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超市商场化整为零,把商品都搬了过来;好像田园果园一年四季的出产都摆放出来,举行蔬菜瓜果展览。村街上,一街两行都是货摊,物品琳琅满目;赶年集的乡亲们来来往往,精选细挑,大袋小包地现购。
我居住的乡村,距市区百货商场和大超市不算远,但年前年后,村居集市却十分热闹。腊月初四固定的集会后,摊位便不一再撤移,不论日子,天天都有会,年味被烘托起来,一天比一天旺腾。
乡村的年集上,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鲜果绿蔬,卤鸡活鱼,碗盘餐具,各类服饰,只要是年节必备的食材、生活必需的物品,走几步一定可以找到。人们不用出村,就能买到需要的东西。年轻人也一改叫外卖的习惯,到年集上逛逛,大方奢侈地选购。
“大叔、大婶,你们过年不需要要这个?”一心指望在年集上“下货”的摊老板十分热情地打招呼。逛街的乡亲们被招呼得心花怒放,便慷慨起来,仗凭年的名义出手阔绰地购一回。
今年的年集,不仅集大人多、物品丰富、赛过往年,而且出手利落、货不滞销、生意做着痛快舒畅。一个在郑州上大学读市场管理专业的邻居姑娘,进了一些春联、门神和窗花,第一次“练摊”体验商品交易就赚回本金,体验到“供不应求”;在村里开商店的店主瞅准今年扩大焰火燃放区域的商机,办理了专卖证,批发了焰火礼花,结果卖得特别好。年轻人出手大方,上百元、数百元地买,中国红、抬头见喜、孔雀开屏、九天揽月、020火箭、蓝火加特林,一捆一捆地都被他们领走,他大放豪言:“实体商店有希望”。
正月初一以后,乡村年集便由活跃的物资市场,一下子转变为文化娱乐市场,仍然热闹红火,吸引着男女老少,优雅自在地赶去享受文化生活的富足。
乐曲悠扬,游人从容,年的喜庆气氛更加热烈浓厚。年前的年货摊变成了美食大排档,手工汤圆、烧烤肉串、烤鸟蛋、烤红薯、炒板栗、热牛奶、小凹饼,还有黄桔青橙、冰糖葫芦、去皮切断的甜甘蔗……
今年,村里继续举办“新春新韵”文艺大舞台,而且扩大了规模和项目。平时喜欢唱豫剧、唱曲剧的戏曲爱好者不请自来,穿上飘襟长袍,插上高翘翎羽,拿捏招式,放开声腔,上台表演经典桥段,赢得阵阵掌声。戏迷歌迷受了鼓舞,心里发痒,就跳上舞台,素面朝天来一段“谁不说俺家乡好”“洼洼里头好庄稼”,嘹亮的声腔被功放放大,声震屋脊和树梢。
孙子孙女们缠着爷爷奶奶,理直气壮地要去“儿童乐园”。一定要让大人买几册小绘本、小风筝、小魔方或航空模型。到了游乐区,又想蹦极,又想坐轨道火车,还想操作卡丁车自由奔跑,坐梦幻船遨游太空。大人们拗不过,一一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年前卖苹果、大葱和红萝卜的地方,现在成了临时舞场。一些人列队跳广场舞,一些在跳交谊舞,男女老少们在优美高亢的音乐声中,舒肢展腰,翩翩起舞,尽展健美体态和豪迈自信、和融开放的心态。
乡村年集是年的深厚魅力所在,是乡村生活进行时的红火舞台,是乡村人根深蒂固的情结,氤氲着浓郁隽永的年味,展现着中国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