠害。蛇肉可以食用,广东名菜“龙虎斗”中的龙便是蛇。蛇可以入药,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蛇的药用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比较有名的蛇药有“蕲蛇干”,可治疗风湿、半身不遂、麻风病等。用三索锦蛇等浸制的“三蛇酒”,用百花锦蛇等浸制的“五蛇酒”,具有祛风、活络、舒筋活血、祛风湿等功效;海蛇入药,可以使人强壮;银环蛇入药,主治风湿痹痛,筋脉痉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另外,蛇胆、蛇油、蛇血、蛇蜕、蛇毒等也都可以入药,可以说蛇全身都是宝。
流传在安徽淮化的民间故事称,东晋末年有个名叫刘裕的人,小字寄奴。他在山林中看到负伤的蛇用野芝麻为自己疗伤,便也尝试着用它为乡邻治疗外伤,这种草果然显示出止血的镇痛奇效。后来他在军队中以野芝麻为伤员治病,疗效甚佳,减少了伤亡。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野芝麻称为刘寄奴。江苏有个叫季德胜的人,自幼随父捕蛇,行医卖药,后来他依据祖传秘方,制成了疗效极高的“季德胜蛇药”,建立了“季德胜制药厂”。云南白药据说也是这样诞生的:曲焕章在山上采药时,看到一条断了尾巴的大蛇咬了几片草叶放在受伤部位,不久血便止住了。曲焕章把蛇咬过的叶子带回来治疗跌打损伤效果十分明显。后来,他把这种药制成了白色药粉,这就是有名的云南白药。
七、品蛇言语
蛇出现久远,分布极广,种类繁多,神秘莫测。人们品蛇由来已久,语言也是多姿多彩,散发着令人着迷的光辉,关于蛇的成语、歇后语、诗词、民歌等语言,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体现,一种文化形式,以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在《天问》中发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蛇吞象成为贪心的成语。
唐代诗人李白说:“苍冥出宝贝,大泽绕龙蛇”。杜甫也说:“深山大泽隆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两位诗仙把蛇看作一种颇为神奇的动物,屈伸自如,来去无声。它伴随着春天的脚步而来,随着深秋的北风而归,可与龙合称。
有关蛇的成语颇具特色,如:春蛇秋蚓、拨草寻蛇、佛口蛇心、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惊蛇入草,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等。
蛇的歇后语更是形象生动有趣,如:
蛇入竹筒——有进无出
蛇上大道——曲曲弯弯
蛇头上的苍蝇——送来的食物
蛇吃老鼠——囫囵吞
蛇和蝎子交朋友——毒上加毒
蛇遭蝎子蛰——一个比一个毒
蛇捷老鼠——要独吞
大蛇顶门——莽(蟒)撞
打蛇不死——后患无穷
打蛇打到七寸上——击中要害;抓住关键;恰到好处
惊蛰后的青竹蛇——越来越凶
踩着井绳当是蛇——胆小鬼
踩着麻绳当毒蛇——大惊小怪
生肖春联,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字艺术形式,是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晶,堪称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经千年不衰。
春节到来,春节贴春联,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习俗。有句俗语讲:“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意思就是说,不管穷人富人,年货备得实与否,在门上贴春联才像过年。
今年是蛇年,又轮到蛇入春联,现选择几联如下:
爆竹欣祝福;银蛇喜迎春
春归蛇起舞;福到鸟争鸣
国强民幸福;蛇舞世升平
金蛇含瑞草;紫燕报新春
龙怀强国志;蛇舞富春图
龙去神威在;蛇来春意浓
龙腾传捷报;蛇舞兆丰年
春风送暖蛇年好;瑞气盈门鹊语香
龙斗雄姿归大海;蛇含锐气报年华
龙年共庆辉煌日;蛇岁同奔锦绣程
山歌水笑普天乐;龙去蛇来遍地春
蛇入春联三言两语;短小精干,无一不给人以祝福,令人鼓舞,体现了大众对新的一年的希望,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普春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