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公元2014年12月12日上午9时52分妈妈与世长辞,她走完了66个春夏秋冬的生命历程,留下最后一滴泪,闭上双眼,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这个世界曾带给她许多的苦难与不幸,也给予她许多的快乐与幸福,晚年疾病的折磨,让她临走时也没能留下遗言。
妈妈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亲人,她的盲人母亲离开了人世,没过几年她又失去了她的父亲。就这样失去了双亲后的妈妈,在她姐姐的照顾下慢慢长大成人,后来同爸爸结婚,他给了她幸福人生,直至晚年觉得她还是幸福的,因为他做到了结婚时的誓言:无论贫穷和富有,都愿意跟她在一起,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患难见真情,患难见爱情。在妈妈生病的一年多时间里,爸爸一直陪伴妈妈的身边,做到一个为人丈夫的责任担当和应尽的义务,感动无数亲朋好友,无论是医院里陪护,还是在家中的护理,他都是把全部的爱给了病床中的妈妈,妈妈在他的呵护下生命足足延长了一年多时间,这是一个奇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奇迹啊,爱的奇迹!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妈妈,平凡的一生,谨以此文献给天堂里的妈妈!
慈母自幼,痛失双亲。姐担重任,抚养弟妹。长大成人,母嫁黄家,秉承妇道,养育儿女有三。长女一岁半,因病早夭折。痛失爱女,唯有痛哭兮。
光阴似箭,又添一子,便是我兮。哺乳我,日夜辛劳。爱之深深,无怨无悔。农家活,母耕作。家务事,母操心。思丈夫,军营把国报,佳节又思亲。夫转业,理解妻。解甲归田,荣归故里,夫妻相聚,全家大团圆。
男耕女织,农耕社会,其乐融融兮。母做布鞋,全家穿。有余力,则顾姐,不忘养育恩。棉布鞋,鞋垫子,姐家儿女,都有穿。
厨艺佳,炒菜炖菜,烧菜蒸菜,味道香。包饺子,做蒸蛋,慈母味道,永记吾心兮。
继承父志,吾又参军报国兮。军旅二十载,与母聚少离多。母思儿,悄流泪兮。吾思母,悄流泪兮。自古忠孝难两全,愧对母亲,儿不孝兮。
母病重,回家探望。不能说,不能动,不能吃。病痛折磨,一年半有余,生命到尽头。国庆探之,人还在。事隔两月,人已去。最后一泪,紧闭双眼,与世长辞。
吾高铁之上,得之母去世。悲哉吾母兮,痛哉吾母兮。泪难控,流呀流。从此与母,阴阳两相隔,没送终,空悲切,最大遗撼兮。
音容宛在,常思之,常想之,常梦之。慈母去世,十周年祭。道声慈母:天堂安好!
一
未生之前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题记
妈妈在她的兄弟姐妹三人中排行老二,在她的前面有个姐,我叫姨妈,后面有个兄弟我叫舅舅。妈妈生于1948年1月,那时全国还没解放,新中国还没成立,可以说妈妈出生于旧社会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战事频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反派军队进行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消灭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妈妈的母亲,我叫外婆,她是位盲人,能想到外婆当时怀妈妈的艰辛,看不到光明,妈妈就这样在外婆的肚子里慢慢孕育新生命,直至来到人间。