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6
分享

蓓 蕾


深秋的一天早晨,我习惯打开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位朋友如此感慨道:

人生最大的运气,不是捡钱,也不是中奖,而是有人可以带你走向更高的平台;其实限制人们发展的,不是智商学历,是你所处的生活圈子、工作圈子。所谓贵人,就是开拓你的眼界,带你进入新的世界……

我立马点赞!

坦率讲,朋友圈里关于人生哲理的贴子看得多了,思绪也比较麻木了。但是,我依然被上面这寥寥数语而触动。我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人的身影来,她三十来岁的年龄,身材微微发福,刘海发型下有一张酷似歌星毛阿敏的脸庞。我清楚的记得,当时食堂里几位女同事,我和老乡小王都称呼她们“老师母”,唯有蓓蕾女士,我们可以直呼其名。

将记忆的光碟按一下回车键,让时光回归至20年前:1994年,我从皖南到温州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位于飞霞南路的东屿发电厂食堂做勤杂工。东屿发电厂是国营企业,发电设配必须不分昼夜地运行着,所以食堂的经营宗旨不在于营利多少,而在于为在岗职工就餐提供便捷服务。但在市场经济体制感召下,工厂为了将现有资源利益最大化,固然将食堂实行内部承包。至于承包后的营业收入怎么分配?当然不在我的知情权范围内。我所关心的就是每月250元的工资,老板能不能及时发放?但我知道厨师老董,职工阿英、阿华、月梅、蓓蕾和金妹他们虽然在承包者周老板手下工作,但他们的工资和相关福利是按他们的实际工龄,依然享受与发电厂其他职工一样的待遇。因为她们不是外来务工者,而是工厂正式职工。

在温州,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我听得最多的是“老师”和“老师母”两个词。阿英、阿华和月梅三人都是50后,我们叫她们老师母,她们自然是乐呵呵地欣然答应。蓓蕾和金妹两人都是60后,我与她们年龄相仿。金妹身材小巧,性格乐观,我们一有事就“小老师母、小老师母”地叫唤,金妹总是嘻嘻哈哈笑个不停。唯有蓓蕾总是一本正经的模样,上班时间很少见她与其他人开玩笑、说闲话。甚至,别人称她一声“老师母”,她却很不乐意。我曾经就被她数落了一通。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说,不要叫她“老师母”,她不喜欢。没办法,我有事就改口直呼其名“蓓蕾”。开始,我还有点不习惯,认为自己不礼貌,但蓓蕾却很随和,我就放心了。不过,蓓蕾虽然看上去为人有点古板,但对待顾客却十分热情,对外来民工的我和小王也很关心。比如说,我每月“二百五十元”的工资,蓓蕾就多次跟周大板较真,说这个数字很难听,再说我的工作量远远不应该是这个待遇。周老板为了自身的形象及口碑,从四月份起只好给我涨了50元。1994年的50元,特别是在当时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工来说,我还是能够派上不少用场的。

前面说了,蓓蕾她们是电厂正式职工,工资待遇自然比我们外来民工优越。比方说,她们不仅每天下午可以轮休,每人每周还可以享有一天休息。每每轮到蓓蕾值晚班的时候,望着她不露一丝言笑的脸,我都比较拘谨。除了工作,我们很少有其他生活方面的交流。然而,快要到年底的时候,有一天,蓓蕾趁四周无人的时候,突然问我明年有什么打算?我当时孤身一人,处境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对于未来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于是我难为情地摇了摇头。

蓓蕾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她便友善地进一步问道:“那你有没有想过要换一份工作?比如说,你是否考虑过将来应该有怎样发展?”

“发展?”我睁大着迷惑的眼睛,感觉这个词太过于理想化。

“对呀!你觉得呢?”蓓蕾向我投以关切的目光。

我忽然觉得一向冷静严谨的蓓蕾女士也有温情的一面,面对她真诚善意的目光,我只好坦言自己的无奈。我说:“作为一名打工者,谁都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问题是我原先在老家只会务农和篾匠手艺,来温州打工我既不会开车又不会做皮鞋,除了力气,几乎身无一技之长,只好……”我把“只好在这里端盘子洗碗”咽进了肚子。

蓓蕾笑了笑,——我发现,她笑起来的样子其实还是蛮可爱的,她说:“技术只是一个方面,人品也是一个方面。你在这里工作快一年了,你为人勤快,肯吃苦,做事细心,又有责任感,大家都看在眼里,所以……我问你想不想重新换个工作?当然,我不能保证新的工作岗位工资会比这儿高多少,但我相信你一个大男人,至少在新的工作环境里心情肯定会大不一样……”

我激动地点点头。她的一席话,都是在替我分析考虑,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原来,蓓蕾的丈夫王先生在温州河通桥鞋料市场一家皮革公司担任业务经理。该公司需要招一名仓库员。皮革是“软黄金”,非常值钱,所以,仓库员的人选非常重要。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在食堂工作期间的一举一动,蓓蕾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的“劳动不分贵贱”和“吃亏是福”的工作态度,无意中向她递交了一份令她满意的答卷。所以,蓓蕾把我当第一人选向她老公作了推荐。就这样,1995年新春伊始,当我再次从老家来温州时,便告别了昔日整天身着蓝色工作服端盘子洗碗的食堂,进入了王先生所在的皮革公司,做了一名仓库兼店员的双份工作角色。

蓓蕾的老公王先生也是个热心人,上班第一天,他就以经理的身份,像一名授课老师那样明确地告诉我说:“你目前的职位只是一个过程,只要你肯学,等你掌握了皮革知识,熟悉采购与销售之间的流程,并且善于与客户沟通,将来你也可以做业务。总之,你的能力有多大,收入就会有多少……”

我怦然心动,仿佛一个走夜路的人,一下子遇到了灿烂的灯火。从此,我的打工之路迈入了一个挑战与希望并存的轨道。

光阴似箭,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已从而立之年迈入知天命之年,又从知天命之年靠近耳顺之年。回眸过去,从皖南到温州,一年的食堂伙计,六年的仓库店员打杂,八九年的市场推销生涯,点点滴滴的积累之后,最终让我在温州迈出了独自创业的坚实脚步……如果说,今天的我能够在“中国鞋都”皮革行业里拥有巴掌大一小块立足之地的话,那么,我应该要感谢曾经为我引路搭桥的蓓蕾女士。是她,在我人生彷徨、迷失方向的困境里,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开启了一道门,指明了一条道,让我从随遇而安的思维胡同里走了出来,真正领略到温州这片热土地,赋予新温州人的天空是那么的蓝,道路是那么的宽,生活是那么的绚丽多姿!

岁月是条长长的河,沿途有着四季变幻的风景。在我人生不停行走的笔记本里,书写着许许多多令人感动难忘的名字。蓓蕾,这位朴实善良的温州女人,自然名列其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