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13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三十二岁的我趁着这个吉祥如意的日子从皖南来到了温州,跻身于风起云涌的民工潮,开启了进城淘金的梦想之旅。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年刚来温州时,由于自身既无文凭又无专业技术特长,只能在工地上打零工、饭店里端盘子,或者在托运部做搬运工,依赖透出体力获得在城里生存下来的资本。
时光荏苒,一个转身在温州生活已经30周年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迈入已退休的门槛,心中感慨万千。回想一个人从乡村到城市,从一无所有到成家立业,从打工到创业,从农民工成长为一位作家,心中似乎有千言万语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假如只能用一个词语的话,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感恩”一词:感恩第二故乡——美丽的温州,给予我人生的发展机遇和命运蝶变。
在温州生活了30周年,并且于2003年8月在温州安居,却一直不敢说自己是温州人,顶多只能称自己为半个温州人。
不敢以温州人自居,首先是温州话不会说,与人沟通交流都是普通话,只不过我说的是故乡皖南山区的“皖普”,乡音比较重。吾家康儿99后在温州出生成长,但囿于成长环境因素的影响,小伙子也只会说普通话,温州话和老家方言对他来说都比较“夹生”,能听懂,却不会讲。由此可见,乡音是人生身份认同的重要胎记,没有之一。
不敢说自己是温州人,哪怕是一句戏言也不敢讲,缘由在于“半路出家”的我对于温州传统文化及民间习俗一知半解,无论怎样努力,生长在骨子里的故乡基因使我对温州的地域文化天生就有一种陌生感,生疏与隔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敢称自己是温州人,底气不足是其一,其二是血浓于水的故乡情结使然。天涯海角,无论在哪儿生活打拼,无论是苦是甜,故乡永远是根;身为农民,不忘初心,故乡永远都是游子行走江湖的密码和心中的牵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温州生活了30周年,自诩半个温州人倒是自信满满。
安居只是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半个温州人”为荣、自豪,更多的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融入温州人的精神生活与节奏,活出新温州人的精彩。回眸30年在温州拼搏所走过的路,每一次转机,即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也遇上了众多的温州热心肠的人。
1995年春天,在温州女人蓓蕾大姐的推荐下,我幸运地跳槽至位于温州市区河通桥皮革市场一家皮革公司工作。在这之前,我在温州飞霞南路3号东屿发电厂食堂打工,每天端盘子洗碗,打杂送外卖,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人在他乡有一个安身之处,并且解决一日三餐之温饱,我已经很知足。之所以选择跳槽,是想给自己一次职场上历练的机会,为未来在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后来,事实证明这次跳槽是明智之举,是打工者可遇不可求的自我蝶恋的机遇。20世纪95年代,河通桥鞋料市场是温州地区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鞋材一站式批发中心,客户走进市场,从皮料选购到鞋里、鞋跟,甚至鞋带、鞋扣,均可一次采购完毕,不仅方便客户,也为客户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时间上的成本,也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经在老家务农、做篾匠的我对皮革知识原本一窍不通,蓓蕾大姐之所以愿意帮助我,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看好我的人品:为人靠谱,工作勤奋,不怕吃苦,并且爱阅读,有上进心。在皮革公司上班,白天打杂、搬运牛皮,累并快乐着;晚上的职责主要是看守公司皮革仓库,时常还得加班装卸皮料货物,更多的时间是“爬格子”,重启文学梦。在工作中边做边学,渐渐掌握了皮革工艺相关知识、待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我被公司从仓库员的岗位上抽调出来,开始从事皮革销售工作。做销售对我是人生职场上的一次最大挑战,不仅仅要努力提升业绩,而且还得学习善于与客户沟通,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从1999年至2009年,十年的皮革销售生涯,锻炼了我的推销能力,学会了与众多客户交流沟通,更重要的是十年里,我亲身见证了温州皮鞋产业的迅猛发展;见证了鹿城双屿工业区、瓯海经济开发区、瑞安垟底工业区等一个个工业区和开发区的振兴和发展;见证了诸如红蜻蜓、康奈等一家家鞋企,从白手起家到成名中国知名品牌的坎坷而又艰辛的壮大历程。
