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国文的头像

黄国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0
分享

竹编岁月的眷恋

时光,恰似白驹过隙,匆匆流逝。回首过往,小时候学编背篓那段经历,已悄然沉淀为四十多年前的泛黄记忆。那段于竹影下编织梦想与温暖的时光,却似一坛陈酿美酒,在岁月长河里愈发香醇,深深铭刻在我生命中,成为一生珍贵宝藏。

在那些遥远暑日晌午,太阳毫不留情炙烤大地,似要将世间万物融化。人的头皮都能感知那炽热温度。而我,独爱这般酷热,常蹲在屋檐下,与一根楠竹展开充满挑战与乐趣的“较量”,一头扎进竹编奇妙天地。那时,村里人大都有午睡习惯,饭后纷纷进屋寻清凉宁静。平日活蹦乱跳的狗,也慵懒趴在树荫下,伸舌大口喘气。我这个半大孩子,鼻尖布满细密汗珠,手指头被竹篾无情划出道道血痕,仍沉浸其中,“咔哧咔哧”摆弄,心中满是对编背篓的执着热爱。

这一切缘起隔壁姜大爷令人叹为观止的竹编手艺。他双手粗糙干裂,如同饱经岁月侵蚀的老树皮,一旦触碰竹子,便似被赋予神奇魔力。竹篾在他手中极为听话,说弯就弯,说直就直。不多时,一个规规矩矩的长方形背篓底便呈现在眼前。我蹲在一旁,眼睛瞪得溜圆,满心皆是羡慕与不服输的劲头:他能做到,我为何不行?

初次尝试,我满怀期待,可现实却给了我狠狠一击。父亲静静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烟锅“吧嗒吧嗒”作响,默默看我手忙脚乱折腾。我学姜大爷破竹,竹子却像故意与我这个新手作对,“啪”地炸开一道大口子,险些伤到我眼睛。好不容易弄出几根篾条,编织时却乱了阵脚,横竖都不对,最终缠成一团乱麻。母亲在灶屋门口瞧见这一幕,笑得前俯后仰,打趣道:“我家老幺这是打算织渔网呢!”

父亲磕了磕烟灰,缓缓开口:“家有万担,不如薄艺随身。”这话他常挂嘴边。那时我懵懵懂懂,只觉被竹篾划破的手指钻心疼痛,可心底那团渴望成功的火焰,却燃烧得更旺。次日晌午,我又拖来一根竹子。这回学聪明了,先仔细观察姜大爷如何起头——原来要先摆个“十”字底,再顺着经纬一压一挑。无奈手太生疏,编出的底子歪歪扭扭,与姜大爷编的方方正正的背篓底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一个丑,二个怪,三个四个编得帅 。”不知何时,父亲站到我身后,手中多了一把刨刀。他默默拆掉我那不成形的底子,用他粗糙厚实的大手握住我的手指,带我感受竹篾的韧性,耐心说道:“编框编篓,全在收口。”他说话时,身上带着烟叶子味,混合着竹子的清香,竟让人心生惬意。我这才发现,父亲教我时,总会把烟袋杆子别在后腰上,就像一位凯旋收兵的老将军,满是沉稳温和。

有一回,我坐在屋檐下专注编背篓,满心盼着能出个漂亮成品,手中竹篾如灵动的蛇在指尖飞速穿梭。不料,一个不留神,锋利竹篾像凶狠刀刃“唰”地划在手指上,口子瞬间绽开,鲜血汩汩冒出,很快染红竹篾。我疼得倒吸凉气、额头冒汗,紧急之下,扯下屋檐角落细密蜘蛛网覆在伤口,血竟慢慢止住。这时母亲过来,原本带笑的脸瞬间写满心疼,眼眶泛红,拉过我的手查看,见血止住又惊又喜,我望着蜘蛛网与母亲,心中满是温暖,小院也添了难忘记忆。

第三个背篓,总算有了些模样。虽说收口处依旧毛糙,但好歹能立住了。我兴奋地拎着这个“丑家伙”满院子转悠,逢人便显摆。母亲用它装了半筐红薯,背篓居然没散架!这小小的成功,如同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干劲十足,整个暑假都与竹子为伴。手指上的伤口结了痂又被划破,久而久之,竟磨出一层薄薄的茧子。姜大爷见了,不禁咂嘴:“黄老幺,这小子,倔得像头牛!”

随着时光流转,妹子到了出嫁年纪。妹夫对编背篓一窍不通,家里需要背篓时,常常要去麻烦别人。妹子将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便想着跟我学习这门手艺。我得知后,毫不犹豫前往她家。到那儿后,我从最基础步骤教起,从如何把竹子劈成宽窄均匀的篾条,到怎样摆放竹篾编出规整的底子,再到复杂的收口技巧,我一步一步、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妹子学得十分认真,遇到不懂之处,立刻就问。经过多日学习练习,她终于熟练掌握了编背篓的手艺 。

日子如流水般一天天过去,竹编手艺在时代浪潮中渐渐式微。如今,大街小巷充斥着塑料和金属制成的筐子,费时费力的竹篾背篓鲜有人问津。去年回老家,看到墙角堆放的背篓落满灰尘,底子还被虫蛀了,心中满是感慨。

昨夜,我梦回老屋不远处的竹林。父亲静静蹲在光影里,抽着烟,烟圈悠悠向天上飘散。我缓缓走近,发现他脚边放着一个崭新的背篓,收口处严丝合缝,宛如一个精致的月亮环。醒来时,窗外细雨绵绵,恍惚间,我仿佛听到竹叶沙沙作响。刹那间,我恍然大悟,父亲所说的“收口”,怎会仅仅局限于背篓呢?人生诸事,何尝不是如此,都讲究一个善始善终。那些曾经流血的伤口、散落满地的竹屑,以及掌心磨出的茧子,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一生编织成一件独一无二、无比结实的“器物”。

如今市面上的背篓花样繁多,有的镶着彩线,有的描着金边,可在我心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当年我编的那个歪歪扭扭的处女作。它虽模样丑陋,却承载着整个夏天的炽热阳光,更盛着两代人的温暖与回忆。偶尔在超市看到塑料筐,我的手指总会下意识地比划起编篾的动作——原来,肌肉的记忆远比大脑的记忆更加深刻、持久。

竹子依旧是那些竹子,刀也还是那把刀,可握刀的手却已更迭了好几代人。我终于领会父亲所说“求人不如求己”的深刻含义:他教我这门手艺,并非真要我以此谋生,而是让我的生命里,始终拥有能够自己掌控的东西。恰似背篓,即便破旧不堪,只要收口完好,就依然能够装载生活的琐碎与美好。

屋檐下的竹影又一次倾斜,又到了晌午时分。恍惚间,我似乎又听见少年时的自己,蹲在阴凉处“咔哧咔哧”削竹篾的声音。汗珠子砸在青石板上,“啪”地溅开,恰似一朵转瞬即逝的梅花,却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父母的身影也在这竹影与回忆中渐渐浮现,父亲的谆谆教导,母亲的欢声笑语,都如同这竹编手艺一般,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