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位同学送了他三粒葫芦籽,在我家所住的三楼平台的院坝花池里,那年过年的时候种上。后来在阳光雨露的无言中破土而出,他看到后兴奋不己。我说春天到来,不管是哪样种子,只要种下,在我们气候这样好的贵州地方,寻常得很。他说:这是过年的时候种的,那时候还冷得很。没想到它会发芽,会长得这样好、这样可爱。我说:它长得好,是我闲下来的时候,买油菜饼来泡在那个塑胶缸里发酵后泼过几次,才长得这样好的。我问它栽来做哪样?他说:好看,好玩。我说多了占地方得狠,又吃不得,用处不大。他说:长出葫芦来,好看不说,有哪个用得着,还可以送人。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他说:可以雕刻成葫芦画,那更好看。一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娃娃,他的想法还有点意思。其实他不讲,我也能猜出几分。
他妈妈是中文大专生,但最先是师范幼教专业毕业的,喜欢画画。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暑假有熟人请她画广告画,就是摆摊卖“蛇莲”(苦金盒)的白布油画。在普定有一个姓郭的花甲聋哑老人专门画来卖,每幅70块钱。亲戚晓得她会画,请她帮画一幅,说是给他六十块钱。如果画来要得,他介给他们一起外出卖“蛇莲”的朋友为照顾她的生意。那个时候,黔中普室县外出卖“蛇莲”的人很多,游走在西部大部分省分,靲至有到中东部的。那个暑假,她三天一幅,给家里带来不少收入。那时候的工资,一个月就两三百块钱。她画这东西,兴趣是一则,能带来收入,更浓了她的兴致。与此同时,上幼儿园的他,爬在踏踏米上,拿支铅笔,拿张A4纸,拿个文件夹铺上,边看她画,边学着画。到后来,多少有点象样。他就这样热爱上绘画。上小学后,最爱买画画的书,喜欢多拉A梦系列,并订阅了《幽默大师》。并且爱看儿童电视动漫剧《葫芦娃》。上三年级的暮春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县教育局、文广局等在县体育场举办千名儿童现场画画比赛,他用毛笔和色彩画了只捉虫吃的大公鸡。像他这样画的小朋友极少,而且他画得神情专注。好多照相机都围着他转。宣布准备发奖的是候,他第一个跑上台去,站在主持人身后等着。我上去将他拉下来,他说他要领奖。我说还没宣布他得不得奖,不忙!他就是不下来,坚信他一定获奖。好在主持人念获奖名单上,第一个就是他。
他之所以他种葫芦,我想到的是他要用种出来的葫芦画画,画好后雕刻出来,自我观赏。那时候电视上已有葫芦雕刻的艺术品出卖了。他应该是想仿制来自我欣赏和收藏的。
那年春节到来之前,他拿摘下来葫芦,趁新鲜的时候好刮,刮了几个搁起来。哪晓得性急了点,葫芦不老练,后来会凹瘪,会裂开缝隙。后来,直到葫芦藤干了才摘葫芦。搁干了的葫芦十五六个好的,找个大胶盆泡起。然后用小刀慢慢刮,刮去一层表皮,刮得干干净净的。接着,他又去买细沙皮来,有心有肠的搓得光滑。接下来,用圆珠笔画上兰草、松树、柏树、梅花之类,再用刀精雕细刻。就是这样,不上色,像精美木刻,看上去还真有点艺术的味道。
我说:十八年了,还记得那些葫芦是送了哪几个同学?他说:只记得三个;胡雕、蔡奔诚、华玉洋。
原先,葫芦长成串,大大小小,用竹竿支撑着,吊着,高的高,低的低,大的大,小的小,像跳皮的葫芦娃,非常好看、亮眼。要是有相机的话,照下来,照得好的话,应该是一幅摄影作品。他在一个周末邀请他要好的同学来家看葫芦。那些同学纷纷给他要葫芦,但他就是没有同意马上给他们。他讲:要等它们老了以后,像电视上讲的那样,用水泡好,用刀刮好,搁的时候,经得住,不怕时间长,才好玩。
过年前几天,他就刻出了要送同学的葫芦,并分别亲自帮哪几个玩得好的同学送上门去。
如今想来,那个春节可以叫着葫芦年。为哪样呢?因为这是他三十年来,想到用葫芦雕刻送给同学的唯一的一个春节。如今他们那几个同学相遇,对他送葫芦的事还记忆犹新。并且都说一直保持至今。他们说他们难忘那个葫芦年。
如今,他们多到了而立之年,有的过了而立之年。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包括他在内,得到葫芦的,不论在做事或是做人上,都有福有禄,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希望,各有各的奔头。所以我将这篇小文标题叫作《葫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