外婆十月怀胎之苦,期间的辛劳对于一个盲人可想而知,外婆给了妈妈一条鲜活的生命,让妈妈吸吮着乳汁,爱的乳汁给了妈妈维持生命的营养,妈妈就这样渐渐长大,度过了哺乳期,进入幼年时代。很不幸的是外婆因病早逝,当时妈妈才几岁就失去了母亲。妈妈就靠其姐姐和我的外公带着长大,我的外婆去世几年后,我的外公在一次做农活中累得吐血而死,妈妈从此又失去了我的外公。苦难与苦命在妈妈的生命中总是相伴而随,但妈妈从来不向苦难和命运低头,她和姨妈一起把舅舅带大,兄弟姐妹三人失去双亲后依然选择坚强面对生活,继续为生活而奔波劳累,从无怨言。直到有一天妈妈出嫁了,认识了一位心疼她的人,这个人就是我的爸爸。
爸爸不图妈妈什么,就觉得妈妈是个苦命的人,从小就失去了父爱、母爱,长大后不能让她再失去爱,理应得到别人爱的呵护,需要有人来疼爱她。就这样妈妈走进了爸爸的心里,他当时还在部队服役,结婚时爸爸穿得绿军装和妈妈一起留下了难忘的合影照,那年他和妈妈都刚好20岁才出头,他是位年青阳光帅气的兵哥,妈妈是位贤惠善良的淑女。
爸爸和妈妈先后共生育三个子女,前面生的是位女孩,我叫姐姐,姐姐生下来在人间只呆了一年半,就因病夭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姐姐去世后,妈妈后来又怀起了我,我就这样经过母亲的十月怀胎之苦,在爸爸和妈妈的共同努力下,我最终于1972年9月18日来到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没隔几年,妈妈又怀上了妹妹,妹妹的出生让爸爸和妈妈非常高兴,一个家庭既有儿子又有女子,一儿一女才叫“好”,中国字或许就是最好的注释。
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两个,一边做农活,一边要养育孩子,听长辈们说啊,妈妈生下我时,奶水不足,多亏我的爷爷从池塘或河沟里打鱼回来做汤给妈妈喝,喝了鱼汤后,妈妈的奶水足了,我吸吮着妈妈的乳汁,还特玩皮,左边的奶头没水了,又往右边的奶头吸,有时候没有奶水也干吸,妈妈的奶头也被我吸痛过,可妈妈一点怨言也没有,多年后才知道母爱的博大,大悲无言,做就对了。妈妈就是这样对我的,为了儿子,什么苦都受得了。
妈妈的奶水哺育我,让我长得白白胖胖的,健康成长,感谢妈妈哺育之恩。没有妈妈的乳汁,哪有我的好身体?没有好的身体,哪有我的今天?补充了足够的营养,足够的元气,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有个好身体,可以为家庭节约医疗开支,更重要的是生命因好的身体呵护才能拙壮成长,慢慢长大,不至于向姐姐那样过早夭折,留下人生遗撼。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妈妈的乳汁养活了我,也养活了妹妹。回首妈妈一生,总是苦多甜少,但她把最甘甜的乳汁全部奉献给了三个儿女,留下苦自己默默承受。没有爸爸和妈妈,就没有我和妹妹,没有妈妈的乳汁,就没有现在的我,没有妈妈的乳汁,就没有现在的妹妹。忆苦思甜,爷爷也为儿媳尽到了责任,打鱼做汤,感恩的心,感谢爷爷,奶奶也帮忙不少,既照顾坐月子的妈妈,又照顾我,协助妈妈帮忙带着我,我的尿片打湿了,她们会洗洗晒干,遇到阴天只能用火坛子烤干,目的让我能垫上干净舒适的尿片,感恩的心,感谢天堂里的奶奶。乳汁滋养我,是妈妈哺育我,感恩的心,感谢天堂里的妈妈。作为儿子虽未能见你最后一面,有愧于妈妈,我知道妈妈最后一滴泪肯定为我而流,未能送终,此生遗撼,子欲孝而母不在兮,惟有痛哭兮,问苍天,慈母天堂过得可好兮?
