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洛迦山,去过普陀山的人应该都知道。它是坐落在普陀山东面的一个小岛,看上去就像一尊躺在海面上的卧佛。去普陀山礼佛,常常会听到一句民谣:不到洛迦山,不算朝完普陀山。去洛迦山,我除了欣赏岛上风景,我最喜欢去看看灯塔,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每个人的故事。
踏上洛迦山的码头,只有一条通往山上寺庙的崎岖小路,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山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梵音缭绕,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海鸥叫声,仿佛是在欢迎我们到来。沿着蜿蜒的香道前行,脚下的石板路,印刻着无数信徒的足迹,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心中的浮躁也在这一步一叩间,被悄然抚平。
没过多久,就到了弥勒殿。寺庙里的弥勒佛笑容满面,圆润的脸庞洋溢着温暖与喜悦,仿佛在敞开怀抱欢迎每一位到访者,传递着祥和与幸福的气息。普陀山大的寺庙,一般格局是长方形,大门进去是弥勒殿,两侧有钟楼鼓楼,后面是圆通宝殿类似的主殿。在洛迦山,由于没有大的平地,各种寺庙都是沿小道布局,依次有弥勒殿、五百罗汉塔、伽蓝殿、水水观音、圆通禅院、大悲殿、水晶宫和大觉禅院等。洛迦山的古寺,于岁月的长河中静静伫立,黄墙青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寺内的袅袅梵音,悠悠地飘荡在山林与海天之间,安抚着每一颗浮躁的心灵。由于我和儿子是奔着灯塔去的,也就没有一一参观古寺了。
去洛迦山礼佛的游客,到大觉禅院就止步了。去灯塔,要沿着更老的石阶继续前行,两个上下坡后,就上了山脊,沿小路往东北走,此时人声渐渐远去。此时可以看见两侧的大海,海浪拍击着礁石,反而增添了几分宁静与清幽,像是喧嚣尘世中的一片净土。过了灯塔颂石碑,不久我们便来到了洛迦山灯塔脚下。那座灯塔高高地耸立着,红白相间的塔身,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光芒。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默默地凝视着茫茫大海,为过往的船只指引着方向。
望着灯塔,我眼前浮现出,二十多年前,我带着父亲来这里的情景,他站在灯塔前,静静地凝视着,脸上的神情庄重而肃穆。那时,我虽然已留校工作,但远离家乡,工资也不高,偶尔表露出要回家做生意的想法,我知道父亲可能要劝我安心工作,但他一向是尊重我决定的,我理解他希望我安心工作,但又无法如何开口的矛盾心理。父亲没认识多少个字,但是是有智慧的人,他看到灯塔下面的平房,打开话匣子了,问我,这个灯塔是否常年都有人坚守的,我说是的,我补充到没人看管,灯塔坏了怎么应急,父亲接话,那守灯塔的人也蛮有用的嘛。他沉默了,我也沉默了。
我回去的路上,灯塔渐渐远离,我把父亲的“蛮有用的人”一句,在心里进行了反复创作,最后形成了这样的表达,这灯塔,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这里,不管风雨多大,都始终为过往的船只照亮道路。就像有些人,他们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看起来平凡,但却做着一些了不起的事情。此后,我就安心在单位的岗位上扎根了,在喧嚣中一直宁静地坚守。
如今,自己的儿子也十岁了,我带着儿子重游洛迦山,一切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又好像多了一些岁月的痕迹。我带着儿子沿着当年和父亲走过的路,小家伙对灯塔充满好奇,一路问个不停,这灯塔有多高呀?大概有十多米高吧。它的灯光能照射多远呀?我百度了一下,可达20海里以上。这灯塔什么有的呀?大概是一百来年前吧。灯塔坏了怎么处理?这里有看灯塔的人会修的。那看灯塔的人,每天都在这里吗?那当然了,没有灯塔的光,附近海域的船可能就碰到礁石了...... 百度上还提到“洛迦灯火”原来还是普陀山十二景,按照目前只有白天才能上洛迦山,看到这景色的人不多了。
看着儿子在灯塔下欢快地奔跑着,我想告诉他,“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在不同的阶段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在生活的舞台上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我看着儿子,我很想告诉他,“灯塔啊,它就像是人们心中的希望。在茫茫大海上,它为那些迷失方向的船只指引回家的路。就像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迷茫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心里也需要这样一座灯塔,告诉我们该往哪里走。”但想想,现在告诉他也没用,怎么能理解的了呢!我还是先写下来,等他长大了,当他看到这篇文章时,应该会慢慢理解的。
回普陀山的船上,回望渐远的洛迦山,它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宛如一幅水墨画。洛迦山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灯塔,它似乎一直在提醒我:生命的意义,在于你能否照亮别人的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坚守,更需要这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