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乡的另类史诗——长篇小说《茶道》浅谈
文/周百义
如果说长篇叙事诗《郭丁香》填补了汉民族史诗的空白的话,作家出版社新近倾力推出的长篇小说《茶道》,无疑续写了一部厚重的中原茶文化史诗。具体说,这部洋溢着馥郁芬芳的茶香、激荡着灵与肉碰撞交响、闪耀着人性暗黑与光芒的小说,用一段人与神的悲欢离合、因缘际遇,勾勒了一幅地域文化的隽美灵秀画卷,一篇再现当代茶乡追求幸福的奋斗精神和灵魂不屈挣扎的宏大史诗。
所谓史诗,有两种意思。其一,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体裁是诗歌,主要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塑造著名的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一般都在本民族内长期广泛流传。其二,则是比喻和象征意义上的,指能够体现一种文明或文化全历程、全景的图画,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优秀长篇叙事作品,多指长篇小说。评论家和读者经常称赞这样的作品为“史诗”,或史诗式的作品。
两个标准,得其一即可。符合了第一个标准的作品,是标准或传统意义上的史诗;第二类作品,虽非诗歌体裁,但只要符合“史诗”构成的要素,就可比喻为“史诗式的作品”,或者,干脆就叫“史诗”。
《茶道》显然不是第一类。就其体裁,这个文本,我们称其为“史诗式作品”,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宏大、恢弘。
这部系统勾勒了信阳毛尖茶叶产业发展历程,打捞、梳理了以茶叶、美食(信阳菜)、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综合要素构成的“信阳文化”传承历史图景,剖析了处于豫楚吴越文化交汇地带的信阳人和信阳文化独具个性的区域集体精神,塑造、再现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立体多样、栩栩如生的茶乡众生形象。
一,艺术化地梳理了信阳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脉络。
历史的发展,是不自知的。一个地域、一方水土,滋养什么样的动植物,遵循的原始规则是物竞天择——自然条件决定了适应生存的植物、动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只能依托现有自然资源,适者生存。如果不做违逆天时地利的伟大斗争的话,地域文化,一般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信阳人和信阳毛尖以及以当地个性十足甚至只有当地才有的物产为原料的信阳菜的发展,遵循了上述规律。只是,这一切,本来也是不自知、无规划的。千万年来,原生土著也好,后来播迁回流的也好,只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就要感谢天赐的阳光雨露、丰美的山川物产……小说对此做了完整的梳理。但小说并非论文式的论证总结。这些都是小说里各种人物活动的舞台和演出的道具。故事情节推进到哪里,镜头转换到哪里,哪里自然就出现了该呈现的历史故事、现实场景。
就信阳和茶叶的渊源,《茶道》从人类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浙江余姚田螺山开始,到汉末茶叶从南方推进到适合种茶的中国最高纬度江淮一线,到当下信阳正在推进到机械采制,穿越了6000多年的历史空间。其中,茶叶在信阳区域的引种、复兴、劫难、新时期大发展,信阳毛尖特色和品牌的形成,小说水到渠成,梳理出细致的脉络。
“茶叶是什么?你的爸爸告诉姐姐小玉,茶叶是地球上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民族,全部的智慧和灵性。简而言之,茶叶就是中国。地球上的人类,都知道瓷是中国。他们庸俗而浅薄,把中国叫做CHINA。仿佛中国就是那华贵至极、精美而易碎的瓷器。他们却不知道,这个民族,更准确地说,应该被称作TEA,就是茶。”
这个全新的解读,是不是对历史的纠偏,姑且不论。但就信阳这个千年茶乡而言,当地民间文化还真有这份自信和深刻。信阳人因此而形成对信阳毛尖茶叶品牌、品质的高度自负、集体自豪,这片热土上,成长出如白灵灵这样发自内心热爱毛尖,以复兴毛尖为使命的众多茶人,也就毫不为怪了。