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尽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题记
妈妈亲手为我拉的鞋底、鞋垫,做得棉布鞋,如今都变成了我儿时最早的记忆。在那个年代家里很穷,穿得鞋子基本上都是妈妈亲手做的,一针一线、一块布料都饱含着妈妈的辛劳成果。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妈妈总会利用农忙的空闲时间做布鞋,不仅我家的布鞋妈妈做,连我姨妈家孩子穿的布鞋也是妈妈做的。姨妈眼睛不好使,养育的四子一女负担也不轻。姐妹间相互照顾,取长补短。妈妈手工不错,眼睛又好使,针线活儿都很灵巧,一人巧做棉布鞋,不忘姐妹情深义浓。
冬天很冷,再冷的天儿妈妈也会闲不住,干起自己的针线活,为一家人做棉布鞋,穿着妈妈的棉布鞋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特别舒服,田间地头穿着那布鞋,踩在软绵绵的草地上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上学的时候最爱穿妈妈做的棉布鞋,陪我上学、放学之路,布鞋功不可没。在乡下的时候,穿着布鞋鞋底磨损较慢,因为都是土路,一双布鞋要穿得久一点,在县城的时候,一双鞋子穿不久就磨坏了,偶尔也花钱买双解放鞋穿,此鞋天阴下雨都不怕,棉布鞋就怕下雨天,二双鞋子根据天气不同情况而作调整,有时穿布的,有时穿黄胶鞋。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当兵入伍后,再也没穿妈妈做的棉布鞋了。
儿时穿的衣服破了,都是妈妈帮我缝补一下又接着穿,带补丁的衣服经常是缝缝补补、补补缝缝,穿了一年又一年,缝了一块补丁又添一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每块补丁都要妈妈的心血,一针一线接过来拉过去,妈妈的爱是朴素的爱,条件虽艰苦朴素,但妈妈从没让我们穿漏肉的衣服,衣服乱了就补,实在不能补了就算了。
妈妈用她那朴实无华的爱言传身教感染着我,有的时候我也照着妈妈的样子学会了缝补衣服,上学的时候衣服穿乱了,随身带个针线包可以自己补,减轻妈妈的负担,有些复杂的技巧打补丁还要靠妈妈帮忙。爸爸的衣服我经常穿,虽然大一点,但是有穿的,总比没有穿的强。穿乱了爸爸的衣服,自己又穿其他衣服,那时候特别盼望着过年,有新衣服穿,还有新鞋子穿,当时流行一句话: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时代总在变化着,如今的人们不在为穿着而苦恼,过上幸福的生活。
妈妈的手艺来源于苦难的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哪个人天生都不会做鞋子,妈妈同样也是如此,面对生活的艰难,有时候也会逼自己一下,学做这做那,能俭省点就俭省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妈妈做的鞋子很精致,我和妹妹都爱穿,当然爸爸也更爱穿,所有鞋子都是我的布鞋乱得最快,我是一个活泼玩皮的孩子,爱蹦爱跳的我,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爸爸的单位;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在家里,特爱穿着那双鞋,跳啊蹦啊玩啊,以至于我总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双鞋子乱了,妈妈会给我重新做一个新的棉布鞋,穿上棉布鞋,带着妈妈的爱上学堂,激励自己,做个好汉子,男儿当自强,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我放学后,回到农村的老屋,点着煤油灯,坐在家中的桌子旁边做起了作业,妈妈还在拉着鞋垫,陪着我一起,不管春夏秋冬,从未间断过。妈妈有时会把烧开的洗脚水倒入水盆中,让我过来泡脚,还时不时用手为我搓去脚中的污垢,脚指甲长了,妈妈会用大剪刀为我剪去,手指甲长了,也是如此,妈妈就是这样的细心照顾我,温暖我幼小的心灵,让我感觉到爱的真谛,母爱情深似海。从妈妈的身上我也学到了爱,更学会了孝顺她。天冷了,妈妈上床睡觉时,她的脚总是冷冰冰的,我就把她的脚放在我的身上,或者心窝里给妈妈暖脚,这是我唯一能做到的,把妈妈给我的温暖传递给妈妈,让她也感觉到儿子懂事了,孝顺了,没有白养我这个儿子。妈妈冰冷的脚放入我的心窝中,慢慢变暖,慢慢脚的血液开始循环,热量就有了,妈妈不会再冷了,就这样慢慢进入梦乡,而我也在温暖妈妈的同时,自己也渐渐入睡,被窝里的温度让冬天不再严寒,心窝里的温度让妈妈的脚不再冰冷,一股暖流在被窝与心窝之间传递着,儿对母的爱,母对儿的爱,孝的正能量就这样传递着,直到永远永远!妈妈走了,相信她会记起曾记为她暖脚的儿子,天堂里的妈妈,你可知道我想你,爱你!
