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刚刚离开,立春便紧随其后的跟来。一副春意朦胧、睡眼惺忪的模样,“春风东来暖如嘘,过拂我面撩我裾”,伴着徐徐东风,立春开启了新一轮回的序幕,春天的面纱自此揭开,万紫千红的美景开始孕育。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从立春算起,接下来的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六个节气都属于春季。由春寒料峭到桃红柳绿,由鸟语花香到杨絮飞落,春天将历经冰雪融化、百花盛开、绿树成荫的繁华和繁茂过程。
元代理学家吴澄编纂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立春作了诠释:“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春,打开了通向温暖和繁荣的门户,从此,淅淅沥沥的小雨将代替飘飘洒洒的雪花,温柔的春风将代替凛冽的寒潮,蓬勃的绿色将代替萧瑟的荒芜。
雪消风自软
立春后,风儿不再夹裹刺骨的寒气,变得温馨柔软,日益驱走着酷寒,抚慰着冻土、冻枝。“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尽管酷寒的余孽还时不时的骚扰,但立春的气势渐行渐强,春天的生机和生趣已是楚楚可见。
寒冬的积雪在春风里一点点消融,一滴滴的雪水浸溉着大地。暖融融的氛围催促着土层解冻,于是土壤伸伸懒腰也乖巧起来,敞开闭塞了一冬的毛孔,贪婪吮吸着氤氲在天地间的自然灵气。
田地逐渐变得蓬松,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在卧室的地毯上,全没了生冷僵硬的感觉。此时,披一身暖融融的阳光,俯身而卧,将脚拱入松软的沃壤,双手掬一捧细土,内心陡生扑入大地怀抱的温存与温暖。
春雪是冬春交接时的延续,是雪与雨移交时的不舍,从“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的粉饰,到“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的急不可耐,再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慷慨接纳,彰显着立春的大度,春雪的通情。那洒脱的飘飞成为百花盛开的前奏,成为呼唤春意的序曲。
唐代诗人韩愈钟情于春色,但此时的春色却不领情,摆出欲扑还拒的扭捏吊着诗人的胃口。望着纷纷扬扬的春雪,诗人浪漫的情怀得到了宽慰,一首清绝的春雪诗作瞬间而就:“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诗人不再对春色翘首遥盼,刚萌发的新芽也不再让诗人满足,飘飘而降的雪花却让诗人浮想联翩,诗人眼中的春雪,已化作花瓣穿飞于树丛间,装扮着人间春色,给初春增添了一份浓浓生趣。
实际上,春雪不像冬雪那般优雅斯文,泼辣的雪团扑簌簌落下,已没有了冬雪的淡定和悠然,也模糊了雪花的六瓣,急匆匆的神情如赶路的过客。“雪花风细拂春旗,一色云边漏暖曦”,在回暖天气里飘然降落的春雪,注定了很难久积不融,要么落地即化,要么待到拨云见日,在暖阳的照射下而消融。可不是吗?你看那沟堰、河畔、屋后庇荫处的残雪正在瘦身匿迹,直到全部浸入地下,化作滋润草根萌发的源泉。
徜徉于河岸,望着水波不停地吞噬薄冰,一股春意便溢满周身;极目瞻远,天边的白云柔和了许多,似乎在与春风和颜悦色的对话。“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跨进立春的门槛,东风的手脚便不再停歇,时而挥舞着椽笔勾勒着春天的景色,时而谱写着春天的诗韵,时而独步原野,任思绪飞扬在蓝天白云间,轻拂在溶冰的大地上。“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感觉得出,满堤春色的时光已渐渐临近。
春风一扫寒冬的肃杀和清净,唤得大地复苏,催得万物萌动。身心舒畅的人们走出温室,享受着咋暖还寒的春风,享受着舒畅暖融的阳光,徘徊踱步在田野、公园,尽情尝试与春意携手,与春色并肩,与春韵和谐。
律回山水醒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随着阳气的上升,气温开始回暖。杨柳在春风里摇曳着泛青的枝条,鹅黄的芽儿还在酝酿中;山色也柔和了许多,似乎听得到雪融山泉的叮咚声;蹲下身细察,小草的新生命在破土而出,鹅黄柔弱的嫩芽沐浴着春阳,已露出憨态可掬的姿容。
“万物苏萌山水醒”,沉睡一冬的山醒了,水醒了,草木也醒了,走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惶惶然舒爽腰身,而后尽情铺展着绿色,绽放着花红,澎湃着春韵,炫耀着春姿的曼妙。
