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6/01
分享

在场、态度及深情



相比较于阅读一篇小说、观看一部电影、或进行一次人物访谈之类的评论性文章而言,个人以为,评论一部散文集,其难度要上升一个台阶。散文集虽说是作者在某一个时期有感而发或零打碎敲的作品汇集,但也有一部分篇章可以说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其文本题材的广泛性,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年轮经纬的跨越性,均给评论者的阅读理解及评论的范畴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近期,悉心阅读了章秀平的新著《时间的图像》(以下简称《时》)一书后,心里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却一时无从下笔。不得不承认,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有难度的评论写作,我一时间很难用一两个词汇来定义《时》这部作品集的思想内涵,就好比当你走进了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区域,你虽然被眼前几分美丽几分神秘的景色所吸引,且为之动容,但却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心中的喜悦或迷恋之情一样。

时间是一个概念,四季轮回,无法用一个标杆来衡量,更何况它本身包含着无限的不为人知的“不确定”性。而图像却是作者内心的印记,是人生成长路上所经历和遇见过的一段真实的存在。作家的书写,表达的既是一段心路历程,也是对过往的岁月一个清晰的回眸。

在这个多雨的季节,此刻窗外正下着大雨,鄙人正好暂且不用出门讨生活(跑业务),然后给自己泡一杯茶,便可以安静一个下午了。我坐在电脑前思忖良久,将《时》重新选读一些章节,随着手指下意识地在键盘上的敲击,“在场、态度及深情”三个有意思的词语,一下子在屏幕上跳跃出来。

是的,这是我对《时》这部散文集的阅读理解。当然,一部作品集不可能只是几个词语就能概括得了的。但,抛砖引玉,分享阅读心得,不妨乐事一桩也。

先来聊聊“在场”。

《时》在图书设计方面是一部编排“随意”的集子,作者只是按文章“亲情”、“友情”、“旅行、阅读、观影”三个组成部分,分为第一辑、第二辑和第三辑。这种貌似随意的编排,其实是有意识地忽略传统“导读先行”的理念,给读者带来比较轻松自由的阅读想像空间。

纵观近代文学发展史,优秀的作家都是生活在“一线”;而诸多经典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反映的都是某个特定时期的时代气息。《时》里面的作品,大多读来颇为亲切,令人感同身受,是因作者在写作时,营造了一种宽松的氛围。日常生活本是枯燥的,生老病死柴米油盐,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浮躁而焦虑。在场,是章秀平写作的一大亮点。她不回避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所遭遇的各种矛盾和不堪,她的叙述视角是生活化的,其语言是真诚坦荡的,于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有了这种“在场”感,对于作者的笔下的日常化描述,我们就有了感同身受,心底就引起了“共鸣”。《童年的年》里有儿时的回忆,画面清晰,字里行间弥漫着远去的年味;《门里-门外》一文中的“我”身为病人家属,在医院短暂的进出,体验到了处在生命边缘的另类人群,他们其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从而感悟出对生命的尊重;《菜场》生活场景,信手拈来,充盈着世俗生活的烟火味儿。

作者“在场”,在轻描淡写之间将读者引入她所要表达的一种生活和思想状态,从而引起作者与读者心灵上的共鸣。这是《时》这部作品集的一大亮点。

再来说说“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爱情也好,友情也罢,最终能走多远?缘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一个因素,要看彼此的三观合不合得来?

一部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满意度如何?文本的艺术性固然重要,但更要的是作者的价值观,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即便是一篇游记的写作,你如果仅仅告诉读者“到此一游”是远远不够的。对笔下的风景是赞美,还是挑剔?你得有态度。记叙一件事情,仅仅写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你缺少一个明确的态度,那就不叫文学写作。文学,是人的思想情感的产物。

章秀平的写作,尤其是在《时》这部文集里,每篇文章除了作者本有的感悟及思考以外,更多的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态度。这种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写作,是觉悟,更是良知,是一个作家在为守护心灵家园而作出的努力。

“然而,将娶过七房女人‘引以为豪壮’的社会,从根本上就掩盖女人的身影和声音。这种白鹿原上根本性的生态环境,注定了一个有名字的女人的悲剧命运!”(摘自第222页《谁杀了田小娥》——陈忠实《白鹿原》人物赏析之一)。这作者评论小说《白鹿原》所发出悲悯的声音。

“在路上,四季在轮回,风景在转换。你有你的悲欢,我有我的凄然。出发,行走,叩拜;单调,重复,无意义。情节没有高潮,结局已然确定……生命本是一段无所谓意义的旅程,我们仍然需要出发,行走。叩拜。”(摘自第230页《在路上》——观影张扬的《冈仁波齐》)这是作者观看电影《冈仁波齐》后所发出的一种对编导及作品理解的声音。

在行走中阅读,在阅读中书写,在书写中表达自身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之立场和姿态,是《时》这部作品集第二大亮点。

最后谈谈“深情”。

网络时代,朋友圈里的网文如洪水泛滥,稍不设防,或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会被泛滥的网文及泛滥的情感所淹没。

在《时》这部文集里,作者的情感是节制的,冷静的,甚至是隐秘的。然,读者仍不难从字里行间品味出文章的背后,是作者的一片深情。

“想想还在意识混沌中的老母亲,想想这耻于人前吃药的中年男人,想想这无着无落的圆脸女子和她背负的一个家。我的眼泪也止不住涌上来。唯有爱,唯有深爱,它在艰难的时刻显得特别重要。”(摘自第27页《第26床》)这难道不是作者对人世间那些正遭遇病痛折磨的人而深表同情的情感自然流露吗?

“我解开理发围巾,甩一甩积在围巾上的粗短的头发,拿起海绵扫在他脖颈处轻轻扫过,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师傅:怎么样?还不错吧。父亲缓缓抬起头,嘴角浮起一丝笑意。”(摘自第36页《给父亲理发》)这就是一个女儿对父亲最深的爱!

深情,是《时》这部文集的底色。在《后会有期》《小别离》《她们》等篇章里,都不难发现作者是一个特别恋旧人,更是一个十分珍惜友情的人。

前不久,偶遇鹿城区作协员林晔女士,她热爱朗诵,恰好作者章秀平女士也是一位资深朗读者,她们之间经常在一些阅读朗诵会上有过接触和交流。她是这样评价章秀平的:

秀平她人如其名,有水平却很低调,有才却从不骄傲。

的确。《时间的图像》一书,不仅见证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写作实力,同时也使广大读者邂逅到了一位心灵曼妙、且行且歌的70后女作家的身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