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太极拳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小时候就知道太极拳是我国的古典文化之一。在我听说的传统故事,看过的小人书中,许多我崇拜的的英雄人物都是“练家子”出身。特别是看到小人书中那些优美的武姿更是让人羡慕不已、流连忘返。近六十年来我学习太极拳经历了从小时候、年轻时候、中年以后和人到老年这么几个学习阶段,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十分有意思并想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1)小时候
上小学时男孩子打架是经常的事,高年级学生、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时候经常想的一件事就是在学校里不被高年级学生欺负,如果要是能学会一点拳术,那在学校里可无人敢欺负我了。
我们大院看传达室有一个田大爷,没事就喜欢和我们一帮孩子聊天,高兴时还喝两口,唱两句,有时喝多了还更我们聊起他的往事。田大爷出身于一个北京市民家庭,家庭虽然不太富裕可是也不愁吃喝。他从小混迹在天桥一带与三教九流为伍,拜师学艺(说是拜师学艺其实就是玩票)。没两年父亲去世,家境艰难了,田大爷也不能整天游手好闲了,由于会“两下子”找了一份消防队消防员的工作。解放以后没干两年就退休了,然后就到我们院看大门补差了。
有一次田大爷酒喝多了,拿出了几张旧照片,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他师爷。照片上是一个光着膀子、穿着勉裆裤盘着辫子的一个老头。田大爷无不赞叹说,他师爷可以悬空一丈数十分钟。接着又叹道,他的徒弟一代不如一代了,一个也悬不起来,只能做到踩瓜不碎了。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我和院里儿时的伙伴-胖子就想和田大爷学两招。没想到田大爷借着酒劲,一高兴就答应了。
田大爷首先教我们的就是太极拳,我们俩不懂什么是太极拳,认为是拳术,会两招打架不吃亏就行,于是每天放学以后做完作业就往传达室跑。田大爷教授十分认真,一板一眼绝不含糊。他捡了一个树枝子,那个动作做得不规范就拿这个小棍敲打我们的胳膊腿并说他当初就是这么学的,师傅打的比这还狠。嘿,真把我们俩当成练武弟子了,再说新社会老师打学生是明令禁止的,这一点真接受不了。但是为了学两招,我们俩还是忍了。
接下来的事更有点忍不住了,田大爷让我们“马步”练了一个多月,念念有词的说,马步是练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因此要"入门先站三年桩"、"要学打先扎马"。马步蹲得好,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还能提升身体的反应能力。这才几天你们俩就烦了?
三年?这么长时间?我不想学了,再说干嘛学不被人打倒呀,应该学把别人打倒才对呀。胖子劝我再忍一忍,这么长时间咱们一招都没有学呢,就这么不学了,岂不是太亏了?就这样我耐着性子又学了一段时间。当我们从“起势”学到“白鹤亮翅”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旧思想、旧文化、就东西必须砸烂。至于太极拳属于什么,我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太极拳是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属于旧文化,肯定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于是我和胖子不敢练了,田大爷自然也不敢教了。
随着运动的深入,院里专家全被都轰走了。田大爷虽然不属于专家,但是也享受了和专家同等待遇,被迫离开了这个院子。
(2)年轻时候
若干年过去了,我进入了一个工科院校学习。当然了,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学习力学自然首先要学习牛顿三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在当时上力学课时,我觉得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并不是对所有的相互作用力都适应的。例如,田大爷在教授我们太极拳时,反复强调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开始我和胖子并不相信,有一次田大爷喝高了,让我和胖子用全力同时撞击他的腹部,田大爷自己站那纹丝没动。我们尽管还是一个孩子,但是那个力道即使不把对方撞倒,退后几步是一定的。此外,更为神奇的是我们没有感到任何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F=m.a 我和胖子的质量乘以我们的加速度,相当不小,那个反作用力应该是能感觉到的)。
我的质疑老师没做任何解答,只是说牛顿是世界力学领域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力学三大定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后力学老师调笑我説,如果我的非议得到了合理解释,那就对世界力学理论一大贡献。我当时很年轻,有点气迷心,真的跑图书馆借了几本书,花了点时间认真研究起来。从力的产生、涉及的参数、质量、加速度,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变形,以及力的矢量分解试图解释我和胖子加在田大爷身上的力到底跑那里去了?力应该是守恒的,如果找不出来,这样看来牛顿第一定律也不完美。
