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7/08
分享

有一种品格叫做“坚守”


1986年,十七岁的杜志平幸运地拥有了人生第一枚手表,而且是上海牌名表。十七岁,无论多么优秀,也不可能有多余的可支配收入来进行这么高档次的消费。那么,这块手表是哪里来的呢?原来,一年前,杜志平中考失利了。有梦想、有志气的他心有不甘,想复读,但复读需要父母给予支持和理解。然而,他父亲不但不理解,而且还反对,并希望儿子干脆跟自己到工地上搬砖去……母亲虽说心疼儿子,但也深知丈夫的牛脾气,情急之下,搬来娘家小舅子当救兵。舅舅出面打圆场,外甥杜志平终于有一次重头再来的学习机会……

“一年的复习,我心无旁骛。1986年中考,我以超出分数线20分的成绩被瑞安师范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父亲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不久,父母为我在家门前的道坦里摆了十三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老师。舅舅、舅妈都来了,他们送给我一块上海牌手表和一只褐色的牛皮箱。端详着这块闪亮的崭新手表,我激动得竟然连一句感谢的话也说不出来……”(摘自杜志平《一块上海牌手表》一文,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21年4期)

如果说这位舅舅是“中国式好舅舅”的话,那么,杜志平就当之无愧为“中国式好外甥”。舅舅的支持和鼓励只是外因,最终的路要靠杜志平自己走。他有一颗青春火热的上进心,又有脚踏实地勤学苦读的拼劲,最终学有所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更主要的是,作为外甥的杜志平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且看他在《一块上海牌手表》的文章结尾深情写道:

“这块上海牌手表陪我度过三年的师范学习时间,又陪我走上乡校的教坛生涯。直到2000年我结婚时,我才依依不舍让它“退休”。我把它装在一个非常精致的红木小盒子里,珍藏于床头柜。我想,能放多久,就放多久……”

1988年,彼时正在瑞安师范院校就读的杜志平,爱上了文学写作,成为“文学青年”一枚。得知家乡仙岩镇文化站成立了“绿潭”文学社,他踊跃报名加入,随后,在镇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他受邀请担任《绿潭》编辑。杜志平谦虚好学,向文学前辈看齐,不懂就问,因此,《绿潭》办得风生水起。

“由于刊物兼顾到镇里的时政要闻,文学习作又都很有乡镇的泥土气息,稚嫩而又朴实,虽然当时还只是机械打字油墨手印,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其时,绿潭文学社搞得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不但得到镇、村干部的充分肯定,受到瑞安市文联的表彰,其经验还在温州市社团工作会议上作过典型介绍。《绿潭》出刊十二期后因故停办,‘绿潭’文学社也随之逐步走向沉默。虽然《绿潭》刊物的生命有限,却在我的心灵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的印记。”(摘自杜志平《从〈绿潭〉到〈绿〉》一文)。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个文学的黄金时代。通过这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当年身为文学青年的杜志平,紧跟时代的浪潮,对文学的热爱之情令人羡慕而敬佩。

或许是文学的种子在心底深深地扎下了根,杜志平自从瑞安师范院校毕业、走向教育工作岗位以后,尽管日常教学事务繁杂,但文学情结始终在心头挥之去。因此,他一边在尽职尽责做好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同时,一边行走在文学的边缘,阅读与写作,成为丰富和提升他自身文学素养的一种生活常态。

记得第一次认识杜志平,是在2009年七月的一天。那天温州地区遭遇强台风天气,我和几位文友冒着风雨从鹿城前往仙岩中心学校拜访杜校长,商议瓯海区作家协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筹备会议相关事宜。由于鄙人在温州长期从事皮革销售工作,加之性格外向,无意中养成了到哪里都喜欢高分贝地自我推销一番的习惯。与此迥然不同的是,文质彬彬的杜志平先忙着给大家沏茶,然而安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一边饮茶,一边倾听大家的发言。我发现,杜校长的办公室非常简朴,除了办公用品,大多都是教学方面的书籍和材料。印象比较深刻是,杜校长的书架上有不少文学类的书籍,其中,我还发现了一叠《江南》杂志。我冒昧而又好奇地问他《江南》是哪里来的?

杜校长呷了一口茶,笑道:“我自己订阅的,我每年都有订阅一些文学刊物的……”

由此可见,一个由文学青年成长起来的教育工作者,后来写作出《一块上海牌手表》这样的美文,便是情理之中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毕竟各自的生活圈子不同,十多年来,我和杜志平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又由于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写作爱好,再加上微信时代的通联便捷,我们之间非但不陌生,相反却十分熟知。当然,我说的熟知是以文会友,即通过文章作品而对作者的内心世界及生活情趣和志向的深层次了解。

身为70后的杜志平,从小又是在仙岩乡村成长,因此,他的写作既勤勉又非常的接地气。前不久,在朋友圈拜读了他的新作《买房记》(原载《散文选刊》2022年第5期),感慨不已。《买房记》写的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从选房到购房,几经波折,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住房是人生大事,安居才能乐业,必须要慎重起见,考虑周全。作者在购房这件事情上所遭遇到的纠结和无奈,其实正是当下社会大众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令人欣喜的是,杜志平不愧为是有过文学青年的成长经历,文笔老到,格调端庄,字里行间没有牢骚及焦虑不安的情绪,而是充满着家庭的亲情和温馨。如购房之前与爱人商量,几经折腾选择不下房源时,又诚恳接受在省城浙大读博士生的女儿的意见。后来,当终于有了满意房源的信息而又举棋不定时,女儿在“牵挂”群里表明了她看法和态度,作者立马获得了精神的支撑,等等。从这些信手拈来平凡而又生动的细节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杜志平勇于拼搏、奋发进取,而在家庭里却甘愿放下身段,以谦让的秉性,宽厚的胸襟,担当着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角色。

教育工作者向来被堪称之为人师表的楷模和典范,爱岗敬业更是一种境界。自2013年下派到仙岩社区担任社区书记兼主任之前,杜志平在仙岩中心学校校长兼仙岩一中校长岗位上已工作了十年整。2015年,他又回归教育工作岗位,任丽岙中心学校校长兼任岩松中学校长。长期以来,杜志平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人谦卑,不断地努力自我完善和提升综合文化素养,陶怡人生理想情操。工作之余,他常常不惜放弃节假日休闲时光,埋头勤奋创作,时常有文章见诸各大报刊。他有没有给自己列一份年度创作计划?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却列了一份已完成的文章表格,时常将已经发表的作品在朋友圈分享和更新。这是十分难得的!在我看来,杜志平的写作始终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叫做“不忘初心”。因此,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乡土气息、人文情怀,以及在岁月的旧时光里寻找值得留恋和书写的点点滴滴。当年从瑞安师范院校毕业走向社会,一晃三十来年过去了,如今“不惑”之年的他在教育战线上默默奉献的同时,一直坚守在文学的园地里笔耕不辍,且硕果累累。他的写作,秉承一贯质朴的文风,字字句句充满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与抒情,对往事的追忆与思忖。他的文章好读,耐读,因而,值得读者品读。

坚守,是一种品格。杜志平在对教育本职工作坚守的同时,却让文学艺术思想的火花在文字间发光,更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境界和情怀。不过,坚守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然而,杜志平却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真诚为他点赞!


2022年6月29日于温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