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家坝的人家不姓尹而姓吕。清嘉庆年间,吕家的一名小妾侯氏在丈夫去世后守节三十多年,竟然守出了一座闻名远近的“节孝牌坊”。奉旨旌表的节孝牌坊至今已在风尘中矗立了两百多年。这座牌坊高大厚重,雕艺精湛,图案几乎承载了所有福禄寿喜财等方面的吉祥寓意。这些寓意随着时光的流转都化着了村民美好生活的呈现。
尹家坝要说是坝,也只不过是山旮旯里落低的沟槽边有几块略为平整的田地而已。山高土瘠,土地里刨不出好多收入来,稍有点劳力的都外出去打工挣钱了。村支书吕波向我们介绍着村子的情况。“为了摆脱贫困,村里栽过桑,种过葡萄,弄过蔬菜,种过草莓,许多尝试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交了学费。”
尹家坝前前后后都是单面山,前坡后崖。有一条机耕道可从大公路进入村子。
我到尹家坝去有两次。一次是在春天,陪同有关人员调查产业发展。进入沟内,夹岸青葱,飘逸着淡淡的震雾,空气清新,眼前是几大片红艳艳的桃花正在含苞绽放。春风扑面,胭脂新缀。回乡创业的夫妻俩承包了村民撂荒的土地,栽种了上百亩桃园,两年多初挂果,桃树下间种些瓜果蔬菜,收益总的来说还过得去。妻子是一位中年妇女,她戴着遮阳帽,正在攀枝疏花。“嚓嚓嚓”几下子,几缕的落英纷洒落下。她说:“在外打工好多年子,也没啥搞头。回来栽种桃子。去年初挂果,成色还不错。”短暂的停留,桃花似火的热闹情景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底。为了推进产业发展,乡上开展了“剪刀干部”行动,要求包村干部必须学会相应的栽剪等实用技术,以引领老百姓更好地栽种。
最近一次去是在仲夏,镇村邀请去采桃。去的那天,雨过天晴,阳光灿烂。先前的桃园现在已发展到了三百五十多亩,从沟槽蔓延到了半山腰。吕支书领着我们走进硕果压枝的桃林,一眼望过去,深沟高厢,又青又红的果子与绿叶相互掩蔽葳蕤生光,沉甸甸的果子坠弯了纷披的长枝短条,散发出丰收的处心气息。吕支书介绍说:“村民外出务工多,承包的土地大多闲置撂荒,在家的又缺劳力。2017年以来,村里成立合作社,引进美玉、春雪、脆玉、霞晖等优质桃果。三年多了,今年全村的桃子产量可达二十万斤。”
硬化的水泥路伸进桃园深处并蜿蜒爬到山坡上。村民的小楼房与桃园相邻或者间错,一派和美之气象,实乃名副其实的桃花村。每天都有进园采桃的。在路边几棵高大的核桃树下,几个村民正在对采摘来的桃果分拣装盒。为了走向市场,他们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注册认证,制作了专门的包装。红红的桃果垒成一座小山,泛着成熟的甜香。一位女村民正在忙活,她与我们攀谈说:“桃子采摘四元一斤,这几天每天可卖三千多元。”边说边让我们尝鲜吃桃子。
穿行在桃果园里,绿映红遮。桃果一枚枚诚实地坠在枝梢上,有的成串,有的成簇,有的成堆,见了就叫人爱。桃果没打药,我们现场摘了稍稍擦一下毛毛就啃起来。“真是又脆又甜,水分也充足。”果肉厚,胡小,且离胡,一点也不含糊。这让我想起市场上不少的桃果,虽然颜值不错,但味寡淡,食之无香,胡核不离甚至“嫩臭”难闻,咬一口连桃胡也烂了,哪有桃子的真滋真味。催熟的果子早已悖谬了自然的法则。只有亲口尝了才会体会到“啥是自然的不可超越”。我叹道。
尹家坝的桃子熟了。真的。
大批的桃子走出偏僻的山村才能赚回票子。村支书说:“合作社统一销售一批。各家各户的也可以自己销售。再广泛联络通过微信、电商、抖音等推进销售。桃子种出来了,找销路也是大事。”合作社负责的少不了东奔西走。好多事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去找成都龙泉驿的商家寻求合作。商家来人现场看了,经过考察后认为土壤、气候、海拔都适宜,味道也好,短板还是技术。今年桃子结得好,结得多,但是疏果没把握好,不少的超过了树子的负荷果子就会小一些,损伤了“卖相”。如何提高商品果的比率还要深入下功夫。在看桃、赏桃、吃桃的当下,我们敞开心扉讨论着关于桃子的前景。
村前的“节孝牌坊”作证,传说中的仙桃不在王母娘娘的宴上,而今就在尹家坝。
绿树村边合,桃果满园香。中午,炎阳高照。我们在村子里的“农家乐”吃饭。庭院里高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提携着繁盛的葡萄架。清风通流,案陈鲜桃。吃了桃子,再享用一顿地道的腊肉、小剪饼、焯野菜、豆拌饭,真的是不枉虚行。
广元市昭化区政协任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