三
有一种味道是妈妈的味道,一人巧做全家食,五味调和百味香----题记
妈妈生下我和妹妹后,尽管我们品尝到了乳汁的甘甜,但母乳必竟是有限的,五谷杂粮总是宝,妈妈开始做饭饭给我们吃,稀饭、米饭、面条、煎饼、菜稀饭、炒饭、饺子等。妈妈做的稀饭很好喝,记得小时候最爱喝粥,一喝就是好几大碗,妈妈的粥伴随我走过幼年、童年、青年,直至参军入伍后。那个年代的粥是自家产的稻谷打成米,米与井水融和在一起,柴禾也是自家产的柴,稻草、麦杆、树枝等,妈妈做饭的时候烧稻草,早上炊烟起,飘荡在小山村上空。稀饭用大锅做,水烧开了,米与水将在高温下慢慢膨胀,经过无数次的膨胀慢慢变成一锅粥。
粥能养人,小时候虽然家里很穷,但有粥喝能把自己的身体养得又白又胖。一碗又一碗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了一顿粥,需要经历许多的劳动程序,稻谷浸泡做成种子,种子撒到田里,慢慢变成秧苗,秧苗移栽至水田里慢慢长大变成稻穗,稻穗成熟后变成了稻谷,稻谷经过晒干,最终颗粒归仓。
在我的学生时代,吃过妈妈炒的菜最多,那时候家里在农村,有自己的菜园子,妈妈在菜地里种上菜,家里吃得菜都是自给自足。吃得最多的当然是萝卜青菜,不仅在家里吃,还带到学校吃,带到爸爸单位吃,菜是妈妈早上炒好的,放入一个小饭盒中,由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把妈妈炒得菜一起捎到县城里,我和父亲中午菜都是吃妈妈做的菜,吃起来也特香,一盒菜平分秋色,就这样消灭完了,虽没有肉,只是青一色的蔬菜,但还是觉得挺好的。
省下的菜钱可以多买些饭票,供我一天三顿的口粮,我读书的时候是住在爸爸的单位上,放学后吃饭也是在食堂里面吃,有时候回来晚了,工厂里的叔叔阿姨会为打好饭菜放在门卫处,回到厂里看到那饭就想吃,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扫而光,吃得还倍倍香呢?
在厂里吃得饭多,爸爸的口粮三分之二全是我吃的,有时候爸爸还要回乡巴头吃饭,就是能省个点儿粮给我吃。妈妈会在家里把菜饭都做好的,等着爸爸回来吃。吃完饭后爸爸还要骑车回单位上班,往返几十里的路程,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爸爸总是这样的奔波着。妈妈在家里做饭,晚上还要等着爸爸回来一起吃,我回家的机会很少,在县城读书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城里度过的,农忙的季节我也会抽空回来,帮家里做做农活,减轻爸妈的负担。
妈妈炒得菜味道可口,她包得饺子更是好吃。饺子的味道总会想起在家的时候妈妈为全家奉献一道美味大餐,妈妈会包饺子,猫耳朵形状的记忆特深。过年时妈妈会包很多很多这样的饺子,不仅全家吃,来了客人也要吃。她很认真地包着饺子,有时候我也会过来帮忙打打下手,给妈妈擀饺子皮,用擀面杖或小瓶都可以擀,将擀好的皮放在桌子上,妈妈包完一个饺子又取来一个皮来包,直到把所有的皮都包完了,妈妈才休息下。
吃上热腾腾的饺子,会想起妈妈的辛劳,妈妈也爱吃饺子,虽然饭里不大,但是还要为全家的吃饭而操劳着,起早贪黑为了一个家,支撑起这一个家的后勤保障,财、米、油、盐、酱、醋、茶,妈妈事事操心,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妈妈任劳任怨地付出着。那时侯我还小,也不懂事,偶尔还会惹妈妈生气,现在想起真是有点对不起妈妈。我从来没跟妈妈顶个嘴,只是没少让她生气,可能那时少年不知愁滋味吧,妈妈也有她的苦,也有她的难处,而我小小少年怎么会知道她的用心良苦呢?时光不能倒流,岁月悠悠,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成为历史,随着妈妈的离去,再想吃到妈妈的味道,再想听听妈妈的唠叨话,也是不可能的。妈妈的味道会印记在脑海中,记忆最深处,直至永远;妈妈的味道,现在回想起是酸酸的,是甜甜的,是淡淡的,也是浓浓的;妈妈的味道,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想吃也吃不到了,只能将味道定格在生命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味的记忆,道的记忆,妈妈的味道……
