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3/01
分享

大山之子的文学情怀

——读散文集《一个人和一座城》

陆胜华

今年新春佳节之际,因应朋友之子新婚喜宴之邀,我从上海特意去了趟青阳。距上次去青阳不觉已十年有余。时光荏苒,竟然在陵阳古镇兰溪福苑与诚林兄意外相逢,甚喜!有道是:人生得意有三: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此三点似乎与我此次青阳之旅形成交集:朋友之子新婚洞房是其一;与仁兄相逢是其二;与大山之子傅建国先生相识——其实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成为作家比之古时得中状元,金榜题名时,如何?我此一比,岂不是集三喜于一处?因此,我为之很高兴!遗憾的是相逢时短,阔别时长,未及深谈!承蒙傅建国先生馈赠大作:散文集《一个人和一座城》(2024年11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如今细细读来,倍感荣幸!拜读大作,有启发,有感慨,人生不易,傅先生更不易!读后有几点个人观点和感想,记录之,与读者朋友分享:

1.浓情淡墨,却有如一盏香茗,值得细细地品尝;

2.行文流畅,有如涓滴,细细流长,却又不敢轻轻触碰。要不然会激起阵阵涟漪,你会因此心有不安,勾起种种相似的人生际遇和情感。

3.传奇人生,借改革开放之势破土而出,向死而生!真英雄也。

4.成功源于坚持!

以上是我基于傅建国大作《一个人和一座城》的读后感,是由书而起的基本印象。为此,我不避班门弄斧之嫌,词不达意地再啰唆一番。皆因对作者的作品之喜爱。

散文集《一个人和一座城》是知名作家傅建国先生新近出版的又一部文集。作品由“行囊春秋”“瓯居笔记”二辑构成。“行囊春秋”除了前六篇章写的是作者从故乡南阳湾出走至上街卖书的经历,其余篇章基本上都是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情深深、意切切,读来令人泪目。我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带入作者设定的情境之中。我和作者说起来其实是有共鸣的。作者是青阳县南阳湾人。而我却曾经是青阳县沙济公社崇觉大队插队入户的知青。我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也算是匆匆过客了。

南阳湾地处陵阳镇以西,沙济——也就是桥头店在陵阳镇以南。两地处同一区域,风土人情相仿,因此,读《一个人和一座城》,格外有一种认同感。作品中所叙述的景象,我均耳熟能详。那山那水那人仿如眼前,栩栩如生。散文写到如此地步,可见非同一般。书中的“父亲、母亲、我、二叔、南阳湾王家村,以及那个意欲带我去屯溪老街买篾刀的老保管员”等等人物形象,寥寥数笔跃然纸上。徽州人,尤其是山里人淳朴、善良,实诚而又厚道。阅读作者的作品,让我再次回到了他们中去。我在桥头店的那些岁月,站在桥头店通往杨梅村那条公路的山岗上,朝西望:南阳湾那高高的尖山近在眼前;朝东瞰:董必武笔下之“风流谢家村”的谢家村近在脚下。每每无所事事的时候,或者心里郁闷的时候,我或独自一人,或与三五好友站在那高高的山岗上,遥望南阳湾的尖山,直至日落西山;俯瞰风流谢家村的人间烟火,直至那里升起一丝丝淡淡的炊烟。此时,常有人突然在背后轻轻地拍了拍,轻轻地说一声:小陆,走,到俺家里吃饭去!——待回首,居然是年龄相仿的乡里伙伴——荣子。山里人就是那么地淳朴——他其实已经注意我很久了……山里人就那么实诚!

——话扯远了!

——还是回归原题。

傅建国先生对故乡的浓浓情思,以淡淡的描述娓娓道来,其刻画的人物,则形象鲜明。如:父亲早期个性随意,不拘小节,乃至被义母王太太逐出家门,陷一家不堪之境,似乎也无甚悔意;“文革”中,手持冲锋枪到处闹革命;到老年时,却像换了个人似的,处处以家为重,任劳任怨。古稀之年,还在十多亩地里刨生活,且养了两头牛,除了耕种自家田地,还与人换工,开荒种茶叶;老父亲耕种南山下,油然制香茶——活脱脱一幅农夫山居图——真实地写出了父亲性格上的变化。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父亲。皖南山里走出来的父亲大凡如此:有责任,有担当。

傅建国先生笔下的母亲形象写得也很饱满:母亲脸上的皱褶、母亲拍照时永远都是笑比哭难看的苦脸,母亲没有文化,一个一辈子只会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的文盲,在儿子的带领下,走在温州阳光灿烂的公园里,望着年龄相仿的老人快乐地跳着街舞、交谊舞时,想在公园里的椅子上坐坐,母亲对城市里的老人之羡慕之向往,从其眼神里可见一斑。但是母亲每每来温州,不管来时旅途如何艰辛,住不了几天就吵着要回家(如那次起早从南阳湾大包小包匆匆赶车来温州)。母亲当真不想留下来吗?当然不是。母亲只是不想拖累儿子罢了。皖南山里的女人就是这样的,心里装着永远都是自家的孩子!

在《一个人和一座城》中那个“童年的我”写得也很鲜活。在从王家村到三十六岗的外婆家,虽然路很远,要翻过几个高高的山岗,但我还是想去。去外婆家很开心。那里有外婆在等我。每每在山岗上“家家”的喊山,“家家”家的烟囱里,就冒出了烟来。我往“家家”家冲下去,“家家”迎上来,祖孙情深,跃然纸上。

在《一个人和一座城》作品集子里,诸多人物,形象各异,性格生动,不胜枚举。无论是第一辑,抑或第二辑,只要细细品味,信手拈来,即可另成章节。

细细品读傅先生的作品,难能可贵之处是:景致描写。

作者对皖南山区的景致描写是细腻的。南阳湾的景色四季有错落,但景随情移。粗犷时粗犷,细腻时细腻,点墨的时候点墨,勾勒时勾勒。南阳湾的尖山之奇有黄山之风;三十六岗的绵绵山峦群峰叠翠;“家家”家坐落在深山里的茅草屋——绘就成一幅淡淡的山水画。

傅建国先生从徽州到屯溪,从南阳湾到七井山;时而山高路远,时而峰回路转,一幅长轴缓缓展开——任谁看了不动心呢?

《一个人和一座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特点是:对人物意志力的描写。

作者从温州回南阳湾老家过年,为了要让自家烟囱冒起烟来,出门借水,来回多次提水,以至累得手都酸了,仍然坚持到底。当自家烟囱终于冒出烟来了时,作者心情无比激动,认为有了炊烟才有生气!

傅建国先生从皖南到温州,从乡村到城市,坎坷的人生之所以得以成功,与其坚强的意志力不无关系。当然,遇上了“贵人”也助了一臂之力。

散文集《一个人和一座城》其芸芸众生,是皖南山里人和温州都市人最底层人物众生相的真实写照。散文与小说是有区别的: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特点,散文不然。散文可以写景状物,议论随想都能有感而发。傅建国先生的散文能在随意笔墨中,自然而然塑造出诸多人物形象,这很难,非一般功力可以达到,但他做到了。我深深地为之点赞!

2025年2月26日写于上海浦东

评论者:陆胜华,50年代生于上海。1972年下放安徽省青阳县沙济公社。1976年上调青阳县棉织厂。80年代在县交通局写过《交通志》。爱好文学,曾在《九华》文学发表过小说《验收》。反映华侨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洛杉矶来客》,后因生活奔波底稿已遗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