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秋的头像

千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0
分享

为了不再遗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华夏谋福祉,为万世开太平

一题记

倾听历史,感受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黄陂洞,位于赤水河畔以东赤水天台镇境内,丘陵起伏,田畴如画。四周有天台山、鸡公岩、三块石、月亮田、重盘等山麓环绕,整个地形成葫芦状。葫芦与“褔禄”谐音,于是黄陂洞的一草一木间,都有着吉祥有福的气象。

然而,花好月圆、流光溢彩的锦绣福地,却是红军用沸腾的鲜血及嶙峋的骸骨换来的。黄陂洞不仅是一方温润的福地,还是一块壮怀激烈的热土。

九十年前,红军红一师所部的红一、红三团的指战员在这里展开一场生死博弈的遭遇战,战火曳空,悲壮惨烈。穿越时空隧道,当年鏖战的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不绝于耳,一股血雨腥风扑面而来,战火硝烟弥漫这片天空。

英魂永驻天地间,铁骨铮铮战敌顽。

血染山河红胜火,千秋万代湿青衫。

黄陂洞战斗遗址纪念碑巍然屹立,像一面永不倒的战旗刺破青天。我伫立在纪念碑前默哀悼念英烈,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插曲:“风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在我耳边不断回响,歌声凝固了厚重的往事。

红军长征曾经在此浴血奋战,这片红色的热土,给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壮丽篇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聂荣臻题:“四渡赤水精神诲育千秋。”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题:“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主席杨尚昆题:“赤水红军烈士陵园。”

“红色圣地,弘扬传统,做红文章、再展宏图”这幅书法作品是国防大学原校长王喜斌中将为赤水革命老区题词。

这意味着什么?赤水是革命老区,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地方。红色是这里最亮丽的底色,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鉴于此,笔者将采风内容和史料结合,拓展这场遭遇战的缘由。话说,贵州军阀周西成执政时期修建了赤桐公路,翻越七里坎直插铁匠炉可贯通赤水县城,是一条兵家必争之道。1935年1月22日到24日,中央红军击破沿途黔军残余部队阻击,继续向赤水土城地区疾进。

24日,红一军团击溃黔军刘翰吾残部,随即迅速沿赤水河向赤水城挺进。军团长林彪于晚10时向中革军委电告:“赤水城仅川敌一旅及溃兵,团匪各若干,判断系相机保持赤城,如一经攻击即转向合江撤退,令一师明日袭击,万一遇敌则转为佯攻与战斗侦察。”

中革军委决定夺取赤水把握渡江先机,向各部部署25日的军事行动。

林彪获悉的这个“情报”不太准确。实际上,达凤岗、章安平两旅5团人马已分别进至与赤水城隔河相望的四川合江县九支及毗邻先市一带,并与赤水守军黔军侯之担残部取得联系。时年28岁的常胜名将林彪意识到,川军刘湘部5个团算不了什么“一经攻击即转向合江撤退”,自认为红一军团能承担攻城的任务。

25日,红一军团军团部从土城进至猿猴(今元厚)。在这之前,开路先锋红5团2营一部用木盆武装泅渡夺取西岸渡口,击溃黔军侯之担两个连,俘获百余人缴枪百余支并追出十余里。主力则沿东岸公路进至陛诏,尔后兵分两路:一路由陈光、刘亚楼率红二师搭设浮桥过河,从西岸陆路取捷径向复兴场疾进,经红岩嘴、穿风坳、瓦店子、柏香林,进至丙滩(今丙安)宿营;二路由李聚奎、黄甦率红一师沿东岸泥结石公路经大金沙、葫芦垴(今葫市),进抵旺隆场。红一师进驻旺隆场后,参谋长耿飚便率侦察排化装成老百姓前出侦察情况,不料没走多远就碰到当地镇长在抓挑夫,经打听是奉县长周维安之命要给赤水城守军送铺草。耿飚等见势不妙,赶紧撤退,不然也会被抓了去当挑夫。

在返回的路上,耿飚灵机一动:干嘛不以“送铺草”为名,挑一支尖兵进城去做个内应呢?回到旺隆后,他及时向李聚奎、黄甦提出这一建议,李、黄俩表示赞同,遂决定:次日以两个排化装成送铺草的老百姓,主力再随后跟进,飞兵奇袭夺取赤水城。

可是,李聚奎、黄甦都没有预料到,川军根本就不是“相机保持赤城”,而完全是以一种进取姿态:从九支进入赤水的达凤冈旅已于当日派出两个团进至距县城仅9公里的复兴场,而先市的章安平旅两个团也由先市到车网对岸渡过赤水河,进入赤水县境并沿公路向土城方向疾进。

