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风 蝉 鸣
李健/文
早晨,推开窗户,秋风拂面。树上“马吉嘹”吱吱的鸣叫声,顺着窗口潲了进来。妻子惊异:“秋马吉嘹叫,山里媳妇吓一跳,鞋底没纳完,又该缝棉袄。”秋天来得真快,打个滚儿,就撵走了夏天。
蝉,在我的家乡叫“马吉嘹”,也有人叫它“马知了”。它们的叫声随夏秋有所不同,夏天像浪潮式的女高音“知了——知了——”,秋天就变成了“吱——吱——”的长鸣。
窗外,又一只雄蝉憋足了劲儿,仿佛是在挑战骆宾王的“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声声蝉鸣,就像附在二伯的教鞭上,翻开了我遥远的童年记忆。
二伯熟读“四书五经”,是我小学时的启蒙老师,每天鸡鸣三遍,他就把我和堂弟晃起来,让我们诵读唐诗宋词。开读之前,还得先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记得一次以“蝉”为主题的作文课上,二伯从风雅颂赋比兴,讲到了唐代“咏蝉三绝”。可因为头天晚上跟大哥们一起熬夜逮蝉捡蝉壳,我不停地在课堂上打瞌睡,二伯瞪了我好几次不奏效,便气呼呼地冲过来,一把揪起我的耳朵,把我拉到教室前排罚站思过。瞌睡被吓跑了,同学们纷纷用嘲笑的眼神看着我,这时,我的心头涌上一股犟劲。虽然站着听课不舒服,但我还是认真听进了二伯讲的每一句话。临下课,二伯进行课堂测试,我准确地回答了“咏蝉三绝”,背下了“三绝”诗人虞世南、李商隐和骆宾王的咏蝉诗句。
几天过后,二伯又问我,“骆宾王的咏蝉诗句出自哪里?”我摇摇头。他说:“就在山后漏明岩宾王洞!”我问:“是过年串亲戚路过的那个漏明岩?”二伯笑着点点头。
漏明岩又称漏明崖,距我们住的小村不过三五里路,微风徐徐的秋日,二伯让我和堂弟戴上草帽,前去拜谒骆宾王洞。粗布挎兜里,装着奶奶早早烙好的油馍,我跟在二伯身后,手拨杂木枝叶,听着远处的蝉鸣,弓着背喘着粗气,步履维艰地往崖上爬。
约莫晌午饭时,我们爬上了崖顶。临风而立,二伯指着河谷东面山坡上的一道岩壁说:“那就是漏明崖,又叫阳岩、石门,人称北方‘天坑’。你们看,岩壁最薄处厚度不过几十米。那两侧,像不像刀削斧斫的石屏。半崖壁上那个大窟窿,透着蓝色的天空,所以叫漏明崖。”
从崖顶再迂回到谷底,穿过荆树黄栌林,在一蓬丛林遮掩下,二伯指着隐约可见山洞说,“这就是骆宾王洞”。
骆宾王,婺州义乌人,唐代文学家。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公元684年,骆宾王因不满暴政,跟随徐敬业举义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檄文》,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四处躲避逃难,最后隐居在漏明崖这个山洞,在此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漏明吟》一诗句中,他这样写:“渑邑漏明呈奇景,悬崖万仞石棱曾。唇山白雾共旋绕,河水波绿萦带风。”
蝉鸣声中有“禅”意。望着荒芜凄凉的宾王洞,随处可听阵阵秋风蝉鸣。其实,这接连不断的蝉鸣,对人而言,不过就是一个季节,于蝉,则是一生。
夏去秋又来,蝉鸣秋无声。其实,我一直在想:蝉在黑暗中卧薪尝胆,通常会在土中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隐忍抗争,而一旦破土而出,便是一鸣惊人!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仰望积土成山的宾王洞,耳畔仿佛听到了诗人绵绵不绝的吟诵……
转载:三门峡日报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