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惠源祥的头像

惠源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6
分享

黄土高原上矗立着一座永远的丰碑


 

第一次听说“路遥”的名字是高中时期。那时我刚上高中不久,是县城三中的一名学生。

我家距离县城很远,当时的交通还不是很方便,加之学校的住宿又比较紧张,于是父亲决定,在学校的旁边为我和村里的一名同学合租一间窑洞。只记得这眼窑洞的主人姓姚,年纪五十多岁,但是头发已经花白,瘦高的个子,一身朴素的衣服,一望便知他和我父亲一样,是一位善良质朴的农民,只不过他们住在城郊,而我们在农村。于是我和同学便叫他“姚叔”。姚叔的妻子个子不是很高,体态微胖,是个贤惠能干的女人,似乎是这个家庭真正的主人,因为大小事务都是她一手操办。他们膝下只有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可以说是老来得女,夫妻双方都对她格外疼爱。

说起来,我们也比较幸运,因为我们打听的这个住处,距离学校很近,从学校正前方出来,往前大约走一千米,顺着山坡往上就可以到达,但是到了雨雪天气就很不方便了。这个院子一共有四眼窑洞,院子的建置都是陕北建屋最典型的方式,四面开阔,坐北朝南。每天太阳出山,院子便迎来了第一缕阳光,这样一直可以照到黄昏时分。特别是冬天,你只需把小小的凳子放在院中坐下,沐浴冬日暖阳,真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每到周末,我不回老家的这些日子,我总会在凳子旁边放一点零食,然后悠然地坐下,手中翻开一本书,把它摊开放到膝盖上自在地看。

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但也有时候,我会选择一些课外书来读。只记得,那时看得最多的就是鲁迅的《彷徨》《野草》,特别是后者,我读了又读,但似懂非懂,因为有这种朦胧的感觉,我便更加的爱上《野草》!

那时我对文字的痴迷可以说如醉如狂。语文选读书、练习册、报刊杂志,只要有我认为精美的文章,我就会特别地留意,捧在手里反复阅读。有时竟可以背得滚瓜烂熟。有时不但背下来,还会把它们摘抄在一个专门的积累本上,一笔一画地默写或者是抄写,然后再用红笔圈点勾画,找出一些我认为好的句子,等闲暇时间就把它拿出来看。直到后来我走进了“路遥的世界”。

当时和我坐同桌的是县城西川一个乡镇的姓白的女孩,她不但长得漂亮清秀,而且善于言谈,为人大方,在我们班,学习也是名列前茅。渐渐的我们已经十分熟悉,相处也非常融洽,谈天说地,从古到今,由学习到生活,无所不谈。

一天晚自习课上,我从课桌里掏出了我的那个宝贵的“积累本”,这已经是第三本。同桌看见了,就低声地对我说:“我给你推荐一本书,你一定会喜欢的!”我听她这样郑重其事地说着,心里更加好奇了,悄悄地问她:“是什么书?这么好看?”于是同桌便极为认真地给我介绍说,是《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名陕北出生的作家,而且就在清涧。“我觉得你和这本书里的一个人物在性格上很相似,这个人物叫孙少平。”她又补充说。“哦,是吗?经你这么一说,这本书我是一定要看的了,书中的人物竟然有这么神奇?”我也好奇地回答她。恰好,我爷爷也是清涧的。

就这样,我第一次听说了“路遥”这个名字,第一次听说书中有一个人物叫孙少平,还和我十分的相似!在之后的几天里,我的心里便多了一个孙少平,我把他想象成我的模样,然后上学、吃饭……

我下定决心要买一本路遥的书。但这对我而言是万分艰难。学校距县城还有一段距离,步行一个小时左右。怎么办?只好步行。最关键的是我根本没有买书的钱。父亲留给我的生活费是有限的,而且多数是提前向村里的人借来的,我怎么忍心这样浪费呢?看来我只有痛下决心,从生活费中挤出一些钱来了。说做就做,大约半个月,终于在自己的“牙缝里”挤出了一些钱。我期待的周末总算来了。

我对同学说:“我到县城里逛逛,你去吗?”他听了很是惊讶:“怎么平时不爱逛街的人,今天要去,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我十分开心:“是的,今天太阳在西边出来了,而且很灿烂!”我对他说,想到书店走走,“哦,这才符合你的做法,我也顺便买几张磁带,任贤齐、罗大佑……”

我们顺着大理河的岸边,朝县城的方向出发。一路上河水潺潺,小鸟歌唱,公路上偶尔有汽车扬长而过……我们感到无比的快活。

一小时过去了,县城也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于是我们走街串巷,来到了一个书店,店面不是很大,书也新旧不一。我用贪婪的目光将书店的每个角落都仔细地扫视了一遍,只是为了找书上的两个字“路遥”。终于在书架中间的那一层,我看到了几本较新的《平凡的世界》。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我迫不及待地从书架上取下来,然后慢慢地翻开。啊,就是这本书,我一定要买下它。于是我又匆匆地看了一下定价。啊!三十多元?我摸摸自己口袋里的钱,十分心疼这三十几元。我原以为这么多么钱,买一本书绰绰有余,谁想捉襟见肘!像领袖下达作战命今一样,我果断地掏钱,就这样买下了第一本有关路遥的书,一本心爱的书。

哦,我终于读到了《平凡的世界》!读到了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孙少平!

