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年间,淮公自平坝起身,独自来到普定南城东北三十多里的大山之中,以教为生。因受托为陈家争讼而获胜,陈家为此高兴,兑现其承诺道:“我说过,只要先生能为我羸了这场官司,属于我家的地方,任凭先生挑选两个庄子!”可令陈家没有想到的是,黄氏入黔八世祖淮公,除了挑选一处叫双坑的庄子外,另一个却选了片屙屎不生蛆的荒坡!陈家劝道:“先生,我既然开了口,真心实意地感谢你,你就挑处好田好地吧!淮公说:“君子不夺人所爱,好田好地,我挑了一处就够知足了。其他都是你心爱之物,我不忍心再挑了的。你既然开出口来,我不要也不好,我要这小片荒坡得了,到我年老时,买几只羊在上面放,好混时间。”陈家见淮公如此,便依了他,并请左邻右舍作证,写了两张契约:一为争讼赢了官司,陈家应付之银的契约,一为淮公以争讼所得银两购卖小翁卡背后荒坡与双坑田庄的地契。契约经凭中人、立契人、在场人等签字画押,并经官府盖章验证后作管业凭证。
陈家不知,淮公对于阴阳地理有所研究。他从安平(如今的平坝)大田坝地方来,把属于自己的那份家业变作金银,装穷卖苦,一路进山,意在找一处侨民 远而安稳的家业所在与上好的阴地,以阴子孙,以荣后世。后来为陈家打官司获胜后,到了与补郎农仓大白岩相对的、名叫小翁卡的苗族聚集村,他站在村后侧的荒山上,并且前后左右的访察下来后,连说了三个好字。他暗暗寻思,如何百且之后才能落脚此地,子孙有福。
据说当年来到这方,走进某村中时,正遇人拟写田地买卖契约,有一生僻字不知如何落笔。扮作乞丐的淮公说:“我是肚子有点饿,整点饭我吃了,我就给他们写!”吃了饭后,他挥笔写下了那个“蚴”(niu)字,他写的是“火”字头上一个“虫”。大家一看都夸赞说,先生这是个会意字,写得好,一看就明白。于是就请他提笔,全权代劳。因为淮公写得一手好字,谈吐不俗,能言善辩,便被村里有钱财留任私熟先生了。淮公由此便在大山之中扎下根来,为人争讼而胜,实现了远游的初衷。
初衷得偿不久,有人点水,说是这片荒坡,别看它荒,却有一官“真龙大地”:前面开阔,向山正是堵高大的白岩,如无字天书。后撑如牛,底气十足。左仓、右库,分于两侧。仓储贵人,库藏金银。要是遇上有钱的人家看上,随便值白银上千两!
可木已成舟,陈家后悔不迭。于是,子孙辈就想打歪主意,凭人多,想强撵黄家!可淮公膝下四子,都进过私塾,都处在生龙活虎的年龄阶段。且孙辈大多长成。虽然年少,却象雨后春笋般,一片生机。更兼其子辈文才韬略,富甲一方。
可是,黄、陈于是两家相争,结了仇怨。淮公百年之后葬于此地,但孙辈耀公因自身原因家道中落。耀公仍淮公之孙、世甲的儿子,单名耀字,虽有妻室,却缺责任。鸦片成瘾,典田卖地,家业几尽。中年丧身。留给后世者,除了家徒四壁,别无他物。入黔十一世臣培公就是在家道中落的艰难中历尽艰难,白手发家的。
臣培公曾入私塾,略通文理。谋生有道,酿酒致富。
祖上代代相传,臣培公弱冠未至,便为长工。穷磨苦奔,省吃俭用,日积月累,小有资本。但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此时,上者戛郭氏有一女,闻臣培公吃苦耐劳,便认为将来家业有望。郭氏即有心嫁女于他,主动寻媒妁,加以说和。臣培公与郭家定亲之后,租用郭氏父母家宅,凭幼时所见祖上酿酒印象,制备器具,酿酒以售,力图发家致富。臣培公善于探索、总结,其酝酿工艺渐精,酒味醇厚,倍受四邻八寨乡亲欢迎,因而他烤出来的酒供不应求。不到一年,便小有积累。郭氏之兄三人,见臣培公年轻老成,大器可望,担心今后郭家产业被臣培公盘算,心生嫉妒,欲暗中加害。臣公有所觉察,禀明其岳父岳母:“寄居泰山家中,于我非长久之计。