麻烦就从此开始了。26日拂晓,红一师按预定计划行动,黄永胜、林龙发的红三团第一营第一连两个排在排长马荣生带领下,着便衣挑着铺草混在送铺草的群众中向赤水城前进。9时左右,他们刚过七里坎进至距赤水县城仅12公里的黄陂洞东南侧的癞子湾时,突然与正向土城疾进的章安平旅第一团尖兵狭路相逢。孰料江西老表们的侦察业务不够专业,改不掉的乡音一开口就露了马脚。章旅尖兵立即喝令马荣生等停止前进并接受检查。马荣生等一看要露馅,为避免吃亏当即抢先开火将敌尖兵击毙。枪声一响,章旅第一团团长彭选高即令该团一营抢占红一师右翼高地,机枪连占领前沿阵地向红三团开火,掩护团主力沿道路东北侧横亘南北的一线高地展开,向继进的红一师主力实施火力压制。

话说马荣生等红军战士这馅露得真不是地方。这地方是个葫芦口地形,两翼一面被彭团第一营抢先占领,一面原来就筑有碉堡马上就被彭团主力利用,两翼火力死死地把红三团锁在狭窄地带,红一师继进兵力根本无法展开,处于被动挨打地位。黄永胜、林龙发一看不是事儿,也多次组织力量争夺彭团一营所占高地,但因受到另一翼碉堡中敌机枪和迫击炮火猛烈侧射,始终不能得手。好在红三团一支奇兵从密林中向敌左翼阵地迂回,击毙敌机枪排长,才使困境有所缓解。可这位彭选高也非等闲之辈,并不消极自保,而是利用已占有利地形在左右两翼交替反扑以攻为守,与红三团反复拉锯,打得是很有章法,红一师被动局面并无根本改观。

这时章安平率旅主力第三团也增援上来,这位章安平看来也很有作战经验,他一边令迫击炮营开进地名为重盘的西侧密林中向红一师猛烈射击,一边令第三团团长朱果率第三团向红一师左侧背抄袭,又抢占了鸡公岩等高地。红一师地形更加局限受制,面临的形势也更为严峻。

李聚奎是个急脾气,这会儿更急了眼,即令参谋长耿飚亲率师主力杨得志、黎林的红一团攀上黄陂洞东南一线高地,以猛烈的火力向章旅实施瞰射。章旅多次组织仰攻均遭红一团火力大量杀伤,这才被迫退至重盘公路附近,红三团也终于从章旅一团手中夺取了右翼高地。当时红一师再想向前推进也艰难了,双方在一条叫做“河底下”的小河谷两边你来我往反复厮杀,一个上午进进退退又打了若干回合,在鸡公岩、黄陂洞、三块石、月亮田一带反复争夺高地,白刃肉搏即达十余次之多。战至下午3时,达凤冈旅之黄团又从铁匠炉附近赶至黄陂洞增援章旅,川军气焰更增。欲速不达的章安平还令人砍开马驮上的几口装满银圆的大皮箱,声称:“谁冲上了三块石赏洋三块!”

这一招真个就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白花花撒满一地的现大洋狠狠地把章旅一帮亡命兵痞刺激得赌上一把。下午时分,章旅一部从黄陂洞一带地势最高的三块石高东侧小桥悄悄潜回到红军阵地侧后突然发起偷袭,冲上了三块石高地并顺势向其余高地猛扑。而这时候鏖战了大半天的红军官兵大多正在短暂原地休息和吃饭,一时间猝不及防,当下便伤亡了百余人,仅在一个叫“小生田”的平顶高地上,就有30余名红军官兵阵亡,有些红军战士牺牲时口中还含着尚未下咽的米饭。

这时红一师伤亡甚大,红三团连排干部已折损大半,有一姓洪的排长奋不顾身地为掩护带路的农民,被川军直射枪弹打晕在地,因怀揣一块“亚板”银圆挡住子弹的杀伤力,捡回一命。

在敌已占据多数有利山头且援兵又至之情况下,李聚奎、黄甦掂量一番觉得再打下去只能更为不利,便下令采取边打边退的交替掩护的办法另觅通路撤至七里坎一线布防。于是乎大家恨恨地唠叨着“狗日的反动派军队官兵寿命该得延长”,从黄陂洞后山冲向公路撤出战斗。当章安平发现欲行封锁时,红一师已通过公路翻过了七里坎抵至旺隆场稍作休整。

残酷的黄陂洞战斗,章平安旅伤亡200余人,缴获部分枪弹。红一师伤亡300余人,损失枪械64支。

战事之后,国民党统治时区长陈国繁曾派当地农民黄德泽、向海山等十人组成集尸队,负责捡尸安葬。阵亡的红军每被掩埋一人付一块大洋。据当事人回忆:在大生田路边挖了个大坑,掩埋了几十具红军遗体,在小生田下面路边挖了两个小坑,也分别掩埋数十具红军遗体。

这三个红军烈士墓,于1989年4月迁移至“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经核实为102具遗骸。呜呼!

草木凄悲,拾骨合葬,扶辁车于陵园,洒热泪以相迎。躬身培土,聚星成塔,安英魂于赤土,依同袍之坟茔。举民之愿,赤水之光,慰吾辈之盈思,洵来者之寓情。今天的太平盛世,碧血染就。当我们歌颂盛世丰年、人民安居乐业时,如何可以忘记革命风云年代的先烈们?“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英名万古存”。

死亡从来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