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家庭称父亲的母亲为奶奶,而我们却叫婆。婆出生在旧中国,封建社会,但“改造”得比较彻底,没有滋长封建家长制的那种恶习。我小时候记得,在我们家,婆是不干预我家的经营权的,她经常说,咱这个家是你妈当家。
记得有一年我妈去太原找我爸。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笔坏了,我找婆要买一支笔,我婆说,你妈走的时候只给我留了5块钱,你先去凑合着买一支笔再说吧。我就在村上的位于二队的那个庙宇改造的合作社门市部里买了一只蘸水笔和一瓶蓝墨水,我就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蘸着水写字。
至于我妈走的时候是留了5块钱还是50块钱,我没问也没必要去追究,但就这件事来分析,我们家的经济大权着着实实是在我妈手里。
今年过年前,88岁的妈妈严肃认真地安排:大年三十的年夜饭,由我在外面订一桌饭;大年初一的团圆饭,由二弟订一桌饭。过年不再购置任何年货,也不做那么多的饭菜。我们两个立即马上照做,绝对没有丝毫的不忠不孝之意。
当然,这是很小的家庭决策,不存在任何的政治和经济决策,单从孝顺的角度,我们只要照做就行。
我们的家,就是小家;小家,没有什么大事情可言;但皇室家庭就不一样,他们的家也是国,他们的国也是家,因为他们是封建帝制。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看似是国家的事情,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家事;很多事情看着是自己家的事情,实际上又牵连着国家的大事。
封建社会的问题是,家国不分,国和家不分,丝缕相连,他们每一句话有可能引起波涛汹涌,他们每做的任何一个决定,有可能暗流涌动。
读完了汉武大帝,我一下子顿悟了管理的秘密。
汉武帝刘彻16岁继位后的6年之内,可以说是他一生最“最不舒服”的至暗时期。他要“遵儒”,他奶奶也就是窦太皇太后,却要他“无为而治”,说什么“萧规曹随”。萧何制定了规章制度,萧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旧实行。一切都要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他想决策,却又说了不算。太皇太后给他拟好了人事变动的名单,太皇太后的弟弟窦婴做了宰相,许多要职岗位上的人都是窦太皇太后的亲戚。后来他的奶奶去世以后,他的母亲王皇后又干预朝政,也同样给他拟好了人事变动的名单,让他的舅舅田蚡做了宰相。
汉武帝那个时候真正体会到,“母系”干预朝政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我们后人所说的芈月干政,武则天干政,吕后乱政,慈禧太后干政等等,这些只是最终真正夺得最高权力的母性中的典型,但是还有很多没有拿到真正实权,一直在干预政权的女性比比皆是,甚至贯穿着中国历史的始终,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深受着这样的煎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团队,都在受着这样的煎熬和反思,几乎无一例外,没有哪一个团队例外,只是受到的影响和干预的程度不同而已。
如果一个帝王本身有能力,而且是明君,那么权力在他的面前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他的奶奶,他的母亲,他的公公婆婆们,在幕后垂帘听政,就是一种掣肘,干扰和破坏;如果是一个无能的昏君,那么权力在他手里,就是一种灾难,那么他的母亲,他的奶奶,幕后垂帘听政,就是一种扶持。
奶奶干政,这一点,所有的团队都得警惕。
萧规曹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就是正确的;如果各种条件发生了变化,那它一定不是一种好的制度和文化。在汉武帝初期执政的这六年中,各种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匈奴频繁挑衅,年年索贡,被迫和亲,而且是近乎于侮辱性的和亲。晁错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造成了七王之乱,尚未平静。
有人会说,汉武帝可以不听母亲的,也可以不听东宫奶奶的。但是他能做到吗?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第一条就是忠孝。听奶奶的和听母亲的,她们是上级,这是文化,是奴性文化。文化具有记忆性,缓慢性和维持性。但作为一个国家,如果听奶奶的,听母亲的,那还得了?汉武帝逃脱不了这种文化的桎梏。虽然我们最终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共和国,但是我们为了解放牺牲了多少!