一年来,承蒙二老照顾,日有所进,稍有积累,我还是要返回老家,继续烤酒,慢慢发展”。郭氏父母再三挽留,臣培公执意回归故里。郭氏父母便取银钱一包,欲借给淮公,以让他扩大经营。郭氏父母深知,公自尊心特强,赠送他肯定不接受。然而,郭氏父母没想到,借给他也不肯接受!公言:“如果我借了你们的钱,今后起家了(发了财),过好了,几个哥子(妻兄)可能会暗暗说我:你有哪样出息?还不是外家照顾你好起来的!如果我做不上路,他们也可能会背地里议论说:任外家咋照顾,还不是穷命,咋做还是做不起来!所以,二老的心意我领了,还是请你们收起。我今天也给二老说清,到明年去,请二老让我们把事办了,如果那时我有,就办好点。要是到那时我也没有啥,最起码一身穿的我要缝来,好歹也要请层轿子来。如果真的那样,还要请二老多多原谅!我还要请二老放心,她到了我那点去,我们商量打算,会把日子过好的”。郭氏父母看着臣培公离去的背影,摇了摇头,接着又点了点头。淮公的执拗,让郭氏二老感到不可理喻。
臣培公之年轻持重,让郭氏二老内心佩服,暗自点头称赞。郭氏父母知淮公自尊心强,拿钱借他时,担心因郭氏几个哥在家,碍于面子,不便接收。郭氏父又希望臣培公尽快致富,等他们女儿出嫁时,吹吹打打,风风光光。因此,总是希望淮公能接受借款,尽快重振家业。于是,暗派佣人,送于离上者戛几里远的老罗坡脚,劝臣培公收下,但他还是执意不收,决心靠自身的勤劳与聪明才智,不懈努力,不断积累,以重振家业。
于是,臣培公离开郭家后,又转到安顺羊昌坝投奔他姑母家,重操旧业,早起晚睡,苦心经营一年,回到故地,首先花了玖玖银一两一分,置买地基一片,搭建茅屋,同样酿酒为业,养猪喂鸡,养狗防盗。公之酒,在上者戛时,已名声在外。公回到窝子故里,备受欢迎。村人对淮公说:“你来了,我们方便了。我们这里寨子大,你来这里比上者戛好得多!”公笑道:今后还请大家多多照顾。若你们要买酒,方便的时候,给点现银,万一不方便,你们也尽管来,我会赊给你们。只是三月、两月,要麻烦你们帮结一下账,到时候若没有现银,用粮食或其他东西来抵都行。因为我是小本经营,拖欠大了,我也撑不起。公所赊之账,笔笔在目,皆有画押或手印。几斤几两,值银多少,明白无误。那些今朝有酒今朝酒,不善于精打细算的人,结账时无银可付,便立卖契,用田地产业抵账。但契约上均写明现银支付,以便各归各账,两不相欠。
臣培公回到窝子立足,有契约一张如下(原契为毛笔楷书,从右到左纵向排写且无标点):
立卖明陆地园圃地基永远文契约人傅世昌。为因日难度,无处出办,情愿将自己祖父所遗之业——坐落中院园圃地基,阴、阳二宅壹股,上抵四侄傅阿奎、下抵大路聂姓界,左抵聂姓与路为界,右抵傅阿顺,与墙脚门口大路为界。四至分明,载光马五勺(“光马”是一种量酒容器。“勺”为一种计量单位,即用酒请凭中人),请凭中人上门卖与黄臣培名下为业。是日,得受买价玖玖银——壹两整壹分整。傅姓亲手领明使用。实银实契,并无货物准折。亦无押逼等情。自卖之后,凭随黄姓择取修理住坐安处,傅姓房族、异姓人等不得阻拦争占,私遗拳石树木,亦并在内。恐有争占、乱套死哄之咎无凭,立卖契一纸,永远为据。
同治五年正月二十六日
立卖契:傅世昌 代字人:王起禄
永 远
子:顺巧
管 业 凭中人:傅阿奎傅感元
契约文书上盖有五个章印,其中两个7厘米见方的红印章,一个9厘米X5厘米的方章,字迹模糊。有一个4.2厘米X3.5厘米的方章,楷体字迹,清晰可辩。顶端横排自右而左四字为“州正堂郭”。右纵排自上而下四字“发给验契”。左纵排四字“清粮戳记”。中间有两个较大的字,第一个字为上下结构,是“穴”与反“文”和“夕”字多一点的组合。第二个字是左包围结构,是“乙”与“求”的组合。另有2.8厘米X1.5厘米的篆刻私印,未能识别。
