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良伦的头像

吴良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2
分享

一碗水饺

“程书记,我现在可是走上路了,当初没有你,真是两眼一抹黑,还指望什么发家致富哟?”吃过晚饭,整理好当天的营业款,吴双才不忘给村党支部书记程斌通个电话。

与吴双才类似,凭着一副水饺担,凉亭乡磨山村何学归,家里盖起了三开间楼房,正张罗着为儿子找媳妇,“媳妇娶进门,总得要个二三十万,钱不是个事,只要媳妇勤劳,不消两年就回来啦。”何学鹏底气之足,来自他的一副水饺担,在陕西西安一呆就是10多年,他的水饺卖开了。

在怀宁县东北部,有个凉亭乡,人口3万出头,可就是这么一个小乡镇,银行存款位居全县20个乡镇榜首。凉亭人勤劳智慧,他们以一副“水饺担”闯天下,开启了外出经商、积累民间资本的历程,实现了“穷则思变变则通”的朴素愿望。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现在,凉亭人的“水饺担”,在西藏拉萨街头,在海南三亚海边,在江城南京、煤城太原、钢城包头随处可见。“水饺担”挑富了一方农家,也挑出了水饺文化。

解放前,凉亭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肩挑一副饺儿担、五口之家不饿饭。”也就是说,一副“饺儿担”,可以维持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这对于穷困的乡民来说,是个很不错的“营生”。但这种“营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大凡挑起“饺儿担”外出者,都是些“精明主子”、“蛮人尖子”,是头脑活络、口齿伶俐、极有心窍的人。正是这些人,打响了“凉亭水饺”品牌,使凉亭“水饺之乡”声名远扬,享誉海内外;同时留下一串串故事,一篇篇佳话。

 严格地说,凉亭人的“饺儿担”上卖的水饺,是北方人称之为“馄饨”的面点,与真正的水饺似是名实不符。它用很薄的面片包馅做成,形如耳朵。此面点,广东叫“云吞”,福建叫“扁食”,四川叫“抄手”,叫法不同,形制和内容则大体相仿。

“凉亭水饺”素以皮薄馅亮、肉嫩味美著称。这种水饺的特色可概括为16个字:“皮如薄纸、馅如珍珠、形如猫耳、肉嫩汤鲜。”这正是凉亭水饺的四大过人之处。16个字道来简单,但要做到这一点,得花多少气力,得下多大功夫!这还得从“皮、馅、汤、煮”这四个环节说起:“凉亭水饺”的功夫第一是擀皮。擀皮全靠手工,一团面粉在案板上捶捶打打、拉拉扯扯、反反复复、翻腾折叠,直到最后擀出如纸样薄的面皮,需细心,更需耐心,其功夫之深绝不亚于今日之“兰州拉面”。第二是馅。当时没有绞肉机,全凭手工剁;今日虽有绞肉机,但不如刀剁的馅吃起来味道爽。第三是汤,汤汁鲜香可口,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简单的是在碗内放少许精盐、油、味精、酱油、胡椒粉等,再配以葱花或紫菜、虾皮即可;档次高的则配以老鸡汤或脑骨汤,这样的汤,食之自然醇香鲜美了。第四是下。下的功夫也有讲究,锅中的水必须是翻花滚开,水饺下锅不出三五十秒,就从下面一只只浮上来了,此时须赶快用漏勺捞起,若晚了,皮一软,味道就大不一样。

一款水饺行遍天下,既是因为口味好,适合于大众食客,还在于它具有下述优点:一是价格低廉:解放初期,在安庆,一碗水饺才五分钱,只相当于两根半油条或两个半炉饼的钱;二是快捷省时:你这边刚坐下来,他那边就下好了。你坐在家里或住在楼上,听到敲着梆子的“笃、笃”声,只需打开门或窗户,对着水饺担吆喝一声:“来×碗。”“好嘞!”三五分钟后,香喷喷、热腾腾的水饺就会送到你的手上。

这里还须一提:这送水饺可也是一门绝活,一个大托盘(木制的)顶在头上,一次顶个十碗八碗,碗不倾,汤不溢,那才叫功夫!三是爽适合口:小桌上放着佐料,不满意可自己添加;四是机动灵活:水饺担体积小,不占地方,既可在大街旁落下摊位,也可穿行于里弄小巷之间;五是成本不高:置办一副“饺儿担”花不了多少钱,一担在肩,随处可做。正因为“饺儿担”具有如此众多的优点,所以才能行遍天下,久盛不衰。

 近些年,为扶持水饺经济,凉亭乡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长期及年度农民工就业培训规划,乡财政将培训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需拨付,在整合散布于教育、劳动、农业、共青团等部门培训资源的同时,在培训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劳务输得出,站得住。乡里还在下水饺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深圳、新疆等地设立办事处,派驻有劳务经验或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帮助农民工维权和护牌,变一般化输出为特色化输出,变“游击队”为“正规军”。

今日凉亭人对于水饺,依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凉亭乡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不足两千,但在街道开店或摆摊卖水饺的就多达三、四处,这也印证着水饺是一道众人喜爱的美食。如今,挑“饺儿担”的几乎是微乎其微了,“饺儿担”早已被店铺、固定摊位、加长推车所取代,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不再是单一的水饺。但“凉亭水饺”所带动的产业链,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延续,往日的故事或许不再重复,“凉亭水饺”将会在众星熣灿的面点大军中,书写出新的崭新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