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乡土里的 婚嫁“密码”
李健
“树上喜鹊叫喳喳,一对新人成了家,爆竹声声成大礼,牵手恩爱甜如蜜。”
说到这些吉祥妙语,大伙一准儿知道,这是一场浪漫婚礼的开场白。
然而,在过去农村,娶媳妇嫁闺女,哪有什么香车美酒、婚纱礼服。
爷爷说,他是靠几件粗布衣裳和一对镯子娶回了奶奶;父亲说,他的婚礼,凭的是三间土窑洞,牵马接来了俺娘;我的婚礼,凭借着一张张奖状,收获了孩儿他娘;如今的小年轻啊,婚礼变成了一场场彩排浪漫的诗和远方。
自古以来,乡土婚俗都讲究提亲、问名、合婚、下聘、送好、迎娶,即“六礼”成婚,看中“门当户对,明媒正娶”的传承。这些远去的乡土婚嫁习俗,就像一本不老的歌谱,一直流淌在老辈人的心中,默默地温暖着他们曾经的温情记忆和对晚辈幸福生活的期许。
婚嫁“密码”,要从提亲说起。在乡村从事着牵线搭桥的“说媒”人,我们称“媒人”或“媒婆”,雅称“红娘”“月下老”“介绍人”。托媒的家庭,委托“红娘”前去攀亲结缘,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合婚。委托之人在收到媒婆的“喜信儿”后,便找风水先生给子女“合婚”,俗称“合八字”“掐八字”。合好八字,紧连就是“相亲”。旧时,男女双方不能亲自见面,由双方父母或近亲长辈代替,俗称“相媳妇”或“相女婿”。
托媒、合八字、相亲,三关过后,正戏开板,进入“定亲”程序。乡村亦称“定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多称这一出为“换手续”。
换完手续,就是“下聘”,又称“换启”。定亲后,要选定日期“换龙凤帖”,豫西山村称此为“换启”。在这之后,男方先请风水先生“掐好儿”,一般都会选择“三、六、九”之日。确定的结婚日期,称“看好儿”“过事儿”。然后,征求女方同意,将掐算的“好儿”,提前一年送到女方,俗称“隔年好”,以便女方准备嫁妆。男方送好儿时,要置办一份青葱、粉条、花米糖、大肉等内容的“四色礼”,寓意两家长长久久。女方收下男方送来的“好儿”,在回礼中要放一块发酵好的面团,寓意升官发财。
结婚前,男方还必须主动向女方送礼,又称“过礼”。多在结婚前十天,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去,主要礼物除了礼肉礼酒外,还要送棉花、红色吉祥图案的被面和红绿衣服等。
结婚当天,男方称“娶媳妇”,女方称“嫁闺女”或“闺女出门”,也有称“发落闺女”。从古到今,人们对婚礼程式特别上心,毕竟是终身大事。比如铺搭客棚、设礼桌、放鞭炮、接嫁妆、请响器、请礼宾等。男方家还要张灯结彩,门贴大红婚庆对联,洞房窗贴大红“囍”字和龙凤图案的剪纸。
新娘娶到家,要用红毯铺地,请新娘踩着红毯下轿,男方要给把轿门的压轿孩子赐“封份儿”,如同现在给红包。新娘扶出轿门,有人向新娘撒碎谷物、花生、铜钱、糖果等,现在是放礼花,俗称“扬盖头”或“撒盖头”。新娘走上红毯,被人簇拥着同新郎在天地桌前,举行拜堂仪式,俗称“拜天地”。
拜毕天地,新娘被扶入洞房,新郎用“尺子”掀去新娘的红盖头。然后,由小姑或晚辈给新媳妇端洗脸水,新娘端着洗脸盆往床下一泼,再给端水之人一枚红包,以示酬谢。
客棚下,婚宴在唢呐声、请客声中拉开序幕,新郎父母首向女方客人一一敬酒,再到宾朋酒桌前,向来宾敬酒、问菜,俗称“看酒”。新郎新娘,也在司仪指挥下,上前敬致鞠躬礼。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女方家人长辈,要到厨房“谢厨”,并拿着事先备好的毛巾、肥皂、两盒香烟、一瓶酒来到厨房,与厨师客套几句,倒上酒以表谢意。
宴毕,进入“说话”程序。女方宾客进入洞房向新娘叮嘱辞别,然后与亲家公婆告辞,谦称“小女无知,请亲家多包涵”。公婆则答以“穷家薄日,令爱多受委屈”等客套话。
客人送去,吃完晚饭。新郎的嫂子、弟弟用四方形木盘,称“条盘”,端四样菜和酒壶酒盅,用吉祥话诱导新郎新娘对饮,叫“喝交杯酒”和“闹洞房”,俗称“耍新媳妇”。
闹至深夜,大伙陆续散去。但又有好热闹之人悄悄返回,于新房窗外听新郎新娘的悄悄话,叫“听房”。如果没人“听房”,新郎家人便把扫帚靠在新房窗下,扫帚上搭一件衣服,并对扫帚说:“扫帚扫地尾巴长,没人听房你听房”,据说这样可以避邪。
婚后第二天,新娘的父母和近亲便携礼物到新郎家看望闺女,又称“梳头”。第三天,新娘要早早起床,给公婆做早饭,然后请他们一家吃饭,俗称“认大小”,也叫“改口”叫爹娘。吃罢早饭,新娘辞别公婆,在新郎陪同下回娘家看爹妈,俗称“回门”。
新娘回门当日,不能住娘家。回婆家住几天后,再由娘家爹接回娘家。住的天数很有讲究,新娘要在婆家住够九天,回娘家住十三天,再由婆家接回,俗称“住九还十三,辈辈抱金砖”。到了第二轮的第四天,由新娘家人来接走,住九天后送回婆家。名曰“住九还九,越过越有”。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其实,婚后俩人能否幸福一生,不在于婚礼的简约与奢华,仪式感的寒酸与浪漫,而在于心中是否有真爱,是否愿意彼此包容和无悔付出。愿无名指上那枚婚戒,手腕上的那个镯子,颈上的那条项链,耳朵上的那副耳坠,无惧岁月洗礼,依然光泽如初。
注:转载2021.04.21《三门峡日报》仰韶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