在汉武帝“说了不算”的这六年中,他的大脑中无数次冒出了这样的词语:“他母亲的,他奶奶的”,但是他又不能说出来,只能韬光养晦,假借上林苑打猎,偷偷训练骑兵,以待他日踏破匈奴几千里,收复旧河山,以雪和亲之辱。
在他独立执政之后,他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并融合之。他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有人会发表不同的意见,说汉武帝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持这种观点的人,就是没有读懂汉武帝。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是“儒法结合”,是“儒表法里”。有人证物证,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时以黄老学说起家。
有一个大型的水泥厂,当年提出了“立足某县,走出省内,发展海南,走向世界”的战略性口号,却被所在的上级总公司遏制打压,不是在相关水泥产业链上发展,而是让它强行发展玻璃建材行业。最后不是在全国发展几十家水泥全生产工艺企业,而是在省内发展了“只有水泥磨,没有熟料”的8个粉磨站,最终导致“无熟料可磨”而停。后来国有资产下放到某市管理,但市上领导短视,让此企业不能向省内发展,掐灭某地项目之灯,强行要求在市内产业园发展,最后导致它没有走出这个小山沟,而被别人重组;重组此企业的这个大集团,却在全国发展了54家水泥企业。这也是最典型的“他奶奶”和“他母亲”干预重大决策所造成的战略失败,是一个企业覆灭的真实原因。
有人说,某企业灭亡,是因为某某领导的原因,那简直有些夸大此领导的能耐了,难道你不知道他的奶奶是谁?他的奶奶做了多少自以为得意的事情?
你怎能知道,某市长把企业的9个高管叫到了一个会议室开会,挨个点名让表态,说,不在某地发展项目,要在本市工业园发展。
至于像窦太皇太后那样,给汉武帝拟中层干部名单的事情,也是屡屡发生,故那个企业后来的中层干部达到了242人,重组后才被压缩为49个,其中正职只有26个。
一个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他有独立的经营权;如果他一味地听“他奶奶的”,那么他一定发展不起来。任何在奴性文化下的企业,一定会很快灭亡的。
管理,在战略面前,显得那么得渺小。有人说,企业是由于管理不善才造成的灭亡。那是不明真相人们的观点。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先有战略失败,后有管理失败;管理不善,只是战略失败后的一个假象而已。那些偷水泥,丢熟料的事件,只是在战略失败以后发展不起来,4000多名员工“穷集一隅”而造成的“哄抢事件”的一个表象而已。
发展,才是解决“发展中的矛盾”的重要手段。
解放,只是针对封建社会最底层而言的,但是对于上层,大部分早已自己解放。有权力的人们,自己把自己早己解放,不存在解放的问题。
解放可以,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解放的目的,是为了平等,而不是为了夺权。
某些人只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她们只会从亲情、感情的角度考虑一切问题,不适合搞经营或管理,而不是从阴阳辩证的观点全面看待问题,就是说没有辩证法,就不可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
战略,从时间来说,是长远性的;从空间来说,是全面性的。有些人,是不具备战略才能的,更不要说全面地考虑管理的问题。
从一个家的角度来,考虑战略问题,那一定是短暂的。
儿女情长,解决不了战略的问题。
我们看一个企业的高管听谁的,就知道这个企业能不能活长久。
同样我们看一个企业重用的人是谁,我们就知道他能不能做好。如果重要的高层岗位,用的是感性人才,那么这个企业一定会出现“七王之乱”,只是表现出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决策,一定要的是逻辑思维,而不是感性认识。
一个家庭的破灭,多半都是这个原因。
一个企业,也难逃此咒。
再强调一遍,一个企业是独立法人,具有独立经营权。
一个团队的成败,最关键的是独立决策的能力。
(2025年2月2日大年初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