后来我又看了几本太极拳的书,仔细研究一些太极动作。书中说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太极拳理论太深奥了,我一时半会肯定学不懂,最后就草草收兵了。不过我也给自己了一个安慰性解释,力进了田大爷身体,变换了形态,应该是守恒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否定,牛顿第三定律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际上,随着物理学的深入发展,牛顿第三定律并不是对一切相互作用都是适用的,例如在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3)中年以后
大学毕业以后参加了工作,工作单位的一些老同志在工间操时总是结伴在操场上打太极拳,其优美的武姿让我羡慕不已。羡慕归羡慕,我不能与他们为伍,那样会给同事们老气横秋的感觉,我当时的运动是篮球。不过星期天带孩子去公园看到有练太极拳的,我总是要驻足观赏一阵子,有时也情不自禁的跟着比划比划。
一次,我正在远处比划,一位老者走了过来。他微笑着说:“小伙子,你也喜欢太极拳?到这儿来学习吧。在我们这儿学习可是要收费的。”接着他解释道“我们收费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对学习者有个约束。我看你还行,不收你的费,但是你必须按时来学习,能做到不?”说实在的,我真想学,但是“按时”真做不到。家里有老人要照顾,孩子还小,单位事情多,有时还要出差。看着老者那恳切的样子,我真是羞愧难当,无言以对,拉着孩子低着头默默离开了。
回家以后,老者的话不时的萦绕在我的脑海,又勾起了我学习太极拳的欲望。争取“自学成才”,于是我到图书大厦买了太极拳挂图、太极拳音像资料开始自学。在学习太极拳中陷入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矛盾,我认为,太极拳的形象思维是指图形中每一个动作头、身体、四肢的动作与模仿,逻辑思维是指两个不同招式的太极思维方式无缝衔接。首先我形象思维很差,二维平面思维模仿尚可,当转身需要三维立体思维模仿就不知所措了(人认识世界就是二维空间,认识三维空间需要借助仪器和简单的抽象思维,至于多维空间那就需要天才想象了)。不过我也是笨了一点,在旁边做作业的孩子都会比划了,我还有点糊涂,真有点不好意思再学了。我想,将来退休了,到公园学去,我不信有人教我还学不会。
时光荏苒,我刚一退休就去了姐姐家。姐姐家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山脚下住宅小区里,这里一座座独栋house依山而建,错落有序。我在小区里散步时经常看见小鹿、野火鸡、浣熊、松鼠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漂亮鸟在小区道路上无拘无束的自由穿行,简直像到了野生动物园。
一次在路过一个大草坪时,看见几个美国人在练太极拳,其动作就像老外说汉语一样不那么顺溜。他们老远看见我就招手打招呼“Hi,chines friend,come here, join us. Chines Kungfu perfect.”(喂,中国朋友,过来和我们一起玩玩,中国功夫棒极了。),我连忙躲开了。我心想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中国功夫的,我这三脚猫的两下子兴许还不如你们呢。想到这儿,心里很不是滋味,怎么中国人还不如老外呢,真丢人,回国以后一定找机会认真学学。
(4)人到老年
机会还真的来了,这一年,单位领导为了丰富退休职工的文化生活举办了太极拳学习班,我有幸报名参加了。中心从各个所抽调了优秀的太极拳老师为我们培训,从夏末到冬初,聂老师、李老师、史老师三位老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来教授我们。在学习中,学员开始并不掌握要领,只是跟着比划。但是三位老师在带领我们做动作时却是有板有眼儿、一丝不苟,不一会汗水就浸透后背,必要时他们都是跑前跑后,连说带比划。
结业以后我开始天天到公园练练,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公园里我看到有人练,也不管认识不认识,站在边上就练,如果没有人练就自己练一会。我不再自卑、害怕别人嘲笑,因为我也“出道”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最先出自《易经》,阴阳之和这是万物之本。对立统一的哲学观贯穿始终。阴阳和谐则稳定,则生存。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庭万物无不是这样。在练习太极拳中,我感到首先要稳(难怪小时候田大爷让我们练马步那么长时间)。在攻防招数中还是以防为主,即使有机可乘,进攻时也留有余地。太极拳制胜理念不是一招制胜,而是保存自己(这是东方文化,西方人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虽然招式能比划下来,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稳。这肯定是招式没有学到家。特别是招式与招式的衔接,身体角度的转换,手脚的同时运动,这时的重心偏移将使我很难掌握稳定自如。明朝万历年间山右王宗岳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是多么深奥的理论呀,喜欢太极拳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