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亮(安徽)
一般来说,一篇散文表情达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理念型、思绪型、意识型。
理念型的散文在于表达某种理念。这种理念可以是思想、道理、见解。
从构思角度看,这类散文结构常常体现出一条清晰的思想线。
比如,贾平凹的《月迹》、《丑石》等,就是属于这种结构模式。
思绪型散文在于表达某种思绪。这种思绪可以是意念、情趣、心态。
从构思角度看,这类散文结构常常体现出一条随意的感受线。
比如,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等,就是属于这种结构模式。
意识型散文在于表达某种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是点醒、线悟、面思。
从构思角度看,这类散文结构常常体现出一条放射的心理线。
比如,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就是属于这种结构模式。
著名小说作家、诗人、生物科学家、美籍华人海伦女士所创作的散文《老宅芳华——新移民之家的趣事》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理念型的文化散文。
一篇理念型文化散文最感人的彩点应该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这种感人的彩点既不在于它的审美功能,也不在于它的教育功能,而是在于它的认知功能。
所谓认知功能,就是作家在其作品中对某一民族文化人物、某一民族文化习俗、某一民族文化符号、某一民族文化理念等所表达出的深度理解后的主体系列召唤。
这种主体系列召唤,就是文化认知表达。
这种文化认知表达规纳起来,就是四个层面:民族文化生态的建立;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民族文化品格的践行;民族文化基因的种植。
这种文化认知表达在美籍华人海伦女士所创作的散文《老宅芳华——新移民之家的趣事》中随处可见。
一是民族文化生态的建立。
在《老宅芳华——新移民之家的趣事》第一节中有这样四个文段:
文段一:记得少年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鲁迅的《朝花夕拾》。鲁迅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他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文中写到:先生在书房里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读书!”
文段二: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文段三:......我们在一个寸土寸金的好学区,抢购了一处老宅,这老宅的原主人是一个老妇人。......院子里的大片草坪,因为无人管理,杂草从生,自然成了蟋蟀的乐园。......院人说东西都是自家的好,我也不例外。尽管院子里的草坪荒芜,我还是给那片属于自己的草地,起了个雅名——百草园。
文段四:朋友崔军,喜欢养蟋蟀和斗蟋蟀。......我捉了三只又肥又胖的蟋蟀,放在一个小纸盒里,并丢进一些米粒,托人带它们到崔军那里应征入伍。
作者是如何在这四段中来建立民族文化生态的呢?
通过精读梳理,我们可以概括为:以文化人物为中心;以文化品格为重点;以文化修行为境界;以文化传统为途径。
首先说“以文化人物为中心”。
中国的文化人物很多,作者在文段一中为何独提鲁迅呢?这确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这是对时代国民心理倦怠状态的观照。
我们这个时代的国人最缺乏什么呢?
不就是缺乏鲁迅那样的怀疑主义精神, 不就是缺乏鲁迅那样的自我否定精神吗?
因此,我们的中华民族要想在科技上有更大创新,要想在国力上有更大发展,鲁迅没有过时。
其次说“以文化品格为重点”。
中华传统文化有根的追寻、有美的历程、有人的魅力等许多优秀的传世经典。作者在文段二中为何独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呢?这也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这是对时代国民人性至恶变化的映射。
怎么把人性至恶变为人性至善呢?
作者认为,就是要践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一充分体现孔子核心思想的名言。即: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会来到了。
再次说“以文化修行为境界”。
作者深知,文化是内在的、自觉的、长久的修行。
对一个民族来说,其最终的胜利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所以,作者在文段三中非常敏锐地呈现了一个文化观察之点:百草园。
众所周知,百草园本来只是鲁迅故家里一个蔓草丛生、人迹罕至的极普通常见的园子,作者在这里呈现百草园这一文化符号有何深意呢?
在我看来,这是对时代国民精神家园缺失的呼唤。
怎么把精神家园建立起来呢?
作者认为,有两个方法:方法一:“院人说东西都是自家的好,我也不例外。”表达的是:要定位自我。方法二:“尽管院子里的草坪荒芜,我还是给那片属于自己的草地,起了个雅名——百草园。”表达的是:要提升自我。
最后说“以文化传统为途径”。
斗蟋蟀是一项古老的中国民间娱乐活动。
作者在文段四中呈现斗蟋蟀这一文化习俗有何深意呢?
在我看来,这是对时代国民传统文化失传的警示。
怎么把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光大呢?
