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天地间一座巨大的舞台,南北长一百多公里,东西宽10公里左右。东方为背景,云霞为天幕,日月为灯光,海浪为音效,一天天,一年年,持续上演着一幕幕连天接地的映画。
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将地处江苏盐城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这一新的世界遗产也因之成为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型的自然遗产。射阳县的滩涂湿地成为这份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了核心区外首屈一指的旅游、观光、科学考察的景区,当然这景区更是保护区、“不开发区”。可以说,世遗景区有“禁区”。
多年以前,本人曾写过一篇散文《读滩涂》,而今站在这块世界自然遗产地上,不由想再读一读大湿地,或者叫读一读滩涂湿地更准确!
湿地生物资源丰富。我的家乡坐落在北半球中纬度和欧亚大陆沿海边缘,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气候温和而湿润,为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滩涂资源得天独厚。沼泽广袤,水草肥美,鱼虾、贝类丰富,是鸟类繁衍的理想“天堂”。潮间带底栖生物有 100种以上。滨海浅海区域经济鱼类有 20种以上,其中黄鱼、马鲛、鲳鳊、带鱼等是名贵产品。各类经济贝类繁多,主要为青蛤、文蛤、四角蛤、缢蛏、泥螺、小蟹等。此外还有沙蚕、盐蒿。潮上带滩涂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滩涂湿地上生长着芦苇、茅草、芦竹等 40种以上纤维植物,有半夏、何首乌、龙胆草、益母草等野生药用植物 100多种,有薄荷、留兰香、玫瑰、紫罗兰、柠檬等耐盐的香料植物,有乌桕、蓖麻、油莎豆等油料作物。林木有 190种以上,花卉 140种以上。滩面芦苇、蒿草生长丰茂,特别是芦苇,是造纸的好原料,被人们誉为“无种金苗”。海堤内,沟河纵横,水网密布,是天然的淡水鱼场,全县淡水鱼 50多种,其中金色鲤鱼、鳊花、白条、黑头卿等是名扬全国的珍品。广袤的滩涂湿地上鸟类资源丰富,是东北亚与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有 300种以上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每年约有 200余种 300万只岸鸟迁飞经过,大量以雁鸭类为主的水禽在此越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的重要越冬地,约占其野外种群数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射阳县素有“鹤乡”之称。两栖、爬行动物和河麂等兽类资源也在 42种以上。
从地貌上看,滩涂湿地当属陆与水交媾的产物。陆地是滩涂之父,而水则是滩涂之母。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与长江从海拔几千米的高处滚滚东来,沿途裹挟大量泥沙,一泻千里,奔向大海。黄土地上的泥沙,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遨游一番之后,趁着潮汐,回游至母亲的裙裾之上。当我们伫立于黄海滩头,听得一声“涨潮了”时,只见那浑黄的海水卷着尺许高的浪头,千军万马嘶鸣着直向脚下扑来。海水冲到堤岸跟前便安静下来,于温柔中透出几许倦意。歇息半日之后,海水便萎萎地“撤兵回朝”了。这时,滩涂上到处都留下一片土黄,一棱一棱像波浪似的。“波浪”的低处,有一个个小水洼,每个小水洼里都映着一轮太阳。小水洼里的水呈浑黄色,其主看稀淡的泥浆。当地的滩人把这泥浆称作“浟子”,原意是指这水里有许多悬浮着的细泥沙。巧的是“浟子”和“游子”读音相似,似说“游子”们出洋一圈,今回故土了。这些“浟子”沉淀下来,便给滩涂增加了新的书页。一潮淀三分,滩涂便越积越厚。潮水不息滩涂的页码便增添不止。自宋代以来,这里的滩涂已向大海延伸四五十公里。宋人范仲淹曾在此主持修筑过一道海堤,人称“范公堤”,现在,她已经成为苏北公路交通的大动脉——204国道,距黄海水不下百里之遥。范仲淹之后,人们又修筑过几道海堤。每筑一道海堤,滩涂便东移,到最新的那道海堤之外去。
读滩涂,识沧桑,这是一部陆进海退、或海进陆退的无字天书。
滩涂的扉页是彩色的。红的盐蒿,绿的芦苇,夹着各色野花,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再加上黑白灰,五光十色,一应俱全。
滩涂的扉页又是流动的。仙鹤天鹅在云水间划出道道流线;神鹿黄獐在草丛里辟开条条蹊径;庞大的灰椋鸟群来时如乌云遮日,去时像风卷残云;那些野雉、野鸭更是自由翻飞于水面、草丛、空中……
滩涂广袤无垠,书页也就硕大无朋,掀它不动。要读它的过去,只有开地窗——一锹挖下,便可见到十几页乃至几十页书的横断面。这些挖出来的层面,粗看似无字,细看却写得明明白白:一层黏土,一层沙土,一层暗红,一层淡黄。它来自唐古拉山,来自黄土高原,它是三秦将士甲胄上抖落的尘土,是吴楚老农犁杖下翻过的沃壤。那些嵌在土层中的贝壳,分明是些甲骨文,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世事的变迁。这一页上画着角弓、战马刀枪,那一页上载着污血、耻辱、创伤。再读,每一页上都写着愤怒、抗争、自强!一潮压过一潮,一页覆盖一页,这部书越叠越厚。于是就有了书脊,这书脊就是海堤,海堤上写着奋斗与希望!
