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做过很多工作,其中认为是“铁板碗”的职业,结果都很意外又很自然地半路转业,或者说是被动淘汰,而一些业余爱好却成为陪伴大半辈子的非职业的职业。
首先自己是一个农民,耕田种地十多年,公粮交了七八年;其次自己是一位篾匠师傅,当年走村串户,为农家编织篾具篾器,蓬勃的青春与务农、做篾匠,构成了一个山村青年的青葱岁月。而立之年过后,从皖南到温州,开启了泥腿子上岸的道路。从乡村到城市,说说可以,生存下来真心不易,若真正融入这座城市那就难上加难。如此,在温州成功创办秋浦堂茶庄,经营无论盈亏,都是一个民工在第二故乡一种精神上的文化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发展进入快车道,大江南北,天翻地覆,尤其是千千万万个进城务工的农民,不少人从打工起家而改变了命运。种田于我已经是比较久远的事情了,做篾匠于我也是比较久远的事情了,在温州二十多年的皮革销售工作,亦已是昨天的故事了。
青春年华,人穷志不短,做起了作家梦,文学不能当饭吃,终究是业余爱好;曾经是一名乡村代课教师,然,一个“代”字养活不了一个家庭,因此,三年零5个月的讲台生涯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所击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天的我依然执着地投身于自己所喜爱的文学写作,用滚烫的热爱之情将业余爱好做成了非专业的专业。比如说,6年前申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时,我在个人文学创作强项一栏里,勾选的是小说。其实我的散文自有人间烟火气息,我的诗歌字里行间充满真情而不滥情。身为民工的我从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一名中国作协会员,业余写作竟然成为个人终身职业。
30年前,我务农、做篾匠,同时还是一名乡村代课老师。3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学生称呼我老师,得到21世纪10后的认可,彼此有着共同的语言,作为老师,本人感到十分欣慰。
不仅如此,这些年本人也因一些单位邀请,如走进温州市和永嘉县图书馆,走进鹿城、瓯北等学校,讲授阅读与写作的经验,畅谈文学与生活的感悟,受到众多学生及广大读者朋友的点赞。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就是一个有品位的人,一个灵魂有趣的人,一个值得信赖并与之沟通交流的人,一个不被时代抛弃的人。
是为序。
跋:卑微与倔强
自2018年1月1日始,本人在朋友圈以001为序号,开启记录生活笔记新模式。截至2024年8月1日已有130篇日志,共计12万字之多。游子笔记虽说都是一些即兴与随性的零碎文字,却十分真实和真诚,有人生旅途的邂逅,有平凡生活中的收获,更多的是一些乡村往事的回忆,以及人生岁月中的感怀和感悟。2024年9月,本人有意识地开始整理朋友圈笔记,并以《行囊春秋——一个人的微博》为题,在秋浦堂茶莊公众号陆续推送,与广大读者分享一个60后民工作家在城乡之间奔波劳碌的思想情感及生活状态。
坦率地说,日志在公众号推送,读者少得可怜,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但日记这种文体本来就是很私密的事情,不要有过多的奢侈的愿望。编印这本书的目的,也只是给自己看看,或者说将来假如写自传的话,当做一个现实版的生活素材而已。
从乡村到城市,不自信的我向来在世俗的生活里过着卑微的生活。作家有两种,一种会“作”,一种不会作。当然,我说的“作”是褒义,就是有才华,想象力丰富。想象力是一个作家求之不得的写作天赋。遗憾的是我的写作不会“作”,文化基础不够扎实,不善修辞。2008年,第一部作品集《人在旅途》出版,读者大多都认为文章平实,貌似生活的记录。
如果说不会“作”也能成为一个作家,那么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完全是个人经历与生活的恩赐。生活把一个卑微的人磨砺成一个作家,于本人骨子里的倔强是分不开的。
倔强,说好听点是执着,说难听点就是固执。回顾自己的写作之路,可以说是倔强成就了我的昨天。明明知道自己基础差,明明知道作品发表难,明明知道生活有着诸多的不容易……却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写作的初心。
当然,倔强也是需要一些底气的,首先你得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写作毕竟也是体力活,熬夜,充当键盘侠,一字一句地码出来,一字一句地校对,假如没有足够充沛的精力,就无法跟自己倔强。
再补充一点,倔强是一个作家的一种姿态,是对文学情怀的一种状态,是坚持“写什么与不写什么”的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具体到作品的质量就不能过于倔强,要多听一听读者的声音,要敢于接受读者的批评,要正视作品的不足之处,以及加强提升艺术的纬度。
2024年,为本人从皖南到温州打拼30周年,这本小册子权当一份薄礼,给自己文学与生活的心路历程做一个小结吧。
2024年10月11日,甲辰九九重阳 于秋浦堂
2024年9月10日于秋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