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后,降温的节奏加快了许多,“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这时作为隆冬使者的小寒便悄然而至。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处在交冬数九的二九与三九期间,正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时节。积久而寒的冷气弥漫在天空,笼罩在大地,萦绕在心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此时大自然的一切似乎在冷瑟中凝滞,小河冰封,田野闭冻,树枝颤栗。
元代文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小寒节气做了诠释:“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时节的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地表余热在散失状态下几乎释放殆尽,凛冽的寒风一波波的频繁南下,时不时地夹裹着雪花,酝酿着冻雨,加剧着寒冷的程度。“猎猎寒风杀气高,掠沙扑面利如刀”,人们适应着袭来的寒气,草木适应着刮来的冷风,连山川也在粉妆玉砌的世界里适应变幻着,在尘间营造出清寂的严冬氛围。
清冬小寒生
与万紫千红的春季相比,冬季的色彩显得单一,雪白和荒芜替换了五颜六色的繁华,一统了天地间的色调,而冷空气的频袭则成为冬季的主旋律,它贯穿在从立冬到大寒的节气中,而到了小寒冷空气尤甚,时节跨入最为寒冷的门槛。
“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一场寒风扫掉了迟未谢幕的残叶,稠密的树林变得稀疏清凉,枯草瑟瑟地匍匐在地上回味着昨日的蓬勃,裸露的旷野在冻裂中愈显寂寥冷漠。冷凝的小寒,不由使诗人生发出“枯蓬不自息,归鸟竞相依”的怜惜,慨叹“苦调竟何言,冻吟成此章”的无奈。
其实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点,繁花似锦固然使人爽心悦目,而冰雪覆盖同样给人清净和欣怡。小寒遵循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彰显出寒冬腊月的独特魅力:在“千山月淡,万里尘清”中装饰着山河的辽阔;表达着“腊日烟光薄,郊园朔气空”的故土乡愁;抒发着“绰约横斜,旖旎清绝”的冷艳情怀。多样的气候,塑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满足着不同季节的需求。徜徉于四季,感受多样化的景色,从一个季节到另一个季节,环环相连相扣,在小寒节气里,剔透着已经度过的各个节气,让它们全都润泽透明。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小寒时节的空气更显干冷。在降雪少的地方,冷风掠夺着空气中的水分,土路冻裂,土块冻散,就连人的嘴唇也冻得干裂。干冷并不像炽热的太阳那样将水分蒸发,而是在悄无声息中将水份劫走。你看,沟塘里的冰冻在升华中缩减,刚洗的衣服在冷冻中升华渐干;常绿树木的叶片分泌出蜡质,抵御严寒和水分的流失;落叶树木则收缩着枝干,用根系维持着水分的平衡。所有植物都在使出浑身解数,熬过冰雪严寒。
农谚云: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处在小寒时节,即使降雪多的地区也有干冷的现象,但是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冰冻里的水分纵使升华几丝几缕,又会被随后而来的降雪所弥补,视觉里并无明显的水分缩减迹象。
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清冬的水分在空气中氤氲,消融着干冬的冷酷,消解着干裂的无情,滋润着地下的根系。清冷也便由生硬变得柔和,在朔风里静静地孕育着土壤的蓬松,涵养着冰雪的纯洁无瑕,抚慰着冬眠的蛰虫们。
“寒风动地气苍茫”,小寒给了大地千里冰封的清新,而这清新又呼唤着一份自然的静美,收敛着一份喧嚣的回归,开启着一份破冰的萌动。
莫怪严凝切
在自然界中,物候迁变是节气变化的晴雨表,印证着节气行走的轨迹,演绎着时节更迭的节奏。“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倘若说正值岁暮的小寒冷酷冷漠,那么在寒雪中徐徐而升的阳气则预示着生机与活力。
