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想到周边走走。
都说是龙舟水。下雨在这个假期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是,雨在上半年也下得太狠了。不少地方出现水浸,村民转移,汽车水漂。“五一”假期,广东梅大高速塌陷,造成多人遇难,令人痛心。
雨,阻隔了远足的念头。那就在附近走走吧。
父母年纪大了,日常就在楼下转圈,稍远一点须得年轻人安排。笔架河离父母住地不太远,车程十分钟,适合他们。
作为北江的支流,笔架河从笔架山流出,到汇入北江时全长约十多公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它的主要功能是沿途村庄的防洪灌溉,河水清澈,杂草丰盈,游鱼可现。随着城市化发展,生活污水、垃圾漂浮,还有失地居民垦植河滩,笔架河一派蓬头垢面乱糟糟景象。近十年来,笔架河不断被改造升级,从清淤、禁植,建水闸、筑河堤,修绿道、造景观……一步步推进,一次次成效显著。
笔架河改造很大程度保持了原始生态面貌,山间冲流过来的山石,静伏河底,在秋天水瘦之时仍可清晰看到。河中,不时有丛芦苇;岸边,偶现几处水芋。这些,不但沿途村庄很适应,连城里人也很接受。居住闹市,咫尺间有了回归乡土的感觉。在乡村居住,又能舒适地享受城市设施的便利。这成了很多人喜欢去笔架河玩的原因。
有位朋友说,他的故乡已很少人住了。不是人不想住,而是不能住人。环境不留人。荒凉、落后,设施跟不上,大自然大口吞噬,梁塌墙倒,野草藤蔓,蛇虫鼠蚁,触目惊心。言语间,很是无奈。那是难回的故乡。可以设想,他的故乡就像《百年孤独》奥雷里亚诺家族生活的马孔多,最终在飓风中变成瓦砾与尘埃,让人悲凉。
有位从事家政的阿姨,闲时与我聊家常。来自乡下的她,已在市区买房居住。平时我笑问她,有没有回乡下盖房子啊?她马上掏出手机,找出照片给我看:这就是我的房子啊,已经建了十几年了。二层高。你看杂草都把路遮没了。我老伴在市区打工,村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住了,后来我也不敢住了。也就跟了老伴出来了。她们本来已从山里搬到山下,后来,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又跑回山上居住,多生一个孩子。阿姨对于房子的空置觉得可惜了。
笔架河,无论早晨、傍晚,笔架河都是热闹的。跑步散步的,玩耍嬉戏的,驯狗溜鸟的,唱歌跳舞的,弹琴摄影的……五花八门。走在河畔绿道,总能见到一群群的白鹭在河水之上表演花式滑翔,或是细长腿伫立浅水滩石中,弯着头,撅起屁股,悠然觅食。绿道上的人各得其乐,河里的鸟清静自由,互不干扰。笔架河从山里来,流域地势从高到低,越往上游走,河面越窄,水越深。整个流域,修筑了十多道疏水道,可以从岸这边走到岸那边,直面水流、河风。
秋天,浅浅的河床,流水清瘦,鲫鱼、黄骨、小虾、乌龟等等,若隐若现,有小孩,忍不住,穿着拖鞋,涉水看鱼逐虾,享受着乡村孩子般的乐趣。
父母也很长时间没看过笔架河了。年纪圈定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在流淌着自然之风的河边旷野缓慢走走停停,虽然与滔滔不绝的流水有着反差,他们却仿佛增添了活力,高兴得像树上的鸟儿一样,嘴里说个不停。
与父母在笔架河畔散步。阳光如细沙般洒落,映得河水波光粼粼。漫步其中,心中满是宁静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