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为的头像

何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8
分享

清明没有回去挂青

又至清明,那一抹新绿在山野间悄然蔓延,像是大地复苏的呼吸,轻柔却又带着丝丝缕缕的哀愁。挂青,这个承载着家族情感与追思的古老习俗,在记忆深处摇曳生姿。今年,我却因种种羁绊,未能踏上那熟悉的归乡之路,亲手为逝去的亲人添上一挂新绿。

挂青,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对土地和祖先怀有深深的敬畏与感恩。寒食节期间禁火冷食,到了清明,祭扫祖先坟墓便成为一项重要活动。挂青最初是用新竹枝或柳条插在坟头,寓意着生机与希望,祈求祖先庇佑家族兴旺。正如杜甫所写 “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春日里新生的柳叶带着蓬勃的绿意,被寄予了对逝者的追思与对家族未来的期许。随着时间推移,挂青逐渐演变成用白纸或彩纸剪成幡状挂于坟头,这种五彩斑斓的 “青” 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象征着阴阳两界的沟通桥梁。在历史长河中,挂青承载着家族的传承与记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通过这一仪式,铭记先辈的功绩,传承家族的精神。

记忆里的挂青,总是伴随着清晨的薄雾与鸟鸣。一家人浩浩荡荡地向祖坟走去,一路上,山间的野花肆意绽放,它们不懂人间的悲喜,却用缤纷的色彩装点着这片承载思念的土地。此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温庭筠笔下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的画面,清明的繁花与弱柳,恰似我们归乡挂青路上的美好点缀。父亲扛着锄头,母亲提着装满祭品的篮子,我和兄弟姐妹则像欢快的小鹿,在前面蹦蹦跳跳,却又时不时被长辈们叮嘱要安静,仿佛生怕惊扰了沉睡在地下的先辈。

到达祖坟前,父亲会仔细地用锄头清理周边的杂草,每一下动作都带着庄重与虔诚。母亲则将祭品一一摆放整齐,有香气四溢的饭菜,有清甜的水果,还有香醇的美酒。而挂青,便是整个仪式的核心。那一条条用白纸或彩纸剪成的幡,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宛如逝者与现世相连的纽带。我总会好奇地看着大人们将挂青稳稳地插在坟头,心里想着,这是不是能让地下的亲人们感知到我们的到来,知晓我们从未将他们遗忘。古人云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在这清明的微风中,挂青的幡如同一首无言的诗,诉说着我们对先辈的思念。

如今,身处异乡的我,只能在脑海中反复放映这些画面。窗外的城市,车水马龙,喧嚣热闹,却无法驱散我内心的孤寂。我望着远方,想象着家乡的青山,那一座座祖坟此刻或许正静静伫立在春光里,等待着亲人的探望。而我,却像一只离群的孤雁,在茫茫人海中漂泊,无法履行这份传承千年的孝道。欧阳修曾感叹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曾经家乡清明时的热闹与如今异乡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更添我心中的惆怅。

未归的挂青,是我心中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我深知,逝去的亲人不会怪罪我的缺席,可那份对家族传统的坚守,对先辈的敬重,让我满心愧疚。我想,思念或许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那份真挚的情感。即便我远在千里之外,每一次对亲人的回忆,每一次在心中默默的祈祷,都是一种无形的挂青。就如古人虽相隔甚远,也会通过诗词传递对先人的追思,我的思念也能跨越千山万水,抵达家乡那片埋葬着亲人的土地。

待到来年清明,我定要早早踏上归乡的路,带着满心的思念与愧疚,为亲人的坟头添上最鲜艳的挂青,让那风中飘动的幡,传递我迟到的牵挂与眷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