二,记录了茶乡一个时代的风貌,摹画了信阳茶人的精神群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应该是两层意思,一是一方水土具备的气候、地理条件,决定了这方水土的物产,也就基本决定了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民众的口粮、生活条件;二是因为相同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会逐渐养成这方水土上的民众的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最终可以让这方水土形成个性鲜明的集体性格。所以,我们至今常常脱口而出:辣妹子敢爱敢恨(湖南)、九头鸟干练精明(湖北)、老侉保守中庸(河南)……在《茶道》这部小说地域背景所依存的信阳,当地至今传诵这样的民谣:光山滑、固始奸,又滑又奸是潢川。
我一向不认同以地域论人,特别是具体到对某一个省市县的评价,用地域的集体性格来代替个人因为禀赋、素养、学识等养成的后天性格,不仅无知,而且浅薄。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也不绝对否认群体的罗山县人,在处事为人方面,和群体的固始人相比,集体性呈现出来的低调(小气)和保守——当然,也不妨评价为谦逊、实在和务实。所以,一部数十万字堆叠起来的艺术化的世界,如果不能写出一个地域的人文精神、集体性格,不能再现彼时彼地、那山那水的风貌、特征,这部作品就很难在文学的殿堂里站住脚。
《茶道》无疑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为21世纪奋斗了50年乃至更长时间纬度的信阳,再现了氤氲芬芳、美轮美奂且极富诗情画意的鱼米茶飘香、美食美景美女纷呈的山水茶风情;更通过几代信阳人在不同时代的奋斗、挣扎,刻画了他们聪慧勤劳,敢爱敢恨、勇于向命运挑战且自强不息的集体精神和时代面貌。同时,在这一幅波澜壮阔、浩瀚宏大的集体画卷中,又细致、精准地雕琢了一群个性鲜明、可圈可点、让人又爱又恨又怜的个体形象。
其中,主人公竹喧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顶级专家,因为与传世珍宝白玉观音的因缘际会,历尽磨难,游戏人生。他一方面对美食美色、金钱声誉追逐无度,一方面,又心怀善念和正义,坚守底线和自珍。因为发现自己热心捐助但最终不治而夭亡的女孩竟然是自己亲生女儿的真相,找回自己失散多年的爱人,他幡然醒悟,浪子回头,却在新婚之夜失去神奇的文物修复功能,最终精神失常。可以视作男二号的角色钟山院长,身世离奇,骨子里满怀叛逆,天生杀技,却被苏桐大师刻意培养为光大国学和书院事业的衣钵传人。钟山为了追逐自由和真爱,疯狂追逐财富,陷入歧途。茶山上一对姊妹因为饥荒,走进茶山外的滚滚红尘,命运多舛。特别是妹妹小蝶,出生后就引来五彩缤纷的蝴蝶,成长中被蝴蝶和贤山各色生灵呵护。这个泉水一样清纯、诗画一样美丽的女孩子,最终跟着热爱自己的人纵火自焚。同样是茶山长大的孤儿白灵灵,历尽磨难,百折不挠,自强自爱,不仅成长为全国大赛榜首的“茶仙子”,更是胸怀复兴信阳毛尖、推广茶文化的梦想,带领乡亲们奋发向上,走向富裕。
史诗是为时代画像的。这一点,《茶道》无疑做到了。当然,和诗歌体的史诗一样,上述一系列形象,作家是用一系列鲜活的故事、灵动的细节,用每一个人物自己言行心理,随着情节的发展推进而逐步塑造的。如果说一幅成功的画卷,其语言是色彩,那么,相对应,任何一个成功的文学作品,其色彩,就是文字。
三,全景式地展现信阳地域文化精髓和风骨。
河南名家辈出,信阳也不乏文学大家。何景明、尚钺、白桦、叶楠诸位先生早已作古,自不必说。罗山籍大家刘慈欣,主攻科幻,走红国际文坛。他少小离开故乡,可能是因为感情和认知的原因,其作品似乎没有涉及故乡一草一木。陈峻峰写了《我在两千年前混来混去:春秋纪事》等多部鸿篇巨制,但基本是历史和穿越。曹雁雁的历史小说,写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末的众多大家,时代也非当代。但其对古代信阳周边地理环境的描述,正好可以和当代信阳对比映衬。黄立明、江明、尹庆全等作家,主攻中短篇小说或小小说,屡有佳作问世。遗憾的是,有限的文字里,要表达很多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信阳地域文化的扫描剖析,只能小段落、小篇幅根据小说脉络出现。客观讲,新时期以来,以当代生活为舞台,成体系而自觉地构成信阳生活艺术全景的作品,还不多见。
作家脱离不了具体的时代。即便刘慈欣的科幻,曹雁雁的历史,其实都有丰富的时代色彩。但是,如何把现实的生态万象转化为文学作品里的典型时代环境,还得求之于艺术化的表达手段。
《茶道》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了信阳。
“信阳是哪?中国大版图上小小的一块。不过,像这片壮美河山的每一寸热土,美,有个性,有特点。用信阳人自己的方言土语说,咸咸的,有点风骚胳脂(信阳方言,身体表皮的灰垢油脂)味儿。”
“文化也好,气候也好,人们的长相也好,信阳以北,就是中原,是北方,俗称侉;信阳以南是荆楚,人称作南方,曰蛮。南方北方各自的差别很大,而信阳就是他们的混血儿,北方人说信阳是南方,南方人说信阳是北方。只有咱们信阳人知道,我们是我们自己,谁也不是。”
“生命如此轻薄,命运如此叵测,信阳人情何以堪?与其盼望基本没什么希望的明天,还不如过好眼前的分分秒秒。那就吃吧,喝吧,痛快一时是一时,舒服一会是一会——这,大概就是信阳人集体潜意识里对人生最一致的感悟。这样一片土地上的一群人,最终,人人都成了美食的追求者。”