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这里有“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为亚潮带或潮下带。大海每天涨潮落潮两轮回,就把这潮上、潮间、潮下“三带”推催得鲜活灵动,蓬蓬勃勃。大滩涂,大湿地,大景区,四季风景美如画,画面时时焕新光!
春季里,从“草色遥看近却无”,走向“吹绿东风满眼春”,朝阳跳出春潮,洒下水淋淋的红光。苇荡里、草丛间,鹤鸣鹿奔獐跃,背着“长枪短炮”(摄影器材)的摄影师们,悄悄地靠近丹顶鹤,按下快门,这张美图,命名早已打好腹稿,就叫《为仙鹤送行》。每年3月份,当湿地气温升至3到10摄氏度时,丹顶鹤就会启程向北迁徙。赶海的人群也开始增多扩大,挖蛤蜊、拾泥螺、钩蛏、推条虾、张弶网……鱼虾蟹贝,春天最鲜。
夏季里,芦苇、蒲草都已长高,浓重的绿意漫溢了湿地。大群的丹顶鹤飞走了,但还有一群“留鹤”在保护区里陪伴着游人,忽而鹤阵如云掠过人们头顶,忽而一鹤排云直插天空。鹤群离开,白鹭就成了湿地上数量最大的队伍。据说白鹭是对环境最为敏感的鸟类,空气中有污染就留不住这些娇客了。滩头小取的海鲜品种也在增加,初夏的“小黄蟹子”满滩横行,白天它们伏在洞口,人要去捉它,它一哧溜就进了洞,身手十分敏捷。于是,人们就在太阳落山以后,打着火把上滩,满滩晃动的火把闪着桔红色的光,如同星星眨眼,把小蟹照昏了头,一个个束手就擒。小蟹可以整体用盐或酱油活炝,更好的吃法是制成蟹豆腐。把小螃蜞洗净,捣碎,用纱布把汁吊出来,加入料酒、葱姜水,土鸡蛋清,倒入干净的托盘里,上笼小火蒸15分钟制作成蟹豆腐,改刀成小块备用。锅中加入豆油,加入葱姜煸香,倒入海鲜汤,加入蟹豆腐块,和木耳、豆瓣一起烧开,加入盐、白胡椒粉调味,最后加入韭菜烧开装盘。蟹豆腐鲜味吊人,吃起来“打嘴巴子不肯丢”。远洋大取捷报频传,渔船满载着各种鱼、虾、海蜇等海货,在歌声、笑声、号子声中凯旋。不过,从五月一日开始,要进行伏季休渔、养海,船进港后四个月不得出海。这倒为渔港新添一景:“千船归航”。成百上千条渔船列队黄沙港中,桅上红旗遮天蔽日,俨然威武雄壮的水师。
秋季里,湿地披上最艳丽的外衣,由微红而深红的碱蓬、就是盐蒿点染着滩涂;从紫色过渡到银白的芦花成片的开放;红黄色的蒲棒如同孩子们扛起游戏的红缨枪;数不清的野花竞相绽放,引来各种野蜂、家蜂采集着蜜和花粉。秋天的阳光已不像夏日那般酷热,漫不经心地为滩涂湿地抹上一层又一层红底色的油彩。
冬日里,湿地一片银光。清晨那清凌凌的满滩露珠,舍不得早早干去,却是慢慢抵挡着冬阳的照拂和安抚,一点点、一点点地散发,终于让苇、草、蒲、蒿身上干去,路边沟畔的白地已是一层银色的盐霜。湿地之光一如既往,凉中取热,闲里寻忙。虽则冬季,滩涂小取,涨潮则停,退潮便上。海汛收船,趁潮进港,渔港码头,闪烁渔光。日月岛上,渔港小镇,自行车赛,四分马跑,强体健身,满面红光。金滩飞鹤,银芦花扬;麋鹿奔蹄,满滩流光。息心寺内,水陆道场,四A景区,漫溢佛光。更有那丹顶鹤艺术节,艺聚八方,歌舞演唱,主旋律扬。情满鹤乡,炫彩灯光。年味愈近,乡情更深,小城老街,民宿村舍,吃一回八大碗,唱一回山芋腔,声音中充满温度,味道里全是暖阳,身边流淌的全都是浓烈的湿地人家烟火之光!
冬天,寒气逼人时不怒而威!冬日暖阳中又那么慈祥护人!冬天,含蓄却又奔放,高冷却又热情。日短夜长,让人更加珍惜时光;天寒地冻,让人备加期盼温暖。
从盐城丹顶鹤湿地旅游区出发,经东沙港一路向北,一路接受着湿地之光的拥吻,走过渔港、走过海堤、走过盐滩、走过林场、走过绿岛、走过长河、走过牧场、走过蟹塘、走过成群的风塔、走过偌大的光伏……你会看到你能看到的一切,但是“一切”没有尽头,如同阳光如同风,如同海洋如同地平线,无边无沿,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旅行需得江山助,诗情画意满滩涂。读一读大湿地这部巨著吧,它会让你的眼界和心胸一起开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