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朋友圈打趣,称冬至节为“羊汤节”,今年又称“咩咩节”,有趣,人多喜爱。不管冬至节的别称如何变换,过节喝羊汤的习俗不会变,是固定程序。
“冬至节喝羊汤”习俗,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鄂西北参加工作后才知道的。小时候,大家都穷,我们不吃羊肉。
第一次吃冬至羊汤宴是在十堰绿松石矿场,使我头一次见识了什么是羊肉羊汤大餐。炒、炖、煎、炸、涮、酱,各式各样的羊肉菜品三十多盘,一张特大桌子被挤得满满当当。一盆羊汤火锅高高地置于桌子中间,热气腾腾,是冬至羊汤宴的领头菜。二十多人围坐在桌子四周,大家频频举箸吃肉、弄勺喝汤、碰杯饮酒,一直欢乐到深夜。
记忆深刻的是一次执勤过程中喝羊汤——为抓捕持枪潜逃罪犯,我们三十多名公安干警蛰伏在麦地里蹲守了七天七夜,平时都吃便餐。这天,后勤特意弄了一顿羊汤喝,算是冬至节加餐。
羊汤是派出所内勤小王的妈妈帮忙弄的,农村家庭主妇的做法,白水煮,多放生姜,熟透后撒入盐巴、葱段,盛起时捏一捽芫荽放进碗里,放开吃,那浓稠雪白如奶的汤和花边大海碗至今还沉淀在我的记忆深处,不可遗忘。农村的大海碗比人头还大,大半碗羊肉,估计有半斤。少了特制酱料蘸肉吃,汤却鲜香无比,想想就满口生津,回味无穷。那天,大家都说“把肚儿胀圆了”。
我们三人一小组蹲在一块突兀的岩石下,虽然背风,风声掠过岩石,依旧呼啦啦作响,和着呲溜溜地喝羊汤的声音,满满的旷世古战场场景。没有美酒,也无“吃席”的排场,却吃得寒意顿无,额头冒汗,浑身通透。一阵大风吹过,一块土从岩石上溜下来,碰巧掉进队长的羊汤碗里,队长打趣说:“调料不够,土坷垃来凑。”直到多年后,我们还以此为谈资,调笑。
冬至夜极寒,我们把三件雨衣垫在麦地沟里隔潮,又各自穿着军大衣,背对背紧紧地挤在一起,仍然难以抵挡寒气来袭,眼见着大衣上薄霜凝结,我们整宿不曾合眼。不仅因为冷,还因为职责。刑警队长说:“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坚守岗位,不能因一时疏忽而丢了性命。”我不由心想,幸亏晚餐时喝了一大碗羊肉汤御寒,不然大家被冻成麦地“冷雕”也未可知。
成都小关庙街的羊汤店最红火。
这条街因有祭祀关羽的义子关平的小关庙而得名,逼窄,首尾相距约三百米。鼎盛时期,昏黄路灯照耀下的羊汤店达三十多家。“吃了羊肠不穿衣裳。”四川民谚的说法,又给冬至节喝羊汤增添了更多的理由。去小关庙喝羊汤更是一种幸福追求。
一天之内数万人涌入,轮番喝羊汤,整条街道被堵得水泄不通,附近街道的空气中蓄满了羊汤味,久久散不开,以至于“不想吃羊肉,闻都闻够了”成了附近居民的口头禅,岂是一个“火爆”了得?
甲申年冬至夜,我和朋友去小关庙喝羊汤,已是凌晨2点,街上餐桌一字排开,汤锅热气腾腾,食客来来往往,摩肩接踵。数百米外的雾团好似羊肉膻味凝结而成,天亮时分羊汤雨还下不停。
朋友在红庙子街长大,与小关庙街相距不远,是这里的人文掌故。上世纪九十年代,红庙子街诞生了成都第一家股票市场,赚了钱的人常来,喝碗小关庙羊汤犒劳自己,很大程度成就了羊汤馆的迅速蹿红。不过,最大原因还是成都人从众、好热闹,尽往人多地儿凑,下馆子排队等候数小时是常事,好不容易坐上位,又开始拍照发朋友圈炫耀,名曰“手机先吃”,似乎成了成都人的真乐观表达。
是夜见过奇观。有四个汉子和两个婆娘当街围坐一锅羊汤。寒夜里,四个汉子赌酒、脱衣,坦诚相见,引来众多食客们层层围观。整条街的情绪被推向更高潮。
三官堂街聚集了“肖大仙”“肖仙仙”“简阳羊肉汤”等著名羊汤店。临江开设,汤锅桌椅从店内向外延伸,摆放到了江边小路上。白天,这里冬阳熹微,江流缓缓东逝、小鸟潜伏密林,惟有身着白衣的鹭不时振翅窜起,划破难得的清寂。而华灯初上,这里又人声鼎沸,与白天的气息截然不同。又有四川大学和望江楼、薛涛井等历史遗迹隔江对望,浓浓的人文气息,使三官堂成为成都第二个喝羊汤的好去处。可惜拆迁了,如今空留回忆在人间。
三官堂羊汤夜景很文艺。如若住在对岸的唐朝“诗坛一姐”薛涛穿越回来,估计也会轻移莲步,夜夜来此幽会情人,交杯调情、吟弄风月。现实中,来三官堂对酒当歌浪漫的才子佳人真不少。
一年冬至在“肖仙仙”雅集,酒过三巡,才子佳丽们按捺不住春心萌动,一女诗友吐露满腹愁怨,怀才不遇、遇情不淑。“薛涛在此得见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我为何不能?韦皋能上书皇上举荐风尘女子任‘校书朗’,我为何不能?”女诗友还背诵了薛涛在酒场合上,初见韦皋时即兴创作的《谒巫山庙》:“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因诗得知了乐籍女子薛涛不一般。之后薛涛成了韦皋的机要秘书,帮助处理案犊事务。韦皋也成了薛涛的初恋情人。两人卿卿我我,惺惺相惜,好不快活。然而,薛涛的恋爱和事业升迁并不顺利,不得已看破红尘入庵为尼,了却儿女俗事。
夏至、冬至,是农历天地阴阳转换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其蕴含的人生机巧,不知道这位女诗友是否懂得? 20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