人生有百味,妈妈的味道应该也算一味,每个人都是吃着妈妈的味道长大的,母乳的甘甜、饭菜的香甜,总会让你想起妈妈小时候怎么样对我们,长大后又怎么样对我们,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妈妈总会用勤劳的双手做出家乡的味道,让家不仅充满着爱的味道江湖,更充满着饭菜的味道江湖。妈妈走了,妈妈的味道将永存于后人心中,直到永远……
四
怀念妈妈,你在天堂里过得还好吗----题记
妈妈出殡那一天,老家特别冷,池塘里的水结成了冰,寒冷的冬天却阻挡不了妈妈离去,妈妈这一天要下葬了,入土为安。亲戚朋友都过来送上妈妈最后一程,我用双手捧着妈妈的遗像行走在灵柩前,妹妹和妹夫、姑姑以及其他亲人扶着妈妈的灵柩,还请了八个负责抬棺的人,我们那里的称呼叫“打工的”,八个人就是八大金钢,体力非常强壮,他们抬着妈妈的灵柩,一直抬到祖坟上,妈妈被安葬于此,长眠于此。
妈妈走了,料理完后事之后,我便回到了蓉城,带着伤感再次返程于异地他乡,没有人知道我的心里有多苦,我的心里有多痛。在梦中我曾无数次遇见妈妈的音容相貌,想起妈妈在世时对我的好。即使我远离故土,在妈妈的身边很少,但我每次回家都会得到妈妈的疼爱和关心,记得有一年军校放假回家,那是时隔四年之久才回家,当时离家才十九岁,几年不见都变成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啊。妈妈问寒问冷,天天都给我做好吃的,每天早上特意蒸一碗鸡蛋给我吃,这就是妈妈,知道她心疼我。妈妈也变化很大,苍老了许多,可能是思念太久,想我的原因吧,妈妈不在年青,岁月无情。后来回家听妹妹说,妈妈每次看电视上有解放军,她都会哭,怕我受苦受累,一个人在外边当兵,想儿子了。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妈妈。记得在军营中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流泪,思念远方的亲人,几次春节都是在台站上值班度过的,春节的爆竹声,让我想起老家的鞭炮声,过年了,过年了!爆竹声声辞旧岁,春回大地风光好。
过年时,特想吃妈妈包的饺子,那时还没离家,总特盼望过年,有饺子吃,还有压岁钱,还有鞭炮玩……离家后想吃妈妈包的饺子,难上加难,直到我成家立业后,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妈妈过来照顾孩子,在军营中,妈妈喜欢在菜地里挖些地菜,很香的一种野菜,用来包饺子特好吃,妈妈就开始包起饺子来,那时我离家后第一次吃到妈妈包的饺子,感觉特别香。如今只能变成遥远的回忆,妈妈走了,再也吃不到那饺子了。
妈妈是位特别善解人意的人,妈妈还靠捡破烂换来的钱寄给我还账用,考虑到我的难处,当时真的让我很感动,这就是妈妈,最理解儿子,最心疼儿子。
妈妈生病住院后,我在医院里面照顾妈妈,给妈妈按摩,妈妈当时还没有昏迷,身体虽然不能动了,但还能勉强喂点饭吃,能吃一点,病情加重后就不能再吃了,靠输液维持一段后,就开始打胃管喂饭,直到生命的结束,妈妈一直吃着胃管饭走完了六十七岁的人生历程。妈妈没能等到儿子尽孝,颐养天年的幸福时光,匆匆匆忙忙就走了。如果说妈妈有什么遗撼的事情,应该是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没有见到我最后一面。我与妈妈最后一面应该是在国庆节回家时,没想到那是最后一面。当天早上我走时,没有打扰妈妈,怕吵醒她。头天晚上我还陪着妈妈说说话,妈妈当时意识很清醒,只听我说就对了,妈妈还会哼一下:“嗯”。这是妈妈留给我最后的语言。一个“嗯”字,在这之前,生病后,也曾给我一个字:“好”。是我陪着妈妈说话,妈妈给我的答应,如今也变成回忆。妈妈走了,没留下什么。留下最后一滴不舍的泪,在诉说着什么?又能告诉着什么?没有遗言,只有眼泪,泪滴是妈妈留给人间的最后礼物,妈妈的泪珠儿化作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留在了这蓝色星球之上,泪水已干化作气,永存于人间。
五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题记