然而我的高兴没有持续几天,因为我渐渐地发现这本书中的许多文字印刷明显有误,而且纸张的质量也相当粗糙,我终于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现在想来,又觉得十分有趣,我省吃俭用花了三十元买来的第一本路遥的书,竟然是盗版书籍。但就是这本书,引领我开始走进“路遥的世界”,一个充实丰厚的天地。从此,我所认识的每位老师,似乎都与路遥有关。

 

 

上大学的第二个学期,那时我正在重读路遥的作品。

说是“重读”,也并不准确的。因为有些作品我之前是完全没有读过的,这次只是更加系统、深入地阅读了一些。比如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长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等作品,这些我都是第一次阅读。渐渐地又摘抄积累了我认为精美的一些句段,满满的一本。后来我觉得,单是抄写这些句子不能表达出我自己读了作品的这种强烈感受。于是开始尝试写下自己对作品的一点浅薄之见。时间久了,竟然也有厚厚的一本。说是感受,其实也只是对路遥作品及作者情感思想的一个粗糙地梳理。于是只要空暇,我就拿出来看,只要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我就拿出来翻一翻,似乎只是为了安慰自己不要那么难过,“你看看人家孙少平!”

说也奇怪,当我翻开路遥作品,或是打开自己摘抄的那些句段时,心中总会有一种神奇而强大的力量在鼓舞我。这股力量就像冬日的暖阳一般,温暖了我的周身。此时我生活中遇到的苦难与烦恼都似乎荡然无存、烟消云散。无疑,我越来越觉得,路遥的作品已经成为治愈我身心的一剂良药。

原来,生活中我们的苦难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战胜的。世界是如此平凡,但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却不平凡,只要奋发向上、永不服输,苦难就在你的脚下。

一天下午,我们上的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给我们授课的是马玉红老师。那节课讲的是有关八九十年代的文学。话题自然是那时比较知名的作家作品。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马老师十分和蔼地问我们:“同学们现在都读了哪些作家的书呀?”然而,只有两三位同学回答,而且回答得也似乎很稀落。我便自告奋勇地站了起来回答。当然是班门弄斧,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一连说了十多位作家的作品,从铁凝、王蒙,说到了张承志、韩少功,结束时我还没有忘记,捎带一下西部文学,补充说:“此外,还有陕西作家群的一些作品,比如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路遥的《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贾平凹的《浮躁》《废都》、程海的《国风》,……”

大概老师不想让我失了兴致,她便问我:“那么我给你一节课的时间,让你给大家讲一讲你对其中一位作家作品的了解,你看可以吗?”

我当时也不知道自己从哪儿来的勇气,随口就说:“可以!”

第二天上课前,早早地来到教室,我拿着自己记录的有关路遥与陈忠实作品的两本读书笔记,心里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该讲哪一个好。不一会儿,同学们与马老师也来了。上课铃响了,老师示意我可以开讲。于是我就拿起关于《白鹿原》的读书笔记,登上讲台给同学们“分析”《白鹿原》。就这样一讲就是两节。下课后反响竟然出奇得好,同学们一片掌声与赞扬声。马老师似乎也好高兴,亲切地把我叫到讲桌旁边高兴地说:“源祥,你很适合做学问!

只记得,那天她给我讲了许多,并鼓励我多读多写,最好尝试着去发表作品。只是我只觉得这发表作品与我是如此的遥远,简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后她又问我有没有已经写好的稿子,如果有,可以拿给她看看。我真是受宠若惊,心中无比的激动。于是我对她说,关于《白鹿原》的只是以笔记的方式整理的。现在有一篇关于路遥的文字,只是字数太多,而且也相当粗糙。她听我这么说,就又鼓励我说:“这个没关系,你把它整理一下,发在我邮箱,我看一下!”说罢便拿出一支红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她的电子邮箱,然后递给我。

啊!我当时真是兴奋无比、感激万分,老师竟然跟我要稿子,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我马上答应了!但我到晚上就有些后悔,痛苦不堪了。因为在我上大学之前,我是几乎没有碰过电脑的,更别提要打字了!这是一万多的字稿子啊!怎么办呢?思前想后,最后决定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接下来的一周,我除了上课时间,就在微机室里打字。因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法”,就用拼音,眼睛在键盘上瞅来瞅去,十个手指也跟着笨拙地转来转去,仿佛花丛中的蜜蜂一般忙碌。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这篇“害人”的稿子“磨成”了电子版。按照老师留下的邮箱地址发给了她。

