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一说“炮仗”,年轻人不免一头雾水。只有上了点年纪的人们,才知道“炮仗”原来就是“爆竹”。究竟为啥叫它“炮仗”?至今未见到权威的解释。我想大概还是因响声而起吧,燃放时震耳欲聋的声音,听起来颇似打仗放炮一般,故称之为“炮仗”。
多少年来,“炮仗”俨然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尤其是逢年过节、婚庆添丁、建房盖屋、乔迁新居、老人祝寿、开业大吉、金榜题名、表彰颁奖等喜庆事宜,都要燃放鞭炮,以营造欢乐祥和之氛围,畅表大吉大利之美愿。可见 “炮仗”与日常生活、与人们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我身为过来人,自然与“炮仗”有着深厚的情结。这不仅因于年长日久之故,更由于我们家与“炮仗”的一种特殊缘分。
我的祖父自幼受穷,家境困窘,靠自强奋斗成家立业。尤其是后来与我的祖母一道,带领我的父亲、姑姑和两个叔叔,以种地和做小生意为生。虽然多有不易,但一家人争囊赌气,任劳苦干,日子愈发向好。开始的生意是打烧饼、炸油馍,由于祖父和父亲的聪明能干,其手艺日渐出众,以至于后来誉满四方。眼看着面食生意越来越兴隆,加上父亲、姑姑、叔叔等相继成家,考虑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一家人逐渐又看上了做“炮仗”的生意。也不知我的祖辈和父辈在哪里学到的本事,更不知他们为此下了多少苦功,我家的“炮仗”生意,很快便和打烧饼、炸油馍一样,名声鹊起了。
做“炮仗”纯属手工操作,看似简便易行,但技术含量颇高。不仅在卷筒、锤顶、装药、楔底、穿焾、编鞭等环节的要求上十分严格,而且在配药、炒药的成分、比例,以及火候、分量的把握上尤为苛刻,稍有不慎,轻则毁料浪费,减收亏本;重则祸及安全,功亏于溃。好在祖父和父亲等家人一如既往的严谨操作,才确保了各项程序和整个生意的顺利与安全。
因了做“炮仗”与家庭和社会息息相关,故而至始至终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今回忆往事,有许多温馨的瞬间仍在脑海里闪现。
记得在我刚记事的时候,一进入冬天,大人们便每日早起晚睡地忙碌开来。这不仅是因为原来打烧饼、炸油馍形成的惯性,更因了新增“炮仗”生意的因素所致。出于扩大操作空间和防寒、安全等现实需要,祖父张罗着在老家东院挖建了一个硕大颇深的地窨子。当时没有塑料薄膜,上顶便用檩条、秫秸和土覆盖,人进去后就用草苫子将门堵住。除了好晴天的中午将草笘门打开一会儿通点风和光以外,其余时间皆需点上油灯照明,但里面的温度却明显高于地面房间。我们小孩子听说里面暖和,常常跟随父亲、母亲、叔叔、婶婶等大人进去凑热闹,有时也跟着学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小活儿。像裁纸、卷筒、锤顶、贴彩等简便安全的工序,大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为了确保安全,诸如炒药、装药、穿焾、编鞭等易燃易爆的工序,以及晾晒、包装等活儿,必须在地面上的屋(院)内操作,并严格监管,有的还须固定专人负责。例如配药、炒药,必须严格控制各种药料成分、水的比例,以及掺入麻秸灰的数量和时机等等,不允许出半点差错。这项关键活儿,是由父亲亲自负责的。由于他的高度谨慎和严格把关,我们的“炮仗”生意始终都做到了万无一失。无论何时何处,从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记得有一次,正在炒药的父亲突然喊我过去(当时上初二的我正在家中度周六),意欲教我学习炒药。我顿时流露出惊怯之色,父亲见状,立刻收回了成命。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奢望过学习炒药。由于后来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家的“炮仗”生意便随之告了一段落。
“炮仗”生意中最令人高兴和欣慰的,当数着产品质量的过硬了。当我家生产的“炮仗”在空中清脆作响,引来阵阵喝彩的时候;当我家出品的鞭炮噼啪齐鸣,人们欢声雀跃的时候;我和全家人脸上绽出的笑容久久难消,心中的花朵久久怒放。随之而来的便是产品的热销。父亲、叔叔每次赶集卖炮都是满载而去,含笑而归。全家人不畏艰辛的苦干经营,为的不就是让产品畅销,生意盈利,以求日子过得更富足些吗?
然而,正如俗话所说 “和气生财”一样,虽然营利是做生意的重要目的,但无论面食和“炮仗”生意,我们家始终都坚持了“信誉至上”“薄利多销”的原则,尤其对本村爷们、五邻四舍和亲戚朋友,更是优惠有加,热情善待,深得大家好评。每逢春节期间“炮仗”热销之时,人们纷纷超前预定,及早取货。一入腊月,天天都有登门要炮的乡邻和亲友。由此带给家家户户的欢乐,带给新春佳节的祥和溢于言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今,虽然各级出于安全考量对节日燃放鞭炮进行了适度限制,但人们对于古往今来寄托于爆竹声中的美好祝福,仍不时在心中久久回荡。我对“炮仗”的悠悠记忆,将永远温暖着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