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凤城笔者的头像

凤城笔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1
分享

不识人间烟火

我们这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东方与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和也见证了人的聚散。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食物多半是思念故土的味道,是留恋童年的味道,还是那牵挂的味道。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丰县人的一天从早晨的一个包子,一根油条,一碗热腾腾的白粥开始了。走进小江南里一股浓浓的生煎包味扑面而来,人们络绎不绝的排着队来买包子,生煎包两面金黄,外酥里嫩,吃上一口回味无穷。一碗热粥,一个生煎包就是新的一天。

“来,让一下包子出笼了!”

南京灌汤包,刚出炉。忙碌的阿姨熟练从蒸笼里快速的取下装进袋子里,然后递给顾客们。看似那熟练的技巧,不知是多少个晓雾将歇的早晨练成的。白白嫩嫩的灌汤包,从外形看起来像是婴儿的脸庞,灌汤包入口甜咸适宜,油而不腻,吃后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炊烟袅袅。

近午时,凤鸣金街的小吃街也别有一番风味。

麻辣鲜香,顺滑入口的老爹过桥米线,一碗米线包含的食材五花八门,但吃起来感觉美味无穷。但我最喜欢吃小鲜丫的鸭血粉丝,经过几个小时煲制的老鸭汤再加上丝滑的粉丝,特别的好喝。正因食材与食材之间的邂逅,加上手工艺的磨合才让食物有更高的价值与美味。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传承方式,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任何一道美食的背后都会有它的独特的烹饪方式,切菜,洗菜,配料,烧制,摆盘最后那极致佳肴才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正宗不是对美食的褒奖,而是对天然食材的一种见证。食材的获得,需要漫长的种植和恰当时机的采取。

时代的推进,人们的迁徙。食材,香料,烹饪工艺,随着时代而渐渐的提升,从古至今成为了中国历史无法改写的一部分。

午后,阳光明媚,一切都散发着温柔的气息。来乌茶邦喝上一口“午时金桂”,茶中的苦涩略带一丝甘甜,读上一本名著,或是叫上好友来一个清闲的茶花会。要么去点一杯研磨时光咖啡厅点一份卡布奇诺,再和家人们吃一个披萨。这就是一个惬意的午后时光。

每一种食材都值得我们去尊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我们应该去珍惜每一种食物,他们或许来自遥远的高山大海,或许是农民伯伯烈日下的辛勤劳作。

在这个繁华,喧闹的时代里,每一个人生活的境遇都不同或喜悦,或悲伤,或平淡中国人总会把当下的情绪藏在美食里,呈现在餐桌上。人如其食,食物的酸甜苦辣,就仿佛像人一生的经历一样。

落日余晖,晚霞渐染。一道道半血残阳,漂浮在凤鸣塔上空。忙碌的人们才“卸”下工作的重担,回归于家庭。这时彭记卤菜前门庭若市,家里来客人了,或是自己不想下厨做饭了。去买一份素拼,或熟食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几十种小菜任你挑选,老板用微笑面对每一位顾客。用喜悦的心情调制每一道菜品,以认真,严谨的方式去做才是对菜品的尊重,对顾客的尊重。

家,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是美食中最初的起点,人的这一生仿佛都在寻找回家的路上。家里有母亲包的饺子,有父亲做的佳肴,有妻子煲制的高汤。在那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承载着中国式的人生。

晚霞渐渐褪去鲜艳的色彩,夜慢慢的降临在小城里,霓虹灯照亮了小城的夜晚。这时的凤鸣金街开始热闹起来,朝天门火锅店里坐满了人群,麻辣的火锅各种各样的菜品,人们的欢声笑语和火锅的烟火气弥漫在整个朝天门里。

美食街的中心,歌手弹着吉他一群群的人们围了上来,歌声回荡在整条街里,给美食街带来了几分艺术气息。中心旁的麻太吉杂酱酸辣粉里一片忙碌,炸串,小面,那麻辣的味道回荡在我整个心间,酸辣粉顺滑入口,酸爽的味道令人难忘。

游走在这繁闹的市井里,那一缕缕的烟火气扑鼻而来。人间烟火气,最解人间心。在这个夏夜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烧烤了,约上三五群好友一起吃一顿烧烤在这欢声笑语中度过这个喧嚣的夜晚。

千百年来,人与食物在时空中不断进变。无论身在何方总不会忘记家乡的味道,那种味道是承在了多少人的回忆,多少人的梦想。

半生的闯荡,换来的是家财万贯,子孙满堂。行走的这一生起点,终点归根结底还是家的所在的地方,中国人兼并着传承与创新。那千年的信仰是中国人世世代代所传承的东西,朴素,但有力量。

传承不只是唐诗宋词,戏曲和历史。它还包含这生活里每一个细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