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下面的这些县市区各有各的特点,要论知名度,应该是阳谷县最高,因为那里有武松打虎的景阳冈,有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但是要说真正的文化底蕴还应该要说东阿,“阿胶本经上品,出东阿,故名阿胶。”东阿不仅仅有滋补国宝阿胶,还有一位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那就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谢灵运曾经说过: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曹植一生聪明伶俐颠沛流离,先被封平原侯,又被封临淄侯,再被封东阿王,而后被封陈王。因为天才狂放不羁,因为才高被世人所羡慕嫉妒恨,41岁忧愤而死。死之前为自己选择了葬身之地,那就是东阿鱼山。
东阿县城南18公里处,在奔腾的黄河西岸,矗立着一座亿万年的小山丘。这座小山背靠黄河,俯瞰鲁西平原,站在山顶隔河东望,群山连绵,回首西看,夕阳无限,大地苍茫一片。这就是东阿鱼山。也是七步成诗的曹植墓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首诗大家都知道,七步成诗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洛神赋的乐曲还在神州大地上空飘荡。
七月半,鬼乱窜。农历的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中元节,也是缅怀先人的日子。这一天的鲁西大地上阴雨蒙蒙,令人心情很是沉闷和压抑,待在室内如此,出去走一走会不会好一点呢?这一天有些地方不能随便去,特别是声色犬马的娱乐场所,当然这样的场所什么时候我都不去。这样的节日,这样的天气,能去的地方真的不多,那就去东阿鱼山朝拜一下曹植墓吧,也去朝朝圣,向这位诗文中的帝王致敬一下内心的崇拜。
驱车一个半小时,到了鱼山脚下,曾经在2014年的秋季来过这里一次,这一次再来应该说是故地重游了。景点似乎变化很多,又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增加了一些石碑,都是近现代文化名人的留言。因为才疏学浅,不敢诟病名人,但有些字写得太艺术了,让人认不全,这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好事,游客不都是书法家,书写的目的最主要的应该是让人看,应该认得的字反而不认识了,也就没有了意义。有些人知道,像著名作家沈雁冰、著名诗人臧克家、末代皇帝傅仪的弟弟傅杰、著名画家刘海粟、还有聊城著名书法家于茂阳老师。因为孤陋寡闻,还有一些人就不知道了。但是看看这些碑文、看看这些题字,看看这些签名就知道,多少的文人墨客都曾经朝圣过这里,还有日本的僧人也到这里来朝拜过。
细雨蒙蒙,如烟似雾,我们走在雨雾之中,走在绿色中,沿着山路前行,小山不高,不多长时间就到了山顶,到了山顶之后就能看到蜿蜒的黄河身影。山上有洗砚池,有曹植读书的地方“羊茂台”,羊茂台紧靠着梵音洞,梵音渺渺,书声琅琅,曹植生前游玩到这里,就为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决定死后葬身于此。下得山来,山脚下有两座隋碑亭,记录了曹植的生平。公元561年,曹植十一世孙曹永洛看到曹植墓衰败凋零,赴京都,承蒙北齐孝昭皇帝恩准,重修陵庙。该碑曾经沉没在黄河泥沙里,清朝时期清理黄河的时候挖出了这种墓碑,特地盖了一座房子用于保护,这是真正的隋朝时代的文物。虽然碑身上的字迹模糊,已经认不全,但是能认出的字写得都非常的精美,真的佩服古人的书法艺术。可惜石碑做得比较粗糙,也没有留下撰文和刻字人的姓名,应该是当时战乱频发颇不太平。
鱼山离东阿县城18公里远,当地经济条件也很一般,小山不大上去下来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因为大家来了就走所以留不住人,因为留不住人所以游客显得比较稀疏,和景阳冈几乎是一个模样,都是转一圈就走了的地方。其实要是细细地走下来看下来,思索下来,也可以在这里呆上一天两天三天。现在的人都是行色匆匆,没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待在这荒山僻野里。
走出景区,回头一望,鱼山上面郁郁葱葱,突然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里面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聊城地处鲁西平原,虽然号称江北水城,可是却没有山,聊城也就东阿有小山。有山有水的地方很多,但是有曹植的地方就这一个。曹子建才高八斗,灵魂和肉身都寄托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一点呢?
隐者好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有灵魂。曹子建应该是好热闹的一个人吧,可是现在却安静地待在这里。虽然有人来打扰,也都是静静地来,悄悄地去,来了就走,不给主人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