这些年,信阳人普遍大唱“人言有信,日升曰阳”。但本书对信阳自然环境、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的解读,别出心裁,另有心得,也十分有新意。据说,作家把小说里解读信阳的文字发到《中国周刊》后,被大量引用。这足以说明,作家的这种解读,是能被知识分子们和网民们高度认可的。
而小说《茶道》,即沿着这个方法论和地域观,迤逦前行,通过一个个个性复杂、栩栩如生的人物,具体展现了信阳这个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江北水乡、中国最高纬度茶乡、中国美食之乡、中原鱼米之乡、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中脉一线的千般妖娆、万种风情。
茶是信阳当代文化生活的灵魂,信阳菜是信阳人的骨肉。即为“史诗”性作品,这两样物种,在这部小说中,就不能不成为骨骼和血脉。
其实,这部“史诗”并非仅仅是信阳毛尖的一座丰碑,更是对信阳特色物产和特色气质的总体建构。信阳毛尖只是一个典型代表,总体而简单粗暴地代表了资源独有、风味独特的信阳菜,信阳皮影等一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不曾为外乡人所知晓的信阳文物文化。
“你想起深山里那个磨坊。老驴拉磨,把豆子磨成豆浆。豆浆一桶一桶地在棉布做的摇筛里过滤,滤掉碎末、杂质,变成纯浆。纯浆倒进两口连通的大铁锅,加上捣成碎末的石膏。锅底架起劈柴,熊熊燃烧。豆浆在锅里沸腾,千滚万滚,越煎熬,内质越精粹,锅底的火越旺,心里的快乐越激烈。
“可豆浆就是不说,不喊出来。豆浆把幸福闷在肚子里,只把最美的青春、最精华的肉体呈现出来,在锅面结成一层油脂。
“同学的爸抓了一把剪刀。刀刃尖锐锋利,闪烁出凛凛寒光。同学的爸横一剪,竖一剪,把锅面完整的油脂分割成四块。他取了一根长长的竹筷,从每一块油脂中间一挑,一张柔软、娇嫩、羞怯的豆筋,就横空出世。
“——哦,你的幸福,就是这人间最美味的信阳豆筋啊!豆筋是豆腐的精华,是豆腐的生命和精神,是豆腐对人间最深沉的爱。”
借慧明的眼和心,把中国最常见的豆腐,写出了生命和灵魂。当然,豆腐并非信阳独创。至今,全国有淮南、许昌甚至一些北方地市,都拼抢“中国豆腐发源地”之名。信阳人也说自己是豆腐发源地,只是历史上没淮南王刘安这样的人物,“豆腐发明人”也说不出具体人,所以底气不足,音量不高。但这不妨碍信阳豆腐的质量,更不妨碍豆腐作为信阳菜重要主角的光彩。现在,信阳柳林豆腐、李家寨豆腐、灵山豆腐,一举成为信阳菜北上攻城略地的先锋,备受食客青睐。
慧明深山探访看见磨豆腐、拉磨老驴被蒙着眼罩这一章节,是慧明觉醒的重要节点。如果说过去她还是没心没肺的快乐天使,那么,这一头蒙眼干活的驴,让她悚然看清了自己的人生。实际上,她潜意识里,是不是也把自己当作了娇嫩鲜美的豆腐,只能任凭他人饕餮?作家没明说,自然是留白。我们作为读者,沉浸这样的语境,自然会有这一层领悟。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手段之机敏、高超,可见一斑。
文物是《茶道》最重要的脉络。以竹喧和自家绝世珍宝白玉观音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小说缘起,就是少年竹喧在修复白玉观音时,意外发现自己的唾液具有修复、粘合文物的神奇功能。到最后,大婚之夜,追回失散多年的白玉观音,他却又神奇地失去这一功能,导致白玉观音玉碎香残。围绕主线,小说先后写到多种文物,恢弘地展示了信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传承发扬地丰厚的物质文化资源:辗转流落到秦穆公和西王母手中的陶制夜壶、助力竹喧上擂台为白灵灵解围的珍稀茶具“十二先生”、激励孤儿竹蕙顽强和病魔抗争的“骨笛”、入选吉尼斯大全的古老酒器提梁卣等纷纷登场。当然,文中还有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价值和意义更为重大的王子朝奔楚而迷失的“周典”。
奇妙的是,小说有个独立的章节,标题“我的爱人是玉”。明面上,这个“玉”是柳小玉,但纵观全书,竹喧(“我”)还有一个精神上的“爱人”,那就是“玉石观音”。如果这对人和物有着某种神秘的象征意义,那是不是后面的每一个女性人物,其实也对应着一个能彰显人物个性的“宝贝”。比如,竹蕙对应骨笛,白灵灵对应“十二先生”,慧明对应不见天日的“周典”……而这些象征,客观上,既预示了人物的命运,又映衬了人物的性格。这种技巧,不可谓不精巧别致。这种以文物为干枝的结构,将全书两条主线(山上:书院、寺院、道观;山下:竹喧的尘世生活和生意、钟山和慧明的茶叶集团、白灵灵的自救和抗争)交叉勾连,有机融合,却又脉络分明。
在这种意义上,我完全赞同同为信阳籍著名老作家、信阳市文联名誉主席陈峻峰先生对何正权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茶道》应该成为信阳的经典,也应该成为信阳的文化名片!