更让我感动的是,不到两天时间,马老师竟然用邮箱将修改意见发给了我。当我打开邮箱时,我惊呆了!老师的修改真是细致入微。有的在我打错的字旁边,有的是标点符号,还有的是某些偏薄的观点,以及参考文献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评论写作居然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严谨!于是我再次回到微机室改正。这次老师又给了我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告诫我:“写评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想法,而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主。你写的是路遥的评论,路遥作品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其实任何评论都是如此。”

是啊,真实。真亲实感才是文章的第一要素。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我的第一篇小说评论就这样在学报上发表了。大约又过了两个月,一天,马老师通知我可以到学报编辑部去取样刊。我听了,觉得喜从天降,哦,我的《路遥与陕北情缘论》!当我来到编辑部说明来意时,编辑部的一位老师很是诧异地问:“哦,原来你是一名学生?”我不好意思地说:“是的,老师您好!”

因为写路遥的评论,就这样,我和马老师便渐渐地熟悉起来了。我要感谢马老师,我的恩师马玉红老师!我更要感谢路遥,我甚至觉得,是路遥让我遇到这样耐心细致的老师!

 

 

大学毕业生后,我四处奔波。那时候我常常坐着班车,穿梭在老家与省城的国道上,途径清涧县王家堡村时,总会路过庄严肃穆的“路遥纪念馆”。宽大的墙壁上,一张黑白底色的巨幅路遥像神情庄重,令人望而生敬。每次总想去走一走,拜谒路遥,无奈行程匆匆,屡次落空。

后来回到了陕北,又来到延安。因为文学的缘故,我有幸结识了著名作家、曹谷溪老师。曹老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是“陕北文学的领路人”。青年时期便声名卓著,他创办的《山花报》在全国更是独领风骚,同时又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如史铁生、陶正、海波、路遥……

曹谷溪老师既是路遥的伯乐,又是路遥的好友。曹老与路遥的友谊之路与文学之路,见证了陕北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陕西文学的进步。

至今我还记得曹老对我们晚辈的谆谆教诲,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人不一定能流芳百世,但千万不要遗臭万年,要多为社会做贡献,这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与尊严呢?这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思索的严肃话题。“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此刻,我的脑海里又想起了路遥所说的那句话:“我们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

 

 

正如《离骚》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还是觉得,我所认识的每位老师,似乎都与路遥有关。

因为长期在延安工作,在这片圣神的土地上,我有幸结识了许多钟情文学的老师与朋友。

其中,延安大学的梁向阳老师,为人谦和,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真可谓当代学界的一股清流。正如他的笔名“厚夫”一样,正如陕北这厚重的土地一样,他厚实大气、学问精深。

梁老师曾任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是当代路遥研究的权威专家、学者,他与路遥亦师亦友,也是延安大学路遥研究中心的主任。当然他还是全国的知名作家,他的《走过陕北》《路遥传》,更是家喻户晓。

有一天,他带着我们几位青年文学爱好者参观了路遥文学馆,并且声情并茂、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关于路遥的感人故事。他还告诉我们:“路遥一直是在拿生命在写作,因此,他的作品在也是持续火热的,《平凡的世界》的发行量更是不断刷新……”

是的,古往今来真正的写作者,哪一个不是在用生命来写作呢?看看屈原、司马迁、蒲松龄、曹雪芹、鲁迅……于是,我又想起了延安大学背后那一座著名的“文汇山”,路遥墓的墙壁的那两句话: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我觉得,路遥与厚夫老师身上都具有这一种浩然之气。

也许这就是陕北的气质吧!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似乎每一个大人物都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存留于天地之间。

由于路遥,我不仅爱上了陕北,更爱上了文学。

如今,路遥已经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几部著作,不只是文学,更是一种奋斗者的昂扬姿态,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生活在这个纷繁变幻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正在书写自己的人生。

哦,路遥,黄土高原上矗立着一座永远的丰碑。这座丰碑是那样的雄伟高大,它激励着无数的有志青年,为了梦想而努力向前。

无疑,在今天,路遥已经不只是一位作家、一个人,他更是一种文学的魅力,一种奋斗精神的再现,一种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与生命标识。

哦,路遥,黄土高原上矗立着一座永远的丰碑。哦,路遥,请允许我用《不朽的路遥,永远的丰碑》这首诗结尾吧:

 

信天游不知道唱了有多久

只要高原还在,歌声就不会停息

苍茫的黄土地,像老子的《道德经》一样博大精深

无定河三个字最富哲理

大河流过的地方,是久远的鬼方

自然还有一个传奇的匈奴与闯王

 

哦,路遥

你就像这悠扬的信天游

你的身上有鬼方的影子,或闯王的品质

你的身上汇集了陕北人所有优点与缺点

 

你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与这苍凉悲壮而悠远深邃的黄土地多么相像

大河流过的地方,是久远的鬼方

就像这不羁的无定河一样,浩浩荡荡

平凡的世界里,自有他人生

黄土高原上,矗立着一座永远的丰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