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国文的头像

黄国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9
分享

乡味晚餐忆当年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七十年代的乡村,晚餐时光宛如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又似一幅细腻的工笔画,更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散发着醇厚的芬芳,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温暖与美好。

夕阳似一位温婉的画师,挥动着橘红色的画笔,将整个村庄晕染成一片暖黄。乡村的黄昏,在静谧与祥和中缓缓拉开帷幕。此时,家家户户的厨房成为了最热闹的舞台,母亲则是舞台上最耀眼的主角。

昏暗的厨房里,灶膛里的柴火像一群欢快的小精灵,映红了母亲那洋溢着幸福的脸庞。母亲在灶台与案板间麻利地穿梭,将菜籽油缓缓倒入铁锅,“滋滋”声宛如热情的开场曲。紧接着,自家菜园里新采摘的青椒,宛如身着绿衣的舞者,与切成薄片的腊肉携手入锅,刹那间,浓郁醇厚的香味弥漫开来,那香味里,凝聚着土地的深情与母亲的心血。随后,母亲轻轻敲开带着余温的土鸡蛋,金黄的蛋液一接触滚烫的铁锅,便迅速膨胀,与娇艳的西红柿欢快地交织在一起,酸甜的气息在空气中俏皮地流转。最后,嫩绿的时蔬宛如灵动的仙子,轻盈地投入锅中,在母亲灵巧的翻炒下,清新的味道缓缓散开。三种香味相互交融,共同演绎出一曲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交响乐,悠悠地飘出厨房,温柔地包裹了整个家。

父亲身为大队会计,每日为村里的事务奔波忙碌。但无论夜幕何时降临,他总会踏着月色准时归家。一进家门,那沉稳有力的脚步声,就奏响了晚餐时光的集结号。他先走到水缸旁,舀起一瓢清凉的井水,洗去一天的疲惫与尘土,那满是老茧的双手,此刻透着无比的温柔。洗净手后,父亲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餐桌,稳稳地坐下。

父亲坐下后,便一丝不苟地摆放碗筷。质朴的竹筷和粗瓷碗,虽没有如今的精致华丽,却承载着家的温度。每双筷子整齐地并拢,每只碗端正地放置,仿佛在坚守着一份无声的仪式感。暖黄的煤油灯光,轻柔地洒在餐桌上,粗瓷碗泛着温润的光泽,里面藏着一家人对晚餐满满的期待。母亲端着最后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从厨房走出,升腾的热气模糊了她的面容,却让她那关切的声音愈发清晰:“快趁热吃,都饿坏了吧。”

晚餐开始,对话如潺潺溪流般自然流淌。父亲像一本行走的乡村故事集,率先分享大队里的新鲜事。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今天召开的会议内容,土地分配的新方案,或是哪家农户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新经验,他的眼神认真而专注,仿佛在描绘一幅乡村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母亲则像一位生活的记录者,细细诉说着家中的琐事:今天鸡下了几个蛋,菜园里的茄子、豆角又长大了多少,隔壁家的婶子过来唠了些家长里短。我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也迫不及待地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课堂上老师讲的有趣故事,和同学们课间玩耍的欢乐瞬间。一家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尝着母亲精心烹制的菜肴,分享着彼此的生活,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温暖而又惬意。

记忆里,有一次父亲带回了稀罕物——收音机。那天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第一次聆听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收音机里播报着七十年代的新闻,那时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传来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喜讯,讲述着袁隆平等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为这一伟大成就付出的艰辛努力。我年纪虽小,不太懂其中的深意,但能感受到父亲听得格外认真,眼中闪烁着光芒,还不时和母亲讨论。母亲一边往我碗里夹菜,一边笑着说:“咱国家越来越厉害啦,粮食多了,咱的日子肯定也会越过越好。”那天的饭菜,因为这新奇的收音机,似乎格外香甜。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和着收音机里振奋人心的新闻声,在小小的屋子里回荡。那一刻,收音机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我们这个平凡的小家与祖国的伟大进步,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还有一回,村里放露天电影。母亲早早做好晚饭,简单却温馨,一锅红薯粥,几个自家腌的咸菜疙瘩。我们匆匆吃完,大哥在前,我和二哥在后,一路往大队小学操场走去。学校操场上早已挤满了人,大家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唠着家常。电影开演前,大哥和几个乡亲谈论着自留地蔬菜的管理,二哥则和同学们交流着读书心得。我在人群里穿梭,和小伙伴们嬉笑打闹。等电影结束回到家,夜已深,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还在回味电影里的情节,晚餐时的余温似乎还在。那部露天电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点缀了我们平淡的乡村生活,也让那个晚餐时光变得更加难忘。

如今,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七十年代的晚餐场景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但它像一首经典老歌,温暖的画面、亲切的话语如旋律在心中不断回响。它让我明白,幸福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晚餐,分享生活的琐碎。这份简单的温暖,穿越岁月的洪流,永远留在心间,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是我在喧嚣尘世中心灵的避风港,是我在迷茫时给予我力量的源泉,更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割舍不下的眷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