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跋
傅建国
从温州出发,往南,车过南白象,林立的钢筋水泥浇铸的高楼大厦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扑入眼帘的是广袤的田野。极目远眺,景色因季节变化而变幻,有时是遍地金黄的稻田,有时是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蔬菜,更多的画面是青山绿水四季如春。如果你有闲情逸致可以什么都不去想,尽管随着呼呼的车速领略窗外一派乡村田园风光:近处树林葱绿纷纷迎面扑来,远处青山如黛缓缓移动旋转……继续前行,途经仙岩、塘下,千年文明古县——瑞安,就近在眼前了。
大约自2000年始,独自开车在温州与瑞安之间来回奔波,已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程。熟知我的朋友都知晓我在瑞安联系业务推销牛皮。这是因为瑞安有许多制鞋工厂,企业主原先大多是农民,改革开放后,他们和大多数温州人一样白手起家,创业谋发展。瑞安鞋企的老板讲信誉,口碑好,做生意跟他们合作心里踏实,因而对于众多皮革推销员来说相互竞争也就更加激烈。好在我比较淡定,只要有碗饭吃就可以了。所以,我时常会漫不经心地变换角色,即一边向客户推销皮革产品,一边同他们畅谈有关文学写作的话题。我的车副驾驶座椅上,经常堆着相关的文学报刊杂志,其中也包括自己创作发表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按理说,推销牛皮是我的生存之道,我要靠这个来养家糊口。写作有什么用呢?仅凭我这个只有初中毕业的庄稼汉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如果单纯地指望写作的话恐怕连西北风也喝不着。然而,缘于青春时期根植于我脑海里的文学情结,工作之余依然我行我素,一如既往地沉浸于我的文字世界里。我想,推销员的路径只不过是自己谋生的一种手段,活着的意义应该让生命的个体增加一些宽度,让生活变得更丰富一些。于是,我习惯凭借向客户推销牛皮产品之机,希望通过谈论写作的得与失、苦与乐向人们敞开心扉,推销我的人生成长历程以及内心情感世界。就这样,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肩膀上扛着一捆捆笨重的牛皮而心灵却背负着文学的行囊一同行走,成为我推销生涯中平淡、琐碎、繁重、劳碌而又充实快乐的一种生活常态。
家中有数本“打工文集”——那是长期在温州一边打工一边写作,发表在各大报纸上的豆腐块文章的剪报结集。虽说只是粗糙的自编粘贴文本,毫无美观可言,但足以印证了一个农民工在艰难生存环境下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对文学写作的喜爱与热情。我始终认为漫漫人生之路,由于各种原因物质上或许没有多少财富,甚至可能会赤贫,但精神上不能一片空白没有梦想。写作,也许就是我的追求我的梦想。或者说,我的写作既是对童年由于家境贫寒而造成的自身文化不足的一种弥补,又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中的人生价值的自我思考与感悟。同时,也使得我在当下纷繁浮躁物欲横流的时代浪潮中,寻找一所精神家园或一寸心灵的净土。由于自身一直对文学写作的痴迷与执着,天长日久,每当我开车前往温州瓯北、鹿城、龙湾,尤其是瑞安各个工业区,背着牛皮一跨进工厂的大门,无论是老板或是员工就会热情地说:“作家来啦,最近有没有出新书啊?”我知道这是人家跟俺客气,其实俺算哪门子作家呢?但我相信他们这样称呼绝没有嘲讽的意思,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
一直以为,当年贫困落魄的我能够从皖南融入温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我这辈子的幸运。在温州,我一切从零开始,并且再次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拥有许多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诚然,随着岁月年轮的滚动,人到中年的我时刻惦念着养育我生命成长的皖南故乡,难忘人生旅途中在那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曾陪伴我一起走过的父老乡亲……因此,我的写作一直怀着感恩之心——感恩生活,感恩故乡,感恩温州,感恩所有默默关心和支持着我的亲人、朋友。谨于此,拙作《从皖南到温州》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尽读者满意的地方,但,我一直努力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首先是干净的,美好的,发自内心的,像故乡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然后在上面播撒希望的种子,结出理想的果实来。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原载2013年5月19日《温州晚报》
从皖南到温州 傅建国著
2013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