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宇军的头像

贺宇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3
分享

羊城之行

蛇年春节,应弟之邀,来到了阔别已久的羊城。掐指一算,距离上次我来羊城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与妻乘坐高铁凝望窗外景色,不禁感慨时光易逝年华易老。当年如我般南下的青春男女,现在大都迈入了中老年行列,像黄昏之星散落在大地各处,他们和我一样,也许偶尔还会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火热岁月。

再次踏上南下之旅,心中多了一份坦然从容,少了一份豪气冲动。列车干净整洁,坐车的旅客很放松,大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互不打扰。我想起绿皮火车特有的场景,车厢内充塞了嘈杂的声音,坐客们衣冠不整,没有太多的顾忌和礼貌,却多了一丝市井烟火气息。

高速驰行的列车短短三个小时就到了广州,弟早在车站等候。春节期间路上车辆稀少,栖息在大城市的人们提前如候鸟般飞回了老家,留在城里的人不多,大约半小时就到了弟的新居。行走在路上,听到熟悉又陌生的粤语,倍感亲切。初次接触粤语,感觉十分拗口难懂,不知所云。在一个城市待久了,居住的城市就成了家园,人们慢慢地与这个城市融合在一起,习惯它的一切,随之而来的改变潜移默化,这就是认同感吧。如今又听到久违的语言,感受它特有的婉转丝滑,仿佛回到了九十年代,大家听着风靡全国的粤语歌曲,忍不住鹦鹉学舌应和几句,并以此为荣。

打开房门时,年近耄耋之年的父母高兴地在等候我们一起吃饭。因为身体和气候原因,父母第一次离开故土在外地过年,离开待了一辈子的老家,远行到了陌生的城市,心中应该多少有些不舍。常言道父母在不远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父母却随子女远行,这种现象已经成了很多家庭的选择。千百年来固守的农耕文化,在时代的潮流中慢慢被抛弃,经济至上才是永恒的话题。每年的春节大迁徙就是一面真实的镜子,记录着人间的聚散别离,喜悦和悲愁。故乡太小,安放不下一具向往自由的肉身。世界太大,寄托不了四处漂泊的灵魂。每年的春节周而复始,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大迁徙,也许几代人之后,这种盛况才会逐渐消退。这时离开的已经不想回去了,留下的却不想走了。

在弟媳的巧手下,精美的食物摆满了一桌,大家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为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喝上一杯。城市的年简单清淡,没有乡村那么热闹张扬,偶尔能听到稀稀落落的鞭炮声。我想春节的快乐是回家的过程,不论得失成败,与家人团聚就是最大的幸福。很多人抱怨如今的春节人情寡淡,越来越没有年味,连春晚也没有了吸引力,忽然怀念起八九十年代的春节,单纯快乐充满了期待。我们都是时间里的一粒微尘,左右不了潮流的变化,但身处其中,每个人何尝不是变化中的始作俑者?物质追求和精神探索永远是一对矛盾体,在寻求内心的平衡时,以积极的心态朝前看。

吃完饭,妻帮着弟媳收拾桌子,弟带着我去参观他的菜园子,这是他化费了一番心思设计的得意之作。顺着楼梯走上最顶层,十几个铝合金制作的方形格子整齐摆放在一起,方格子中铺满了厚厚的有机土。土中间插上了一些喷淋水头和感应器实现能自动化浇水,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能防止种植物缺水。有些蔬菜种子已经冒出了嫩绿的细芽。靠墙的方格子几株茶花开得正艳,一颗蓝莓神奇地结满了果实,楼梯旁边布置一个大鱼缸,几尾锦鲤正在水草间自在地游动,整个菜园生机蓬勃。在闹市之中拥有一块清静闲处的地方,是很多城市人的梦想。虽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意,却有着于喧哗中取静,因宁静而致远的意境。弟笑着说为了实现种菜自由,他才特意选择了顶楼。原来看了一个视频,说国人对种菜情有独钟,把菜园子开垦到了世界各地,现在想来此言不虚。弟准备在茶室隔壁养一些攀爬的植物,打造一个绿色的小屋,一边品茶一边观赏头顶上玻璃箱中的鱼儿,绿意盎然中自是怡然其乐。他的想法很丰盈,需要的投入不菲。