小寒节气的地气已经升腾,植物根系开启了向枝干的输浆模式,动物随地下阳气的腾升,也在蠢蠢欲动。极富智慧的先祖在对大自然观察的基础上,对最为敏感的鸟类变化特征予以提炼总结,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小寒节气的文化遗产。
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鸟类对自然界阴阳之气的交替最为敏感,当阴气上升,阳气收敛时,鸟类处于匿声或迁徙期;而当阳气上升,阴气减弱时,鸟类便放开喉咙活跃于枝杈间,或者从热带返回原地孵卵繁衍,或者拍翅啼叫着求偶。
大雁是顺应阴阳变化而迁移的灵鸟,其迁徙旅程要持续两个月。当小寒时节的地气呈阳性时,大雁便开始从南向北结队飞翔,历经千万里的长途跋涉,到达北方时值春暖花开,已经具备了生存繁育的环境。大雁是通灵性的鸟,迁徙过程中从不放弃老弱病残者,它们排成雁阵,由身强体健者领飞、压阵,把老弱病残者夹在中间予以保护。从秋季的“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开始南迁,到小寒时节的“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迴翔”的北返,大雁的一生都在周而复始的迁徙中度过。
作为留鸟的喜鹊,早在冬至时节便感到阳气的萌动。到小寒来临时,喜鹊对阳气的上升更为敏感,开始四处寻找枯枝,构筑或加固巢窝,为繁育后代做着准备;而田野里的雉鸡,在小寒这天也感受到阳气升腾,奋飞着高声鸣叫,发出求偶的信号。自然界的动植物们依托感知,在冰冻正封时,提前上演着迎春的序曲。
唐代诗人元稹感慨小寒时节物候的变化,用诗作记录下这一自然现象。“小寒连大吕,欢鹊筑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小寒时节的物候在诗作中描述的惟妙惟肖,从而为后人了解小寒时节的鸟类变化提供了佐证。
小寒节后,作为留鸟的麻雀也活跃起来,它们用飞翔的翅膀丈量着紫燕到来的距离,用并不动听的歌喉召唤着其它留鸟,期许着百鸟汇合的时光。此时大多数留鸟开始了相互的追逐或啼鸣,呼唤着大地解冻,春芽萌发,暖阳普照。这些留鸟们的坚守,为小寒带来一丝温暖和感动。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在凛冽寒风里,在漫天冰雪中,梅花傲骨铮铮的盛开了,点缀着色彩单一的冬季;内秀的山茶花,既有桃花般的娇嫩和温柔,又有傲雪的情怀,在风雪中含苞欲放。清代陈扶摇所著《秘传花镜》载:“茶梅,非梅花也,因其开于冬月,正众芳凋谢之候。若无此花点缀一二,则子月几虚度矣”,梅花、茶花为寒冬腊月编织着缕缕馨香和梦想。
敬佩古人耐心细致的求索精神,掌握记录着自然界草木花卉的变化,及虫鱼鸟兽跟随季节的迁变。古人娴静和悠然的记载,体现的是置身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处在岁尾的小寒离春季已近在咫尺,如果说小寒给了冬季寂静和冷漠,倒不如说,小寒在为喧嚣和繁华准备着一份清爽的见面礼。
地白风色寒
伴随小寒的往往是一场接一场的风雪,大地在抖瑟里变得肃静。“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北方的风雪来得迅猛,降的也持久,在“地白风色寒”中,小寒罩上冰冻与凛然的面纱,隐藏起清爽与和谐的面庞。
“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北方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小寒节气最冷的现实,此时是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在冷空气强势南下中,进入数九寒天。“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冰冻的气候迫使人们穿上抵御寒风的棉衣,减少了户外作业。闲暇起来的人们偶尔望着漫天大雪,脑海幻化出别样的世界。
小寒时节的寒冷,为冰城哈尔滨营造出冰清玉洁的氛围。“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驻足这座冰城,有幸目睹能工巧匠极富灵感的雪塑、冰雕,在现代灯光科技的映衬下,如同进入一座童话城堡,冰雪被赋予了尘间的美轮美奂。观景者走出矜持,尽享着冰肌玉骨的动感美,冰魂雪魄的灵魂美,不染纤尘的皎洁美。徜徉于冰雪文化的世界,任谁的心灵都会被烘托得升华。