2009年3月,我结束了长达16年之打工生涯,在黄龙商贸城浙南鞋料市场开设了一家属于我自己的皮革店铺,正式起步于艰难而又有一丝成就感的创业之路。虽然我的底子很薄弱,时常为资金周转而操心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但经历过长期推销生涯的经验积累,手上或多或少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幸运的是其中也得到一些讲诚信、守规矩客户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使得空手赤拳的我最终在皮革圈闯出一番小小的天地,从而在第二故乡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从当年初来温州流浪街头到自主创业创建皮革店,并非我个人运气多么好,而是身为民工的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这一伟大沸腾的时代,才有了一次命运的蜕变。
在温州生活30周年,深刻体会到了温州人的“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无论是当年以打工者的身份从事皮革销售,还是后来自主创业经营皮革生意,都离不开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之一的温州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讲诚信的温州人给予的支持与合作。长年累月与温州人打交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他们自身的拼劲和韧劲,温州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实实在在地感动着我,不仅使我在创业的路上获得了一份无形力量,也为我的文学创作提供第一手素材。本人于2018年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皮王》里女主人翁刘虹,她在商海里的沉浮与逐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温州人的“四千”精神在文学作品里的一种呈现。《皮王》里有一个细节并非虚构,而是真实的在场描写,那就是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其中一段主人公周万顺办鞋厂的故事,其拍摄场景就是瑞安一家鞋企,小说《皮王》中男二号“黄乐天”就是该鞋企的负责人之原型。
二十多年的皮革销售生涯,寒来暑往,从鹿城至瑞安至龙湾至瓯北,对温州的熟悉程度如同故乡村庄的各个角落,张三和李四家的大门朝东还是朝西都了如指掌,甚至有些客户天长日久成为好兄弟,家常便饭好比邻居家一样热情自在。因此,称自己是半个温州人一点也不夸张。
当然,说自己是半个温州人,30年来的物质生活只是其中一个硬件,其实还有一个软件,那就是文化生活的融入。由于爱好文学写作,多年来也结识了不少温州的作家文友,和他们交往促进了我对文学的兴趣,他们的评价和鼓励提升我对写作的自信心。那些年,温州文学界、作家协会多次举办文学采风活动,我有幸被邀请参与。因此,凭借采风之契机走近风光峻峭的雁荡山,走近海天一色的百岛洞头,以及刘基故里文成,泰顺廊桥、楠溪江、渔寮等风景名胜,瓯越山水之广阔,东瓯文化之深厚,令人赞叹不已,既开阔了我的视野,又使我对第二故乡有了全新的认知。因此,我的写作开始有意识地且情不自禁地讴歌第二故乡,比如散文集《秋浦堂札记》之“瓯居笔记”辑里30多篇文章,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用真情为第二故乡唱赞歌。
说自己是半个温州人,30年来的人生履历是底气,安居乐业是福气。除了文化精神生活的融入,温州的美食,如海鲜之类时常让人一饱口福;当地的土特产,如瓯柑、杨梅我是喜欢的,温州农家烧(老酒汗)是我的喜爱;温州永嘉麦饼、平阳炒粉干,猪脏粉、鱼丸汤等小吃食品,总叫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说自己是半个温州人,30年来的居住生活不知不觉成为半个“温州通”,故乡的朋友来温州旅行,只要有机会我总是尽地主之谊陪同他们,用温州的美食热情款待故乡的客人,我会端起酒杯情不自禁地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后极其爽朗地挺胸仰脖一饮而尽……
人生旅途,感恩遇见,从乡村到城市今生能够成为半个温州人,我深感荣幸和自豪。
2024年10月1日于秋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