对于我来说,妈妈走了,给我带来巨大的伤痛,影响我一段时间,怀念妈妈是必须的,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亲妈,至亲的人走了,要想忘记是不可能的,唯有让时间慢慢冲淡记忆,慢慢稀释这忧愁,还有这份伤痛。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会想起小时候妈妈在冬天为我烧的热水,供我和妹妹俩个泡手。那时每到冬天,我的手都会冻成像个包子似的,妹妹的手也一样,我们俩个人手都冻着小包子似的,妈妈看上去也心疼。妈妈会每天让我们泡下手,能消肿一下,即便是这样,我的手还是被冻坏了,到现在还有一个印子留在手上,会让人想起严寒的冬天曾把我这手冻伤过。要不是妈妈保护着我和妹妹,手会冻的更伤。妈妈的手也曾冻过,知道伤痛。妈妈买来冻膏,每次泡我手之后,就把那冻膏涂在伤口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伤会慢慢好起来,天气转暖了,也会手很氧氧的,是冻伤疤开始消退,直至结成一个皮子自动掉就好了。
那个年代的冬天相当冷,池塘结成冰可以人行走在上面就没事的,我也爱滑冰,到冰上走一走,体验数九寒冬冰上走的感觉。冰上很滑,一不小心会摔跤,摔下来可痛了,当时胆子大,越摔越不怕,越要往前方冰上走,大人们有时候也劝我们小孩子不要冰上走,怕掉了冰窟窿里面去,要是掉进冰里,水是相当冰的,能把人冻得直打哆嗦。
有一年冬天,我被掉进水里,在一次煮饭淘米的过程中,我家养得大肥猪跟着我想喝米汤水,结果把正在池塘边淘米的我拱进了冰冷的水里,幸好我的水性好,爬起来了,自己救了自己一命。我穿得很厚的衣服,掉进水中后打湿了,身体更重,需要使好大的劲才能游起来,池塘水深,我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力量爬到了岸边。
妈妈曾经在我的小时候,冬天里会让我和妹妹一起上山捡柴禾,家里的柴禾在那个年代不够烧,只能想想其他办法弥补一下,就这样,我和妹妹在冬天里会利用空余时间去山里拾些柴回来。妈妈会用这柴煮饭炒菜,我和妹妹也很高兴,能为家里出一份力,为冬天里的一把火而温暖全家。
家里的稻草一部分用来喂牛,一部分用来做柴禾烧,相当于我们上山捡柴,能节省一部分柴禾出来给牛吃,家里的柴禾就这样精打细算的用着。妈妈每天为给牛吃得草留着,牛舍得打扫也有妈妈一人承担着,妈妈会把牛舍打扫得干干净净,让老牛也有个好的休息环境,牛困了,也会躺下来休息。白天还会按时给牛牵出来,在池塘边让牛喝喝水,然后再牵回屋里头去。
冬天下雪了,家里需要吃菜,妈妈会提着一个小箩筐,带着铲子到雪地菜园里挖菜回来吃,厚厚的雪覆盖在菜上面,需要把雪弄开,然后用带的工具去铲菜。蒜苗在冬天吃特别香,经过霜雪打过的蒜苗,深埋在泥土中,带着泥土的香味一起拨了上来,放入筐中带回家。
在冬天里,妈妈还会给我们做菜饭吃,菜饭是介于干饭之间的一种米饭,在北方的冬天特别流行吃这种菜饭,有菜有饭一起煮,水和米的把握相当重要,做出来的菜饭才好吃,稀了就变成稀饭了,干了就变成了干饭了,菜饭就是不干不稀的那种饭。如果说小时候除了稀饭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饭?我的答案肯定是:菜饭!像那种饭我能吃好几碗,也是我的最爱,更是全家人的最爱。现在想起菜饭有种想吃的冲动,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菜饭降降做得少了,人们爱吃面食、米饭。菜饭逐渐退出农家的历史舞台,但从为那个时代的记忆,我想永远不会忘记妈妈曾给我做的菜饭,还有奶奶曾给我做的菜饭,如今这两个会做菜饭的人,都离我而去,想起菜饭,会想起奶奶,更会想起刚刚离世的妈妈。
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为人子一份孝,换来为人母一份笑----题记
一个生命的离去在这个地球上算不了什么,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生死离别,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情感上一辈子都是一个伤痛,亲人走了,曾给予你生命的那个人走了,不哭是不可能的,不伤心也是不可能的。我的妈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悄悄地就走了,一句话儿也没说啊!唯独留下最后一滴泪。
