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满满说过年
——简评牙克石文友姚君英的散文《话说过年》 文/胡云琦
话忆儿时盼过年,烟花爆竹震寒天。
新钱压岁增欢喜,画美糖甜摆对联。
——读姚君英的散文《话说过年》,首先想到了自己十年前写过的这首七言绝句。 中国有句谚语:“饿了吃糠甜似蜜,饱了吃蜜也不甜”。我沉浸着,一边欣赏她文造境的与众不同,一边回忆着儿时掰着手指盼望过年的如饥渴念;三小时之间,反反复复地把姚君英的《话说过年》读了三遍;闭目静思,砥砺前行,勿忘初心这一致尚理念。恰如瀚海,跌宕波澜。相信每一个经历过手持粮本排队购粮的国人都会心生同感。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巨变;如果说过年的意义只不过就是孩提们心中所想的“能换一身新衣,能吃几顿好饭”。那么,针对现如今早已过上小康生活的国人而言,还不就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样简单。
钱(货币),从来就不是粪土,持有者也就是财产所有者,只有通过货币与市场发生交换权。有钱人想过年,随时都可以过年。根本不用等几百几十几天。过去我一直怀有这种直感,现在依然。
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匆匆》里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假如我们能让时间通过时间隧道回到1970年,那时的中国人口数量大约8.3亿人;经过十年发展,到1980年,人口数量增加到9.87亿人。那时候,伟大祖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发展阶段,物资资源相当匮乏,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供应紧张。普通人家一星期大概能吃到两三顿大米饭。因为每户人家每人每月只有八斤细粮。为了减轻生活压力,省吃俭用蔚然成风,常吃粗粮、常穿布衣已成习惯。只有等到“过年”,秉持“忆苦思甜”价值观的人们,来之不易的饮食生活才会有所改变。新年,预示着家家户户的孩子们基本都能穿上新衣新鞋,特别是拿到压岁钱之后的感觉,简直像一夜暴富那样幸福满满......
综上所述,简析姚君英笔下的《话说过年》,不但写出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真情实感,写出了七、八十年代安于简朴生活的孩子们的热切期盼,而且还能采用叙事、交叉、平行、组合剪辑等电影蒙太奇手法;让读者在日新月异今非昔比的现有世界,重新想起美好的童年。我点赞她笔下的《话说过年》,不但细腻,而且全面;特别是第一章节中类似朱自清之笔发自良心拷问般的设问观点:
“我们现如今住上了高楼大厦,平日里的吃穿用度比小时候过年都要丰富得多,科技的发展也早已将我们从无休止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安逸生活。可是,为什么年味儿却没有从前浓了呢?”诸如此类以巧妙设问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侃侃而谈,读起来就非常喜欢。
还有:“老师让大家谈理想谈愿望。我同桌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时间停留在春节,这样就可以天天过年了。老师问为什么,他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压岁钱,有鞭炮放,有各种好吃的,还不用天天干活儿。”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读上去非常自然,却又极精准地暗示出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孩子们每天都会帮助大人从事家务劳动的生活场面。哎!想想那时候山里人家孩子们的日常玩具都不需要花钱,打冰尜,踢毽子,跳皮筋,推轱辘圈,既不会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把自己累成近视眼。还能够通过群体游戏让小小身心得到锻炼。充实,简单。而“压岁就是压祟,扫屋就是扫污”等美好寓意,全都在姚君英的《话说过年》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二
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读姚君英的《话说过年》,我是带着类似于这首农谚所带给我的快意展开的。乘坐开往春天的K338次列车,躺在卧铺上打开手机欣赏她发给我的WPS Office原件。字里行间,北方人传统过小年的民俗习惯呼之欲出,颇具动感。 “晚上煮好了饺子,母亲先盛出一碗放在灶台后面,父亲点上三柱香,恭敬地拜上三拜,然后举着香,嘴里念念有词地到院子中继续拜。我曾问过母亲父亲在干嘛,母亲说是恭送灶王爷回天庭,灶王爷要回天上禀报这一年来的情况,所以要给他做好吃的,让他在天庭上多多美言。”
读这段时,我已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姚君英本人对生活、对文学事业的满腔热爱是与她童年时代的细致观察密不可分的。
时移俗易,时过境迁。现如今,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欢度佳节,敬畏天地的传统方式已发生巨变。有很多自带童话色彩的古朴民风已浓缩为人文符号。退出现实舞台。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读到《话说过年》这样的追忆散文,实属不易。 请看:“糊灯笼我是深得母亲秘传的,采用花瓣间隔式糊主体,然后再用黄色的亮光纸剪云字卷缀在灯笼上下口处,最后再缀一个彩色的穗子。炒瓜子和花生看似简单,但那时用的是炉火,性子急的人往往把握不好火候,很容易炒糊了。我小时候性子慢,有耐心,于是这两项“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年年都被我承包了。” 君英称我为兄,我与她同乡同镇。回想儿时的过年气氛,,只要翻翻乌尔其汉企业电视台原台长常伟亲手拍过的黑白照片,就会感到格外震撼。小时候过大年,每家每户首先比的是灯笼,谁家制作的灯笼最大,挂得最高,谁家才最有风光脸面。除夕夜,家家户户的红灯从几米高到十几米高不等;从西边看向东边,好几里灯海映红半空,美如仙境,属实为现在的新年场面叹为观止,不可同日而言。
其次,除了高挂的红灯;各家各户的院子里还有形状不同的、使用脸盆,水桶等不同器皿冻出来的冰灯。走马灯、工艺灯等等。 过新年,前期筹备;为孩子们积极参与传统手工制作提供了良好氛围与方便条件。培养了孩子们特立独行与时俱进的闪光思想。正如文友姚君英在她的《话说过年》中写到的那样,继承传统,创新发展。
小时候过年,正好赶上“发扬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人心所向,无私为公,无私奉献。 那时候,牙克石市内所属各林业局,为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加快木材生产。每一个林业工人都会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开门红”大生产工作中,过大年不但不放假,偶尔还会加班加点。从六十年代持续到八十年代初,林业工人的住房都是免费公房。孩子们上学、就医,基本花不上几块钱。
赶在年前写过年,遥想当年的美好历历在目,却又都成了现代孩子们的体验断点。我想,能看到《话说过年》此篇散文的在读青少年,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鲜意非凡。这种立意,应该就是姚君英此作的精神奉献。时光荏苒,冬去春来;迎春而降的第一场大雪落在河北,看窗外六出凝雨片片,黑喜鹊时而曼舞,时而小憩,蓦然给铁路旁边的电线增添几个亮点。读过姚君英的《话说过年》,陡生感慨,浮想联翩。信手在手机屏幕写下一首五言绝句——
往梦昨天醒。新年太急匆。
生生潮不息,巳巳火花红。
感谢姚君英的散文《话说过年》。不愧是珍惜眼前写流年,难忘岁月尽还原,还原之余有外延......
读其如好梦重现,仿佛又重新回到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