古人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确立季节的星空标志,《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立春是春季的起始节气,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一年的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起着定调和奠基的作用。“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几千年的农耕历史,积淀起立春节气的底蕴,一年一轮回的立春,将古老的土地唤醒,抖擞着开始孕育新的五谷,生长新的希望。
在牛耕马拉的岁月,春季的耕作是从冻土融化开始的,“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以食为天的农夫早起晚归劳作于田野。因为他们深谙“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的祖训。机械耕作的实施,虽然缩短了劳动时间,但新生代的农民们依然遵循着“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的农谚,为的是不违农时,粮丰仓廪。
“句芒爱弄春风权,开萌发翠无党偏”,主管草木发芽生长的春神句芒是无私的,对待一草一木保持着公正和公平。同样,立春的起跑线对每一个人也都保持着不偏不倚,将汗水洒在四季的跑道者,将辛勤贯穿于每日者,就能在冲刺时把握主动,赢得欣慰和掌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谁也不愿输在起跑线上。赢在开始,赢在初春,就能更好地实现青春的愿望和梦想。
我国古人在对自然气候观察记录的基础上,采用物候变化反映季节的迁变。即把一年24个节气分为72候,一个节气分为3候,每候5日,每一候的气候转折和变更,都通过常见的自然的或动物的或人文的现象描述,生动鲜活的物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祖先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即在立春开始后的五日,转暖的东风融解了冻土,融解了冰层,融解了残雪;再过五日,蛰居的虫类开始慢慢苏醒,感知着外面的温度,有了爬出洞外的想法;又过五日,河里的冰冻开始融化,鱼儿浮到水面游动,水面上的碎冰片好像被鱼儿背负着一般,缓缓向下游走。三候相接紧扣,展现出一幅春风浩荡、冰雪消融的迎春图。
立春三候反映出了立春这15日渐变的自然景象。在叹服古人精细观察记录的同时,更敬佩古人高度的概括力和聪明智慧。
已觉春心动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排序,是祖先历经无数个岁月的细察考证,在节气与物候等谐和一致后,才最终形成现在模式的。当初的立春节气并未排在岁首,随着一代代人的实践验证,才认识到立春排在岁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当周朝以冬至为岁首时,立春还处在一般节气的尴尬位置;当秦朝将农历十月作为正月时,立春还茫然的不知所措;直到汉代将立春作为岁首节气,饱经沧桑的立春才有幸站在一年中的开端,作为春节标志的节气延续至今,映出耀目的光彩,赢得了万民的敬仰和皆庆皆贺的荣耀。
其实节气的排序只是人为,但季节气候的迁变却是自然运行规律使然。“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立春萌动的气息触动着诗人的思维,站在新轮回的起点,诗人们尽情抒发着诗情,表达着对新春的感悟。从“梅花带雪看”到“柳色早黄浅”,映照出初春气候的迁变,迈步于田野河畔的诗人寻觅着微露的春色,喜在眉梢;从“二月春风似剪刀”到“一霎轻寒青杏风”,则显示出仲春的气候,诗人们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融于草木虫鸟的氛围而吟咏唱和,将春色留在了千古流传的诗篇里。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大自然跳动的春心是在地气升腾中形成的,敏感的诗人在春寒料峭中,最先察觉出春心的跳动。于是选在初春晴朗日,或结伴出游,或独步荒野,感悟着春心,激发得诗心荡漾,诗情迸发。便有了“春心不语弦解密”的优雅,有了“陌头香骑动春心”的浪漫,有了“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豁达。正如宋朝范成大“千里春心吟不尽”的诗句一样,万物竞发之时,谁的春心不在萌动呢?