接下来的行程就是到羊城的各处景点转转,对于这片土地我并不陌生,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地观看过它,大体的印象就是街道上车多人挤,街上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恨不得一步迈出两步的距离,很少有人会停下脚步去欣赏一朵花开一片叶落。时间的车轮不停地向前滚动,现在的羊城新添了不少景点,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羊城的“小蛮腰”。到羊城游玩的人都想去“小蛮腰”打卡,我们也不例外。“小蛮腰”是广州新电视塔的昵称,全高近600米,作为羊城的地标,自建成以来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在此地留念拍照。“小蛮腰”造型独特,外面由钢管网格架设而成,顶部和底部张开中间收紧,镂空的外型优雅大方富有美感,像极女子纤细的腰肢,婷婷独立于珠江边上。随着夜幕降临,在霓虹灯光的装点下,广州塔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与周围耸立在夜空中散发出点点星光的高大建筑交相辉映,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广州塔旁边的海心桥横跨珠江两岸,桥上斜拉的钢索像一根根拉紧的琴弦,C形的拱梁远看又似一张弯弓。据说选一个合适的位置看去,广州塔是一支竖立的箭矢,与海心桥组合成张弓搭箭的画面,海心桥的建筑灵感大概来自这里吧,建设者的匠心独具可见一斑。晚餐后天色已暗,四面八方的人们不断地朝广州塔涌来,不一会儿路上就人流如织,我们只能随着人群缓慢行走,这一瞬间我仿佛又回到那个热闹繁华又拥挤的羊城。

羊城景点多短时间逛不完,我们就随意选了几个景点,第二天儿子做向导,途中节省了不少时间。临近中午,我们走进了西关永定坊,永定坊斜窄的小巷子人声鼎沸,两边小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文创工艺品,有文明象征的活字印刷,代表着岭南文化的醒狮,现做现卖的玻璃艺术制品等等各具特色,估计普通的工艺品都不好意思在里面立足。下午我们穿过历史气息浓厚的沙面岛,在充满了欧陆风情的建筑群中漫步,不禁感叹谁能想到当年不可一世的列强留下的“宝贝遗产”现在已成了观光胜地。历史总以喜忧参半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喧哗的羊城也拥有幽静之地,这是座落在广州大学城的岭南印象园给我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园区位置比较偏远,或是春节期间游人稀少的缘故。园区内石板小径悠长,溪流清澈,青砖灰瓦的屋宇错落有致,整体格局令人十分舒服,我深以为这是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这里保留了不少岭南特色的民居,房屋两侧墙壁竖起两只高高的耳朵,形似古代的官帽,传说最早是官家府邸的象征,寓意远大的前程。走进几间保存完好的民居,墙壁上的青苔早已干枯脱落,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大多数房间只有五六平米的面积,室内摆设了一些古旧的桌椅,屋顶的横梁由几根粗细相同的暗红色大圆木组成,窄窄的楼梯只能容一个人通行,攀爬以结绳做扶手,甚是奇特。随后我们发现了一间旧时的婚房,几大件桌椅箱柜古色古香,大红色的婚床异常显眼,无一不散发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岭南的文化底蕴深厚,对于吃食的研究同样源远流长。食在广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享受。在这里除了突出食材鲜味以清淡为主的粤菜,你还可以吃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菜系。抛开五花八门的正餐,广州的早茶文化却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早茶两个字,乍一听我还以为是斟上几杯老广的功夫茶,摆上一些零食小吃,和平常吃一顿简便的早点没什么两样。也许最初的早茶是那样的形式,现在却成了吃货们享受美食的天堂。

早上我们一大家九个人坐车来到了预订好的点都德,走进餐厅宽敞的大堂,里面已经坐满了人。等我们坐定后,两大壶茶水已经就位,十几个茶包铺在桌上,随喝随泡,大有让我们喝一上午茶的架式。在茶香缭绕时,广式粥端了上来。熬制广式粥需要时间和耐心,食材必须新鲜。我尝了一口,还是以前的味道,鲜滑香烂。大家埋头喝粥时,一盘盘点心行云流水般陆续摆了上来。没有吃过广州早茶的人,一定会望着盘子中三五个的点心不好下手,因为数量有些单薄,生怕自己吃了别人就吃不着。弟媳说,放心吃后面还有很多,于是大家神情释然,放手吃了起来。顷刻虾饺、叉烧包、红米肠、马蹄糕等等三十几种精美的点心叠满了一桌,品尝着各式各样风味迥然不同的点心,我突然明白了人类为什么对食物制作的追求到了痴迷的地步,古话云民以食为天,天大地大不如肚子大。一顿早茶我们足足吃了一个多小时,饱嗝之余望着吃不完的点心,于是打包带走。临走时,母亲有些心痛地说,早餐太贵了,比去餐馆吃一顿饭还贵,还是自己做实惠,味道也不差。惹得我们暗自偷笑。对于节俭了一辈子的母亲来说,食物的好吃程度往往取决于它的价格,两者成反比,母亲总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假期结束辞行在即,我们平静地与家人们微笑着道别,没有流露太多的情绪。现代交通发达,极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有时只是打个盹的时间,天涯亦如咫尺。若要见面,打开手机点开一个视频足矣。从前见一个人需行走好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慢时光,到成了小说里令人向往的场景,世间的得失如同对立的两面,取舍随心,不必过份纠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