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国文的头像

黄国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6
分享

走亲戚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深处,七十年代走亲戚的经历,是一段充满温暖与温情的珍贵过往,承载着那个特殊时代人与人之间质朴深厚的情感。

七十年代,中国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但人情味极为浓厚。走亲戚,不只是简单的社交活动,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饱含着对亲人朋友的牵挂与关怀。

每到春节、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走亲戚便成了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那时交通不便,没有如今便捷的汽车、高铁,人们去探望远方亲戚,常常要徒步翻山越岭、蹚过溪流,历经数小时甚至更久的艰难行程。可一想到能与久未谋面的亲人团聚,那份期待和喜悦,足以让人忘却路途的疲惫。

走亲戚所带的礼物,虽不昂贵,却满含心意。白糖在当时是稀罕物,平常舍不得吃,走亲戚时才会拿出,用干净纸张包好,带去对亲友的祝福;棉花糖是孩子们的最爱,蓬松甜蜜,象征着童年的快乐;农村家庭常以一把面,两包白糖作为走亲礼品,虽价格低廉,却传递着最朴实的问候。

记得有一次,我和母亲去走亲戚。母亲提前精心准备,选了三包白糖和一把面,先用报纸包好,再用麻绳仔细捆扎,每个结都打得紧实,仿佛把对亲戚的牵挂都系了进去。我背着小背篓,里面装着棉花糖和自家菜园摘的蔬菜。山路崎岖难行,母亲走在前面,单薄的身影在阳光下透着坚毅,还不时回头叮嘱我小心脚下。

一路上,山路蜿蜒,时而陡峭,时而泥泞。我们遇到不少同样走亲戚的乡亲,大家脸上洋溢着质朴笑容,相互热情打招呼、简单寒暄,几句家常便拉近了彼此距离,随后又各自满怀期待地赶路。

那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山林间弥漫着泥土、花草和树木混合的清新气息,沁人心脾。枝头鸟儿欢唱,像是为我们加油。母亲给我讲她小时候走亲戚的趣事,那些充满年代感的故事,在她生动讲述下变得鲜活,我听得津津有味,虽路途遥远,却因母亲陪伴和这些温暖故事,满心幸福。

历经漫长跋涉,终于到了亲戚家。亲戚早就在门口翘首以盼,一见到我们,立刻热情迎上来,拉着我们的手嘘寒问暖:“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路上累坏了吧?快进屋歇歇!”亲戚家是普通乡村小院,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满是温馨。一进屋,我们被请至火坑旁坐下,火坑的火苗驱散冬日寒意,温暖了我们的心。不一会儿,亲戚端来热气腾腾的热茶和香甜汤圆,热气与香甜瞬间弥漫全屋。

吃饭时,桌上菜品虽不丰盛,却都是家的味道。自家养的猪肉,经亲戚精心烹饪,香气扑鼻,肉质鲜嫩;现磨豆花细腻爽滑,配上特制蘸水,味道醇厚;刚从菜园采摘的小菜,新鲜可口。这些简单食材,在亲戚巧手下,变成让人回味无穷的午餐。大家围坐一起,边吃边分享生活点滴,没有华丽餐具和高档菜品,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饭后,亲戚拉着我的手,塞给我一张崭新的五角钱。在那个年代,五角钱不是小数目,能买不少心仪的糖果,我满心欢喜,小心翼翼地把钱揣进衣兜。亲戚热情挽留我和母亲多住几日,母亲因家中农活只能婉拒。

临行前,亲戚又忙着给我们准备自家种的芹菜和水果,一边往背篓里装,一边叮嘱:“这些都是自家种的,新鲜得很,带回去尝尝。”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亲戚站在门口目送我们。走在熟悉又漫长的山路上,我的心里满是温暖与感激。

如今几十年过去,走亲戚的习俗还在延续,可那份曾经的质朴与温情却在岁月中逐渐淡去。现代交通发达,走亲戚不再艰难,礼物也丰富多样,从传统食品到高档礼品,琳琅满目。但不知为何,那种简单真挚的情感却似乎远去,难以找回。科技进步改变了走亲戚的方式,现在人们更多通过电话、微信问候,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少,礼物价值越来越高,可背后的心意却淡薄了。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走亲戚的本质始终不变,它依旧是情感交流和亲情延续的重要方式,承载着人们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走亲戚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为平淡生活增添色彩,更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一次次相聚中愈发深厚。

走亲戚的记忆,让我深刻体会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在物质艰苦的过去,人们生活简朴,内心的情感世界却无比丰富。走亲戚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多艰难,亲情和友情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如今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可在快节奏生活里,我们却因忙碌忽略了亲情和友情。走亲戚的记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真挚情感的渴望,时刻提醒我们珍惜身边人,珍惜那份简单真挚的情感。

展望未来,走亲戚的习俗或许还会变化,但那份温暖和感动永远在我们心中,不会消逝。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亲情和友情始终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石,是心灵的避风港。让我们珍惜每一次走亲戚的机会,用心感受那份简单真挚的情感,让这份美好的记忆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无论生活多忙碌,都别忘了停下脚步,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维系这份珍贵情谊。因为走亲戚的记忆,不只是过往回忆,更是一生的宝贵财富,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伴随我们走过漫长岁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