小寒节气的南方并不寒冷,冷空气还没有完全荡尽遗留的余温,正是“江雨蒙蒙作小寒,独立前山望後山”的时节,离寒冷还有一段距离。人们期盼飘飘洒洒的雪花降落,而后顺理成章的像北方人那样踏雪赏梅,但是这愿望大多只是空空的期盼,因而小寒在南方并未有“刮面苦寒风,侵凌透羔袖”的现象。
小寒给予北方土地歇冬的机会,除大棚种植户外,其他人不必再惦记田里的农活,处在裸露阶段的田地似乎也进入冬眠期。雪花和冰冻成为它们的保护,在酣睡里舒展起绿色的梦境,只待消融的雪水将它们唤醒。
在黄河流域和南方地区,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则是小寒时节的一抹绿色,给人眼前一亮的希冀。“今年冬暖久无雪,阳回又历小寒节”,如果小寒时节缺少雨雪,越冬作物会受到干旱的袭扰而冻坏,这时候的田野偶尔会活跃着勤劳农夫的身影,为越冬作物、为果树浇水施肥,以保证其安全过冬。
闲适度岁华
小寒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节,漂泊的游子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在家留守的老人孩子望着久违的亲人五味杂陈,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此时无声胜有声,亲人间的一个拥抱,融解了尴尬和无语;一句问候,诠释了渴盼和担忧;一杯热茶,驱赶了寒冷和疲惫,于是昔日冷清的院落重又充满了人气。
和各家的院落充满了人气一样,村头巷尾的人气也开始爆满,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子聚在一起,无需过多的寒暄,各自讲述着亲历的见闻,汇集起天南海北的信息。一股浓浓的乡愁在涌动,为寒冷的乡村增添着温度,为回乡的游子们带来慰藉,这久别后的重逢,总给人一份温暖和感动。
在这“天寒虽日短,岁晚亦身闲”的时刻,你可以不疾不徐,无牵无挂的睡到自然醒,然后邀七八好友围坐炉旁,烫一壶老酒,享受慢生活的节奏,回味曾经时光的味道。那份悠闲和逍遥自会从心底荡漾,一股幸福绽放于脸庞。
小寒时节已进入农历腊月,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这个节气开启了春节的前奏曲。“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腊八这天做一锅腊八粥,一家人欢喜而食,既驱赶寒气,又营造出新年的气氛,悠享家庭的和睦美好,内心油然而生的是善良和孝道。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从宋朝的记载可以推算,喝腊八粥的习俗已流行千年。时光荏苒,朝代更迭,小寒前后喝腊八粥的习俗却一成不变,一直秉持,这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所在。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歌谣对孩子有着特别的诱惑,在孩子们心中,过年已进入倒计时。现实也是这样,腊八节一过,年味便开始在城乡飘逸,在家家户户氤氲,商场、集市摆满过年的物品。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南方则忙着腌制腊肉腊鱼,存放起来留待春夏食用。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的养生就是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以养肾防寒为主,选择补气、补阴等食品,使精气内聚,以滋润五脏六腑。
养生除了食补,最佳之方就是锻炼,古人有冬练三九的习惯。中医讲究生命在于运动,只有经常性运动,才能抵御疾病的侵袭。“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小寒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的谚语,形象说明了冬季活动和锻炼的重要性。
随小寒适闲季节的来临,走亲访友的人多了起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亲朋好友相聚一起,在悠闲舒适里畅谈未来,追溯沧桑岁月;在“有酒轻寒夜”“屠苏成醉欢”中升腾起浓浓的亲情友情,岂不欢乐之至哉!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自然界的寒与暖,荣与衰在循环更迭,肃杀是疲惫后的休整,是繁盛后的反思。当小寒冷到了极致,天地间便有了回暖信息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