四,人性的解读和剖析
文学最终还是人学,是以文学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是对人性的剖析和重建。文学的初级形式是故事、民谣,是寓言、神话、史诗。人类的文明早期,文字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先民们口口相传,传承文明和艺术,丰富发展文学艺术。到现在,文学各种流派兴盛,文学的殿堂硕果累累。
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人性的洞察、剖析,还是文学的基本功能。象牙塔里的专业人士,对探索文学新形式、摸索文学新的表达方式的作品和作家会更多理解。但一般读者,恐怕还是在文学的故事里寻找乐趣,在故事塑造的角色里追寻代入的喜怒哀乐,并因此而感悟人生,体味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茶道》涉及的时代背景广阔,时间跨度大。对应当下鲜活而光怪陆离的世界,小说里一众人物,竹喧和白灵灵的原型,现实中可以发现,可以完全对应;钟山这类闯入商海的知识分子,八面玲珑、纵横驰骋,比比皆是。其可能没有钟山天生的杀生能力,但商海里演绎的离奇到让人匪夷所思的杀戮,现实中屡见不鲜;慧明,从小白到“绿茶婊”,一方面因为天性,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钟山的诱惑和操控。人生的悲喜剧,都是命运发展的结果。花开花谢,是自然归宿,说不上悲喜。但花被外来力量强行揪掐下来,暴力揉搓撕扯毁掉,肯定是花的悲剧。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慧明的悲剧,即是如此。
贯穿小说全部时间背景的苏桐大师,在小说的结尾寿终正寝。以当下(读者们阅读此书的时刻)而论,搜遍全世界,也很难找到类似的人。但是,读者们一定会会心:类似苏桐这样始终要控制他人心灵和眼前世界的人,从来不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只不过,幸运的是,苏桐只有百年时间,掌控的也仅有书院;不幸的是,这样的时间和空间,都让钟山和慧明赶上了。于是,追求真爱和身心自由的这两人,最后只有纵身火海,化为自己艳羡了一生的蝴蝶烟云。
全世界所有人体现出的共同心理属性,叫人性。一个人处事待物的原则和方法,认知世界的态度,构成个性。世界没有两枚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不仅因为长相外貌的区别,更因为个人性格的不同。书写这不同,就是文学作品最大的任务。
《茶道》里的人物,在俗世里摸爬滚打、起伏沉浮,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每个人生有一系列别人甚至想象不到的经历。经历的总和,构成人生。柳玉的隐忍包容,竹喧的游戏人生、浪子心态,钟山的叛逆和老谋深算,灵灵的自爱自强,甚至慧明人格的二重性,苏桐大师既是牺牲品又是自由心性杀手、人格自我矛盾、强烈的控制欲等等形象,都是一个个故事呈现出来的。一群鲜明个性形象的塑造,让《茶道》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人物世界。
和当下、此刻喧嚣的抖音、视频短剧不同,《茶道》的叙事,遵从的是经典或曰正统的小说创作方式。前者,将肥皂剧和偶像剧的特长融为一体,张扬、夸张、煽情,情节曲折复杂,悬念和意外不断,剧情在不断反转中;演员俊美靓丽,服饰光鲜亮丽。观众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中,通过代入,情绪得以宣泄,对财富、地位、爱情的欲望和幻想得以投射。后者,则在绵密细致的铺陈中,将肥皂的泡沫,转化为艺术殿堂的基石,从而为读者构建了一座更为宏大瑰丽的文学殿堂。肥皂剧的人物形象,往往简单、雷同和同质化。如果说这类艺术形象打造的人物是连环画和素描,那么,《茶道》里的人物,无疑更为立体、真实和典型。
文化名人、全国著名教育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河南大学文学教授、博导王立群先生评价这部小说:茶道即人道。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应该深刻剖析人性,塑造形象鲜明的文学典型。
诚哉,斯言!
(本文原载《大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学观察2024年12月09日等)
周百义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出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