妈妈把我和妹妹养大,妹妹成家了,我也成家了。妹妹有自己的孩子,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俗话说的好: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子女,我懂妈妈,也懂爸爸,在妈妈生病这一年多的时间,是爸爸靠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捍卫妈妈做人的尊严,给妈妈活下去的尊严。前几天爸爸打来电话说,自己去医院做了一下全身体检,检查结果出乎人的意料,爸爸全身都是病。比妈妈的病还严重些,医生建议马上住院治疗。爸爸交了500元押金先办理治疗手续,第二天爸爸住进了医院,开始进行治疗,妹妹陪在爸爸的旁边。
我知道,爸爸的病是因为照顾妈妈而累出来的病,如今妈妈走了,爸爸应该放下心来,安心养病,别想太多,把自己的病医好,有空来成都玩一玩,散散心情,或许就好多了。
我和妹妹都长大了,小时候妈妈对我们的疼爱,总会让我们铭记在心,过生日之时煮鸡蛋,过年时给压岁钱,上学时给我们做布鞋儿穿,还做可口的饭菜让我们吃,天冷了,为我们烧水泡手。我们离家了,妈妈经常思念远方的儿女,有时泪流满面,有时将痛苦埋藏在心里面不说,默默承受这一切,对儿女的爱,超越了一切。
我十多岁就离开家乡了,对妈妈的孝是越来越少,以至于送终就没尽到孝道,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自责,为什么妈妈走得那么急,再坚持一会儿我就会回来的,陪她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她还是没有等到我回来,走了,轻轻地走了,走了,悄悄地走了……
自古忠孝难两全,当我倾尽所能为梦想而打拼时,却忽视了家乡亲人的感受,选择了留在异乡,成了别人的新郎,变成了四川女婿。如果人生能倒流,或许我会选择在家乡取个新娘,在家乡找个工作,让妈妈和我一起住,给我带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妈妈病了,我第一时间能陪着她,妈妈想吃什么,我就为妈妈做什么,只愿妈妈开心快乐,远离疾病的困扰,让健康平安围绕在妈妈的身旁。人生没有假设,更没有如果,妈妈走了,再也见不到了这是事实,再想孝顺她也没有机会了,今年国庆的那次相见便是最后一见,便是永别。当我回家时看到的只是妈妈的遗像,此时的妈妈正躺在棺材里,这不是乡愁,而是生死离别;这不是昏迷,而是永远的长眠,走了,轻轻地走了,走了,悄悄地走了……
高铁之上,得之妈妈走得消息,我痛哭,也忘记了是在高铁动车上,眼泪啊止不住的往下流,妹妹的哭声:妈妈啊,自打生病后,你一句话儿也没有说,就这样走了啊,妈妈啊,再也见不到我的好妈妈了啊……妈妈走了,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妈妈了,再想给妈妈说说话,都无处可说了,听不到妈妈的回答:好!听不到妈妈的回答:嗯!妈妈走了,没有任何言语留下来,只有最后一滴泪……
后记
只所有要写此文,主要是为怀念妈妈,通过对妈妈一生的回顾,让我感恩于妈妈,作为儿子一辈子不会忘记她。虽然她走了十年,但她一直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位好妈妈,永远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位慈祥善良好妈妈,永远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位把全部的爱奉献给自己子女的好妈妈。
妈妈走了,她把爱留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留在这个曾伴她度过六十六载春夏秋冬的中原大地上,留在子女的心间,留在子孙后代的心间,黄家会记住这个为家族默默奉献的平凡女性,这个人就是妈妈。我想对天堂里的妈妈说:妈妈,你在天堂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