以上契约所买地基为臣培公回到窝子后,为后来的发展打下的基础。之后十余年,不断做大酒业,不断增大进项,置田买地,砌房建屋,买马赶帮,贩卖盐茶,终成一方富户。据说,当时的酒价,要一升半谷子(7.5斤)才能兑一斤酒,仅村里仡佬族财主王家,每年兑酒消费都要六七石谷子!也就是说,臣培公每天只要烤出100斤酒,需谷300多斤,可毛赚400斤谷。可见烤酒在那时确是一条致富路。然公近年五十,腰弯背驼,依然起早贪黑,事必躬亲。家财已富,还细吃俭用,精打细算。
公一生五男二女。郭氏虽病逝,但育有三子。续娶莫氏,又添二子。五子均入私塾,习文断字。四子黄竟成,字德芳,号金题。自幼好读,金题之意,不言而喻。后世称之为“七老祖”。他爱读书,长于作文,志在功名。其侄伟生公重视家业的做大做强,长于盘算。臣培公小儿子竟成,清末民初士子。民国2年任兴义府警察署置长。民国三年赴江西参加国考,得中后任命为广东某县县长。尚未赴任,因故而逝,葬于江西义园。传说此时,黄氏入黔八世祖淮公墓的右边,称为右库的深坑中央,那根由四周岩桨滴铸的、已高出地面的柱子,不知何故,拦腰而断。臣培公见到暗惊,询问墓前村人,知于寒冬之中折断。公之叹,道不尽绵绵父子情;公之泪,流不尽滔滔慈父爱。
祖上传言,淮公之墓,右库中的岩浆滴铸的柱子,越长越高,出于地面,黄氏子孙,将有子孙任职(县级政府正职)于当朝者。反之,可想而知。臣培公为幼子不幸,长叹不己。因为清明之后,京城传来消息,公因烤炭火密门窗,中毒身亡!葬于义园(谱记为江西义园)。上天怜臣培公人品,不忍让他离去,因而又慷慨了二十又一年的岁月,让他看着子孙在他的影响下,凭着纯朴过硬的品质,撑起各自的家业。
公因病于八十一岁去世,临终,嘱其四子,有朝一日,迁竟成归葬祖莹。竟成公即德芳,与伟生公仍同母兄弟,于公前承诺,终有一天,会迁竟成归葬祖莹地。并要求将竟成公名下家业划归其管下,以备今后迁葬主莹地之用。伟生公曾依诺言而往,未出黔地,遇险而回。从此不提竟成公遗骸之事。
臣培公虽归去百余年,然其经商务农,吃苦耐劳;勤俭为本,诚信为人;智而内敛,睦邻友善;崇尚文教,乐于创造、不尚享受的精神,至今在黄氏子孙中,薪火传承。村中,占绝大多数的黄姓人家,那一座座紧跟时代的小洋楼,那自信地望着天空的电视接收器,那带着音乐、时常欢快地响起的电话铃声的手机等等,无不透着祖上薪火传承的精神财富!
我因此曾在清明于臣培公墓前代族人作祭文曰:
臣培老祖,创业艰苦。孤儿寡母,投亲靠友;辗转多年,酿酒养口;稍有小本,自立门户;纹银一两,置业半亩;余银九分,贩粮烤酒;日夜亲为,苦打基础;勤苦积攒,置田买土;五旬不到,背驼如鼓。滴水成河兴农商,集腋成裘立大户。经商务农重教育,士子榜上芳(德芳)名留;幺儿入仕坐京都,可惜英年名空留。祖德传承似薪火,勤俭智慧是楷模;旧时常有秀才出,盛世公干能人多;如今子孙享太平,家家户户多开怀;为让祖德代代传,拟文告祭祖坟前。黄氏子孙要牢记,祖上德行传家训:人要立志树要根,创业守业要认真;创业艰难志莫移,守业不易须谨慎;勤俭为善多积德,公道正派莫欺心;胸怀宽广讲理性,得饶人处且饶人;自信自强亦自尊,和睦团结一家亲;社会犹如大家庭,谁家有难共帮衬;衣裳记新人记旧,常怀感恩不忘本;尊老爱幼是美德,讲理讲信守本份;生财有道要切记,违法乱纪事莫为;邻里关系是基础,互让互敬最要紧;有权有势要有德,无钱无势莫自卑;人贵有志精神振,勤劳智慧勇创新;爱国爱乡记心间,见义勇为品可贵;妻贤夫能同兴业,子孝孙贤共天伦;有德有品,安康平生。魍魉无德,果报有灵;悔过自新,天赐好运。祖墓灵前,祭以上文,教化子孙,美德传承。公之香火,百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