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方法:方法一:“我捉了三只又肥又胖的蟋蟀,放在一个小纸盒里,并丢进一些米粒,托人带它们到崔军那里应征入伍。”表达的是:要善待传统文化;方法二:“朋友崔军,喜欢养蟋蟀和斗蟋蟀。”表达的是:要实践传统文化。
沿着“以文化人物为中心;以文化品格为重点;以文化修行为境界;以文化传统为途径。”四条线路,作家既牢牢地构造起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态,也深深地诠释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
在《老宅芳华——新移民之家的趣事》第二节中有这样两个文段:
文段一:......我儿子还向学校申请了他的一个课题,学习弹奏古筝,竟颇得美国教师的青睐。
文段二:儿子是校乐队里吹萨克斯风的,他有两个一起玩萨克斯风的好朋友。......小卷毛是校队里闻名的“作曲家”,大卷毛是知识渊博的“探险家”。他们最先看到古筝,接着就是六指琴魔的粉丝们蜂拥而至。
作者是如何在这二段中来传播民族文化艺术的呢?
通过精读梳理,我们可以概括为:纵向的家族传承;二是横向的国际辅射。
“我家有一件神秘的杀伤武器 ,即电影《功夫》里六指琴魔弹奏的古筝。” 表达的是纵向的家族传承。
“儿子是校乐队里吹萨克斯风的,他有两个一起玩萨克斯风的好朋友。......小卷毛是校队里闻名的“作曲家”,大卷毛是知识渊博的“探险家”。他们最先看到古筝,接着就是六指琴魔的粉丝们蜂拥而至。”表达的是横向的国际辅射。
通过纵向的家族传承与横向的国际辅射两种途径,作家既真真地做实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也切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觉。
三是民族文化品格的践行。
在《老宅芳华——新移民之家的趣事》第三节中有这样一个文段:
为了镇定情绪,信手翻开那本书,看到鲁迅在反省自己:“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作者在这一文段中表达的是对民族八大文化品格中“省”的践行:反求诸己。
在《老宅芳华——新移民之家的趣事》第四节中有这样一个文段:
……为我们的慷慨让地,洋老先生的夫人还送了我一束花呢!难道美国的房子也长腿了?。
作者在这一文段中表达的是对民族八大文化品格中“和”的践行:敦厚朴实。
通过对民族“仁、孝、学、言、省、和、思、道”
八大文化品格中“省”与“和”的两个示范,作家既美美地展示了民族文化品格的践行,也刚刚地表达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自立。
四是民族文化基因的种植。
在《老宅芳华——新移民之家的趣事》第五节中有这样一个文段:
当我的思绪又漫步在那个迷人的百草园时,就想起鲁迅的那本《朝花夕拾》,脑海里就浮现了那位沉浸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教书先生可爱的模样:他的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于是,就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这曾经熟悉的笑声,就带我回到了少年,回到了鲁迅书中的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 随着这美丽的景色,我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是这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内在的存在和文明,具有相当强固的承续力量。”
在我看来,这句话中的“民族的心理结构”就是民族的文化基因。
那么,我们如何种植民族文化的基因呢?
通过精读梳理,我们可以概括为:四个“那”:
可以是那个“百草园”似文化名胜的内涵阐释:“言”的民族文化品格的种植。
可以是那本《朝花夕拾》似经典名著的深入探究:“学”的民族文化品格的种植。
可以是那位“教书先生可爱的模样”似国民人性的超越变化:“仁”的民族文化品格的种植。
可以是那次“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似故乡美景的久别重逢:“思”的民族文化品格的种植。
通过四个“那”的阐述,作家既实实地展示了民族文化基因的种植,也恳恳地表达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豪。
当代著名作家刘亮程指出:“所有人住前走,作家跟在人群后面,转过身去,朝人群的背后张望,他知道在人类匆忙的脚步间,有许多珍贵的东西被遗忘、被掩埋,需要重新拾起。”
这种需要重新拾起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游子的四个文化认知表达:即:民族文化生态的建立;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民族文化品格的践行;民族文化基因的种植。
作品的这四个文化认知表达了作家怎样的一个思想情怀呢?
在我看来,可以浓缩为这样两句话:
异乡只是一个身体家园,故乡才是我们共同的心灵家园。
异国只是一个身体家园,祖国才是我们共同的心灵家园。
写于二O一九年十月三日二十三时四十五分