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芳华的头像

张芳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8
分享

把英雄写在文字里

记得高尔基说过:“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把英雄写在文字里,把英雄精神注入人们的灵魂,正是这样的一种行为。这对文学工作者而言,既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种固有的情怀使然。大概正缘于此,许久以来,我脑海里盘旋的,净是用文字讴歌英雄的故事。

2023年4月4日,我曾在《菏泽日报》发表了题为《山花烂漫慰英魂——清明时节写给虽死犹生的黄文秀同志》的散文。当时距离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脱贫攻坚光荣牺牲虽然已有四个年头,但正像一位哲人所说“英雄的影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直温暖着人类心灵”一样,我对她的深切怀念不仅愈来愈浓烈,而且浑然酿就了一篇荡气回肠的文字。该文不仅登上了党报“文学副刊”的头条,还荣获了山东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年度奖。这是我首度获此殊荣。

无独有偶,日前,我从大众网上牛中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的文章《祝红蕾和她的<青春之光>》中获悉, 2024年9月,潍坊临朐作家祝红蕾讴歌英雄黄文秀的作品《青春之光》,入选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这可是文学界一件值得庆幸的盛事,毕竟能上教材的作品堪如凤毛麟角。

彼时彼刻,一股浓郁的亲切感汩汩涌上心头。这种亲切感源于我和祝红蕾一样对英雄的由衷崇仰,源于我们对英雄黄文秀不约而同的真情书写。虽然我与祝红蕾素不相识,但我们对英雄的仰慕是相通的。

2019年6月17日凌晨,广西百色市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年仅30岁。噩耗传来,祝红蕾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当时正在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学习的她,决定拿起笔,为这位年轻共产党员写点什么。为此,她搜集了黄文秀生前的大量资料,还多次前往百坭村实地采访。她的文章《青春之光》深情回顾了黄文秀作为北师大硕士研究生,毅然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乡担任百坭村第一书记,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的光辉历程。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不久即被编入新教材初中语文课本。如今拜读此文,果然是用笔细腻,情感真挚,字字句句动人心脾。

虽然我没有像祝红蕾那样亲临现场实地采访,但当年获悉黄文秀英雄事迹后的那种油然的感动至今犹在。我曾一遍又一遍阅看报刊、广电上的宣传报道,一次又一次沉陷于那感人肺腑的情节中,一声又一声含泪发出“多好的同志!党和国家好不容易培养成的栋梁之材,人民群众衷心爱戴的贴心人,父母亲含辛茹苦养育成才的好女儿,却在大好年华溘然离去,实在太可惜,太让人心痛”的叹呼。

无论是祝红蕾的文章入选课本,还是本人作品光荣获奖,皆引发了对我的极大触动。为什么黄文秀的英雄事迹如此倍受关注?为什么讴歌英雄的作品如此倍受青睐?一时间我沉浸在了悠悠的思索中。

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人间浩然正气的引领下向前推进的。正是无数英雄人物的不断涌现,才汇聚成了气壮山河的磅礴力量。承载这种力量,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运用文字的形式弘扬英雄精神,早已成为历史惯用的传统举措。

写到此,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那一个个弘扬英雄的历史瞬间。

在我小时候格外喜读的《红旗飘飘》丛刊上,接连登载的每一位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故事,无不深深地感动着广大读者,不少故事后来还成为了著名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型。杨益言、罗广斌根据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创作的小说《红岩》,我曾如痴如醉地反复阅读。江竹筠、许云峰等革命英烈,由此走进了千千万万人们的心中。《红岩》等一部部红色经典,至今仍在世人中间传承不息。

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等志愿军英雄的事迹,则是通过当初的《志愿军》报宣传报道,后经国内报刊转载而广为传颂,并被编入五、六十年代小学课本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艺作品,亦都记述了抗美援朝英雄的感人故事。当时正在上小学的我,在认真学好相关课文的同时,还经常废寝忘食地阅读抗美援朝内容的连环画,并在美术课上学绘黄继光等英雄的画像。英雄的精神,如雨露滋润和醍醐灌顶一般,渐渐浸入了我们幼小的心灵。

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王杰、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等英雄人物的相继涌现,弘扬英雄的氛围愈发浓厚。雷锋事迹在报刊上的广泛报道,特别是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发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将弘扬英雄的气氛顿时推向了高潮。当时我在读的小学校园里,到处都挂满了雷锋事迹展览的图片和文字。直至进入初中,《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更成为了我们的必读课。我撰写的学雷锋日记,还被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与表扬。这是我所经历的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学习英雄活动。

文章因英雄故事而精彩,时代因英雄辈出而伟大。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瞬间轰动了大江南北。我当时正在上初三,当教务处主任声泪俱下宣读此文的时候,师生们全都陷入了悲壮的缅怀之中。当语文老师讲解文章精髓要义的时候,大家无不为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感动不已。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包括黄文秀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们,他们做为人间正气和时代主旋律的杰出代表,其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其英名早已铭刻史册。纵观历史,像郑成功、岳飞、文天祥、李大钊、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夏明翰、董存瑞、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够永垂青史,固然是由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崇尚英雄光荣传统的持续弘扬,而在弘扬这一光荣传统过程中,那些从事文字和资料记载的人们,其做出的历史贡献,亦必将功昭千秋。

所有书写英雄并赫然引起公众无限感动和社会强烈轰动效应的文章,除了英雄事迹之感人这一最基本的因素之外,采写和撰稿人对英雄发自内心的崇敬和对弘扬正气的自发责任感,无疑是最直接的内在动因。正如凡是写父母的文章没有不感动人心的一样,凡是写英雄的文章都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有史以来每一篇弘扬英雄的文章,每一件纪念英雄的藏品,无一不蕴含着作者和相关人士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革命,对英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大批内容详实,资料丰富的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学馆、艺术馆等载体和阵地,以及包括报刊、课本、书籍、文稿、影(音)像等在内的大量珍贵史料,那一件件由新闻工作者精心采写、作家艺术家精心创作、历史工作者精心收藏的作品和文物,其在弘扬英雄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彰明较著的。历史的和当代的丰硕文化成果,不仅为我们随时随地纪念和弘扬英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为我们防范和抵御某些公然无视、亵渎、中伤英雄人物的丑陋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撑。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此时此刻,我的耳畔再度响起了习总书记的著名论断。黄文秀以及全国1800多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血洒脱贫攻坚战场的史实,无疑正是新时代英雄辈出的鲜明象征。祝红蕾的文章入选课本,本人作品荣膺嘉奖,一系列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宛若时代信号灯上射出的光柱,正在导引我们张开双臂,去迎接层出不穷的英雄;挥动妙笔,去谱写更多催人奋进的英雄赞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