曾听过这样一个传说,立春的那一刻,地气会在猛然间升腾。古代有一地方的县官为了验证传说的真伪,便在立春那天约上乡绅土豪来到田野,让属下挖一个坑,把轻盈的羽毛放入坑中,到了立春的时刻,羽毛果然在地气的托浮中飘上来……县官和乡绅们信服了,下令鸣放鞭炮,庆贺大地回春及风和日暖时节的降临。这跃动腾升的地气,是否就是诗人笔下的春心呢?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春心使沉睡的万物苏醒,使苏醒的万物欲醉欲狂,使欲醉欲狂的万物寻求着繁衍生息的时机。
迎春辞旧岁
立春拉开了迎春的帷幕,“迎春正启流霞席”,“条风半拂柳墙新”,迎春的内涵蕴含着自然节候的立春和人文节日的春节两大项,有着丰富的传统底蕴。
古代立春日,皇帝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举办迎春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而后再扶犁扬鞭,行天子率耕之礼,以体悟稼穑的艰辛,给农夫做出耕作的表率,也为务农者带去自信。此项仪式称为“赶春牛”,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农业的重视,对粮食的珍惜。
整套仪式结束,再赏赐群臣,布德令施惠万民,这种活动在广大百姓中影响深远,逐步成为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也逐步成就了今天春节的热闹氛围。
农耕年代的报春是不可或缺的仪式,立春前一日,安排两名艺人顶冠饰带,边敲锣边沿街高喊:“春来啦,春来啦!”与此同时另一人则站在田间边打鼓,边唱着迎春词走向村庄,将春牛图和迎春贴送到各家,借以提醒农户珍惜春季的大好时光,不误农时的做好春耕活儿。
民间将立春叫做“打春”是有历史渊源的。为劝农耕作,在立春的前一日,村里的管事者在东郊田野用泥土塑一头土牛,也称春牛,旁边放置耕具和几把牛鞭,立春时刻,由村里的田把式和德高望重者执鞭抽打土牛,直打得“泥牛鞭散六街尘”。土牛散解的土块,被众人抢着带回家,撒入院落或牛圈,象征当年的庄稼丰收和牛仔的连续繁衍,民间将打土牛的活动称为“打春”,久而久之,“打春”成为立春的别称。
为赓续传统文化,促进文旅业的发展,有些地方每年的立春日都要举办“美丽乡村,赶春牛迎新春”为主题的活动,由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农夫扶犁执鞭,另一人则牵头真的黄牛,行走于村街,后面则是穿着盛装的妇女组成的秧歌队。在载歌载舞中,潜移默化的传播着重农珍粮的理念。
立春时刻的咬春是形象的比喻,寓意是将春咬住,把春留在心里,寄托了人们对春天向往的心愿。咬春的载体一般为萝卜,先拿一块洗净的萝卜,等立春的那一刻咬一口,便是满口的鲜脆甘爽;这时,慢慢闭上眼睛就能体会出丝丝缕缕的春意,那爽劲会让你久久难以忘怀,伴随你度过一年的好时光。
有的地方咬春载体则为春盘、春饼、春卷、生菜等,当你读到“青菜青丝白玉盘”和“生菜挑来叶叶春”的诗句时,不管是否处于立春时刻,那味蕾就已被勾引起来了,继而是春情、春韵、春色一股脑儿地洋溢在肺腑。
春节一般处在立春节气前后,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称为新年或中国年。过春节前,有类似序曲的铺垫仪式,先是二十三(四)过小年、辞灶,过了小年,年的味道就一天浓似一天了;在忙年的氛围里度过一周后,便迎来除夕节,这天的活动是早上接灶,上午贴春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红红的对联,高挂的灯笼,散开在空中的烟花,营造出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待到晚上的吃团圆饭、发压岁钱,熬夜、春晚等活动,则将迎新年的铺垫推向高潮。
除夕过后就是春节,也就是农历的新年,大人孩子早早起来拜年,而后慢悠悠走到街上看舞龙狮、高跷秧歌等表演,有的地方还举办庙会,请专业演员演上几天大戏,夹裹在拥挤的人群中,听着或委婉或粗犷的唱腔,热闹的年味油然而生,融融的春意也油然而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新轮回的开始节气,“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虽然万物尚未复苏,却已迎来“百卉已萌茁,光风扇晴波”的希冀,离花红柳绿只剩咫尺之遥了。
是的,只要敞开胸怀,接纳立春的气息,你就可驻足在青春时光里,驻足在繁花似锦中,长久地拥有蓬勃的朝气和盎然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