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情的头像

梦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0
分享

李家村里有大爱

著名导演王潮歌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永远敢于再迈出一步。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到后来的《又见平遥》,再到今天的《李家村》,她在艺术道路上一直勇于突破,勇于创新。

七八年前,我曾到过山西平遥古镇,观看过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与前些时随省会作家采风团到中牟采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观看的《李家村》相比,确实有点相形见拙。

这说明王潮歌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她在艺术追求上确实又迈出了一步。

首先从房屋、广场、服装、雪花、灯光、音响等设施上比较,“李家村剧场”的一景一物更逼真更形象,比“又见平遥剧场”更上一个档次。无怪乎有观众评论说:“究竟是怎样的表演和剧情让人从一个村庄的故事管窥到中原文化的磅礴伟力?”而这样的效果显然离不开剧场的硬件装备。

其次从精神层面或所谓的软件上比较,《又见平遥》讲述的是清朝末期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这故事距今少说也有一百一十年了;而《李家村》则是以“土地、粮食和传承”为主线,讲述一九四二年河南的那场大饥荒中,一个村庄里的血脉传承和生生不息。相对来说,《李家村》的时间距今较近,而且是人们最为关心的粮食问题,毕竟“民以食为天”,自然对我们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更大。

最后从文艺创作升华的角度来讲,《又见平遥》故事彰显的是平遥人的道德传统,也就是道义精神: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二百三十二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二百三十二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李家村》故事突出的是中牟人的孝亲之道,也就是大爱精神:一九四二年,河南大饥荒爆发,李家村村长十一因找兄弟十八借粮,导致十八身死而疯;李家村全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省下种子让儿孙得以延续,他们甘愿上山冻死;在灾荒年月,相比于有些人易子相食的自私残酷,中牟人这种自我牺牲的抉择与举动,用无言证明了大爱的永恒。

千百年来,爱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可在人间三大爱里,友情之爱再好,也是以互助为前提;爱情之爱再美,也是因吸引才靠近;唯独亲情之爱不掺杂任何利益,不需要任何回报,永远比其他感情的爱,更纯粹更重要,遑不要说敬业之爱了。

显然而见,《李家村》这种亲情之爱要比《又见平遥》那种敬业之爱,在精神上又更上一层楼。王潮歌导演正是通过亲人的无私与牺牲,彰显了《李家村》的大爱,也正是抓住“爱”这个致胜法宝,她才得以在实景剧演绎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畅。

有人曾说:“用爱来浇灌生命的花,永远只会收获芬芳;用无言的大爱来温暖人心,只会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

是的,无论是在一九四二年那样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时代,还是在今天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时代,我们都需要爱,更需要像《李家村》那样的大爱精神!

首发于《人生与伴侣》杂志2023年第12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