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池新磨,墨痕未干,沉淀着像素无法抵达的幽玄。窗棂筛进的午后天光落在素宣上,竟似覆了层宋瓷开片,爬进手机黑色息屏上,在檀案反射下冷月般的晕圈,像给澄心堂纸裱了层电子水印。笔锋游走时,蚕食桑叶般的沙沙声里,听得见墨汁渗入纸脉的轻响,听得见腕骨与竹管摩挲的私语。案头青瓷盏里茶烟袅袅,映着半卷残帖,恍然是曾在这个城市漫居四十载的米襄阳云山笔意里漏出的半阕光阴。下晚时的宣纸吃墨,与晨后蓝牙键盘的噼啪,前后相继,此起彼伏,合奏出编钟与合成器的安魂曲。
总觉着写字人该有座玻璃罩子。外头是呼啸而过的数据洪流,是霓虹与光纤织就的蛛网,罩内却守着前朝旧制:松烟墨要研够三百六十转,澄心堂纸须用镇尺压住边角,连呼吸都要合着笔尖起落的节拍。这般刻意慢下来,倒像老茶客煮水,非得候到蟹目连珠,才肯让龙井在瓯底舒展腰肢。写字人确又是时空的摆渡者。镇尺压着苏东坡《寒食帖》影印本,右手平板电脑亮着未读的99+消息。那些被5G信号揉碎的光阴,此刻在羊毫尖上重新结晶——直播弹幕掠过碑林飞白,朋友圈九宫格叠映着八大山人的孤禽,连石墨文档里的待办事项,都成了《快雪时晴帖》边栏的朱批。
文字原是收惊的符咒。那些被现世车轮碾碎的光阴,被屏幕吸走的魂魄,在横竖撇捺间渐渐聚形。昔人谓作文如熬药,三碗水煎作七分,我这满纸墨渖,何尝不是将浮世尘埃熬成了青烟一缕?文字也是抵抗熵增的咒语。当云端备份吞噬了手稿的呼吸,我偏要用松烟墨在毛边纸上刻录时光。二维码扫出的空洞回声,怎及得纸页间游走的墨香?有时写着写着,恍惚自己成了裱画匠,把支离破碎的世相托裱在八行笺上。
键盘敲出的好文章该有青铜器的包浆。不必刻意求工,但须经得起岁月摩挲。譬如《东京梦华录》里卖鹌鹑馉饳儿的老汉,张岱笔下煨芋谈禅的僧侣,都是时光窖藏的老酒。今人写都市,若懂得学汪曾祺画马铃薯图谱,在土腥气里养出玉样的温润,或如在霓虹里养一尾锦鲤,在玻璃幕墙种几株墨竹,数据洪流自会沉淀出汝窑开片般的裂纹,也会在将区块链译成骈文的代码丛林里,辟出座数码文士们的兰亭。
墨迹将干时最见功夫。像冬夜守岁人拨弄炭火,太旺则燥,太弱则冷。宣纸的纤维从容吮吸着光阴,电子光标却在屏幕上焦虑地闪烁。文字在节制与放纵间游走,苏子瞻涕泪纵横处的悬针收笔,分寸最难拿捏,多一分是造作,少一分便寡淡。电子墨水是数字时代的涕泪,每个像素里,都纠缠蕴晕着黑洞的混沌,像未干透的朱砂印,在纸质手帕上承接出满目绮丽却自有萧疏气的笔意。
搁笔时暮色已染透云母笺。镇纸下压着的半联残句,倒像宣德炉里未烬的香灰,明明灭灭间,漂浮云端,生根纸面,氤氲而开前朝月色。电脑文档同步保存的进度条缓缓爬行,如樱花飘落时每秒五厘米的物理轨迹,也如裱画师傅刷糨糊的节奏,捕捉着时间褶皱里的生命韵律,在现实与虚构、自我与他者、表达与遮蔽的张力中翩翩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